粿包:是芝城獨特的小吃。街頭巷尾都有小販挑炭火平底鍋,叫賣熱呼呼的果包,其味道:香、甜、鹹、脆、辣、鮮嫩可口,不但芝城居民喜歡吃,過往客人看到烤得吱吱作響的熱果包也喜歡品嘗其味,其制作方法是:把米磨成米漿,放下適量的楠草(堿)煮熟成米果狀,按季節包餡料,二、三月用竹筍,七、八月用蘿蔔絲,其他月份用筍幹,另加調料有糖、油、食鹽、蔥、味精、韭菜、肉絲、蝦米、醬油等,用米果把餡料包成橢園形,略小於饅頭,放在蒸籠蒸熟後,拿到炭火平底鍋烤成有點焦紅色即可,再沾上甜辣醬,味道更佳。
薄餅(春餅):把面粉和水攪好,烤成園形厚紙狀;按季節不同包主要餡料,二、三月用竹筍、豆芽,五至七月用豆芽、豆幹、筍幹,其他月份用筍幹,另加調料如:油、醬油、韭菜、味精、糖、香菇絲、蝦米、肉絲等,用二張皮疊好包成圓筒狀,味香、甜、鮮嫩可口。
板 鴨 :芝城板鴨歷史悠久,聞名省內外。其制作方法是:每年冬春兩季均可制作,先殺鴨 去血再把 毛撥幹凈,尾部留幾根長毛作裝飾,內臟剝掉,把 鴨 洗幹凈,塗擦食鹽約十二小時後,把外皮鹽鹵用溫水擦幹凈,用竹片把鴨 身張開似板塊狀,曬壹天,再掛在通風處涼三至七天最佳。其色:皮略黃,肉紅,蒸食,味香、微鹹、嫩脆,寒霜制作的尤佳,是建甌居民過年必備佳肴。也便於攜帶、貯存,是饋贈親友佳品。
豆漿粉:豆漿粉是芝城獨具風味的早點,大部分市民早上都吃豆漿粉。制作方法是:把水燒開,用小竹簍放進鮮粉條燙熱,瀝幹水,參進熟豆漿,加調料:味精、香蔥、姜末、紅酒、鹽巴、香菜、腌菜等即可食用,美味香甜可口。另壹種吃法是幹拌粉,加調料:油、紅酒、醬油、味精、蔥花、腌菜、香菜,豆漿另碗裝。同時配以油條、油餅。
光 餅:芝城光餅大約流傳於明嘉靖年間,戚繼光由浙率部入閩抗倭之時。芝城光餅獨具特色。色美、味香、鹹、脆嚼後又覺得有甜味。有的長期離鄉的邑人,每次回鄉探親後,再外出總要攜帶些家鄉的光餅以飽口福或分給外地的親友***同品嘗。其做法是:先把面粉發酵,和好面(10斤面粉約加三斤水),每10斤面粉放鹽三至四兩、小蘇打壹兩。然後做成直徑約7.5 公分,厚度約壹公分的園形餅坯,在坯中間戳壹個小洞,壹般每個光餅戳壹個洞,似瓜子模形。餅面加蔥、肉的光餅每個戳兩個洞,再把餅坯貼在火爐上壁四周,在炭火裏放壹些硫磺,這樣烤出的光餅是白色微黃,餅面有光澤,表示金面、銀邊、瓜子咀。南雅鎮房村光餅遠近聞名並形成產業。
扁食(餛飩):全國許多地方都有餛飩。但建甌扁食加工烹調的方法與眾不同,獨具風格。其味香、嫩、甜、鹹。制作方法:餡,取新鮮豬腿純瘦肉(不能下水),去筋膜,剁碎,用木錘打爛如棉有粘性,每斤肉拌半錢小蘇打(泡水),三至四錢鹽(泡水),加適量味精即成餡。皮:壹斤面粉拌壹錢堿,可打160多張皮,每張皮約7.5X7.5公分,厚度半毫米左右,每斤肉的餡要用1.5-2斤面粉皮。每個餛飩如食指頭壹般大,包成蝴蝶狀。把豬骨湯煮好,將餛飩下鍋再煮開,待餛飩浮起,撈到碗裏,加骨湯、味精、香蔥、醬油、豬油即可。
納底:每碗(大碗頭)用瘦肉半斤,地瓜粉半斤,把肉切成小塊(如黃豆壹般大小),放入地瓜粉裏攪拌均勻(每顆直徑約1.5公分)。水燒開把肉拉搓碎放下, 煮熟撈起放下冷水裏浸泡。起油鍋放下蔥頭熬出香味,加些白菜絲、冬筍、醬油、鹽下鍋炒壹會,肉粒搓碎放下,再加適量水煮開,地瓜粉加適量水調勻拌下,煮成糊狀,起鍋前用個雞蛋調勻滲入,另加些胡椒粉、黃酒、味精、麻油等調料即可,其味香甜鮮嫩。
炒底(窩底):壹鬥碗(大碗)用冬筍12至15斤,肥豬肉八兩,黃花菜半兩,粉絲半兩。制作方法:把冬筍剝殼去頭尾投入鍋中用烈火煮十幾個小時,愈久愈好,要煮到筍肉變黑色為宜,才撈起切成細絲。肥肉亦切成細絲下鍋炒出壹些油後,加入筍絲、粉絲、糖、鹽、醬油、味精等,用適量水煮熟,再用地瓜粉調水拌入煮成糊狀。起鍋時上面放壹些蛋絲、香蔥、紫菜、麻油即可,其味:香、甜、鹹、脆。
雞茸:壹碗(大碗)用純瘦豬肉(雞茸肉)半斤、雞蛋四至六只,蟶幹、目魚或豬肚等切絲,蕉芋粉半斤,豬油四兩。制作方法:瘦肉剁成肉漿,蛋打化滲進肉漿裏攪拌,蟶幹、目魚或豬肚煮熟切成細絲。放適量水在鍋裏燒開,把蕉芋粉用水攪拌濃而均勻,並肉蛋漿隨之逐漸下鍋,壹邊煮壹邊在鍋裏攪拌條求均勻,蟶幹、目魚或豬肚等絲也同時加入,在煮熟起鍋前加些豬油、黃酒、味精即可。煮成後,表面看去沒有熱氣,其實裏面卻很悶熱、食之不慎會燙傷口唇,所謂雞茸並不用雞肉,而是豬肉中有壹種瘦肉“雞茸”,用它來作主要原料,烹調而成故稱“雞茸”。但藝高味美,膾灸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