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鄉縣位於太行山區東麓,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最北端,東經112026’至113022’。北緯36039’至37008’。東鄰黎城、左權;西界祁縣、平遙;北與榆社毗鄰,南與襄垣接壤,西南與沁縣交界。平面圖上,疆界總長287公裏。縣境東西長150公裏,南北最短距離10公裏。全縣總面積1610平方公裏。
武鄉縣交通便利。太焦鐵路、208國道、太長公路縱貫南北。武墨鐵路、沁涉公路、權馬公路橫貫東西。目前全縣公路總裏程長457公裏,包括國道1條(208國道武鄉段)24公裏,省道2條(南沁公路武鄉段67.271公裏,太長公路武鄉段30公裏)97.271公裏,縣道8條(權馬線、故石線、上韓線、西東線,蟠磚線,石西線、榆洪線、北王線)114公裏,註冊鄉道19條219公裏。截至2002年底,全縣公路通車裏程達到728公裏,其中油路(水泥)路419.6公裏,砂礫路和土路308.4公裏。全縣14個鄉鎮、1個開發區,全部通了油路,372個村通了公路,187個村通了油路,全部通了機動車。
武鄉縣地跨太行、太嶽兩山之間,太行山脈由東北向西南蜿蜒。 太嶽山脈從西北向西南逐漸延伸。地勢呈東西高,中間低的馬鞍形。 縣境東部地區大部在海拔1400米以上,最高峰花兒堖達2008米。 西部地區海拔在1300米左右,最高峰紫金山達海拔1809米。 北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山嶺多在1000-1300米之間。中部地勢比較平緩。最低處監漳灘至西川壹帶海拔800米。全縣屬黃土丘陵地帶,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河流交錯。全縣可分為石質山區,黃土丘陵區和較平川區三個不同的地形區域。
武鄉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征是壹年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季風強盛。 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幹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各地因海拔高低不同氣候差異較大,最熱的監漳灘,年平均氣溫約在10℃左右,最冷的花兒堖,年均氣溫只有3℃上下。境內年平均無霜期在150天左右,最長的城關地區,無霜期在170天上下,東西兩側山區,無霜期壹般在140天,境內各地的地形、地勢差異較大,年降雨量分布亦明顯不均,西部地區降水偏多,東部偏少。分南、故城、湧泉壹帶年降雨量在580—600mm,洪水、窯灣、韓北壹帶降雨量在540—580mm。
武鄉歷史
武鄉縣,歷史悠久, 據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 這裏就有人類居住。西周時期,今武鄉地區稱為臯狼之地;春秋時代,屬晉, 為臯狼之地,也有甲氐國的傳說;戰國時代,名涅,城邑在今故城鎮,先屬韓,後屬趙;秦代,屬上黨郡。西漢,置涅縣,屬並州上黨郡,縣治在今故城鎮,區域包括今武鄉、榆社、左權全部及沁縣北部、祁縣東南部地區; 西晉,武帝泰始年間(公元265年- 274年),涅縣分為三縣,即武鄉縣、 鐐陽縣和涅縣,從此始有武鄉縣之名。
武鄉縣是根據境內有武山和武鄉水而得名。其境域大約包括今榆社和武鄉縣中東部地區。城邑在今榆社縣城北15公裏的社城鎮。西晉時,武鄉縣、涅縣都屬並州上黨郡。隋義寧元年(公元617年)鄉縣分出榆社縣,其境域形成現在的規模。唐初,鄉縣屬河東道韓州。唐景雲元年(公元710年),恢復武鄉縣名至今。五代十國時,武鄉縣先後屬後唐、後晉、後漢的潞州。後屬北漢。宋初,武鄉縣屬河東路潞州。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武鄉縣屬威勝郡。金代,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改威勝郡為沁州。 武鄉縣屬河東南沁州。元代,武鄉縣屬中書省晉寧路沁州。 明初,武鄉縣屬山西(省)布政司冀南道沁州。清代,武鄉縣屬山西省冀寧道。民國十九年裁道。武鄉縣直屬山西省。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9月,山西省劃為七個行政區。武鄉縣屬第三行政區,行署駐沁縣。1939年7月,日寇侵占白晉路。同年閻錫山制造“十二月政變”。從此,武鄉縣脫離了舊山西省領導,屬太行抗日根據地第三專區(亦稱三分區)。1940年6月,日寇侵占段村。為適應對敵鬥爭形勢需要,武鄉縣分成武 (鄉)東抗日縣和武西抗日縣。武東、 武西兩縣均屬冀南太行聯合辦事處三專署領導。1941年7月起,兩縣均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三專區。1945年8 月25日,段村解放。9月,武東、武西兩縣合並為武鄉縣。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武鄉縣屬長治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58年,長治行政區改為晉東南專區,專署仍駐長治。1958年 11月,榆社縣和武鄉縣合並,稱武鄉縣。屬晉東南專區。1959年7月,榆武再次分治。1985年,撤銷晉東南地區,分設長治市和晉城市, 武鄉縣屬長治市管轄至今。
鄉村鄉鎮
武鄉縣轄9個鄉,5個鎮,1個開發區,393個行政村,942個自然村,其中墨鐙鄉15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洪水鎮57個行政村,161個自然村;蟠龍鎮54個行政村,125個自然村;韓北鄉26個行政村,75個自然村;大有鄉26個行政村,71個自然村;監漳鎮15個行政村,59個自然村;賈豁鄉27個行政村,61個自然村;上司鄉19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故縣鄉11個行政村,43個自然村,豐州鎮47個行政村,104個自然村;石北鄉16個行政村,24個自然村,湧泉鄉21個行政村,28個自然村;故城鎮33個行政村,58個自然村;分水嶺鄉14個行村,26個自然村;石盤農業開發展12個行政村,25個自然村。
人口資源
2001年末,全縣總人口211717人,其中城鎮人口21118人。
土地資源
武鄉縣***有土地2432333.8畝,其中耕地615272.5畝。林地364097.7畝、園地24898.7畝、牧草地1146.7畝;建設用地75190 畝;交通用地14303.6畝,水域面積40652.7畝,未利用土地1296771.9畝。按2001年人口計,人均占有耕地約2.9畝。
武鄉文藝
·武鄉秧歌,據大有橫嶺寺舞臺壁詞所記,清道光29年(公元1849年),已有武鄉秧歌戲班在該臺演出。以此推測,它以壹劇種出現,距今最少有170年的歷史。其由來,壹說由河南跑鄉鐵匠張金川將長治蔭城壹帶的火幹板腔引入發展所至;壹說由當地小調(特別是夯歌)發展而成;壹說由下合、北漳、陌峪、西營壹帶等18個村子的藝人組成的戲班,將某壹曲調(曲名不詳)加工而成。雖眾說紛紜,無據考證,但無疑,是我縣勞動人民不斷發展、整理、完善而成的壹個獨特劇種。
經近百年演出的錘煉,劇種日益成熟。抗日戰爭前夕,其基本板式有二板、慢板、哭板、垛板、散板等。另外,叫、轉、留、過、切也基本規範化。在行檔上,旦角細分為小旦、正旦、老旦、彩旦、花旦、潑旦等;生角分為小生、大生、老生三種;醜角也分為小醜、老醜兩種。同時,凈腔也開始萌芽。布伴奏上,文、武場門樂器基本固定。擊樂有二簧鼓、手板、小鑼、大鑼、水釵、枷官釵、梆子等;文場皆弦樂,四大件為二簧、二把、二弦、木胡。
武鄉秧歌壹問世,就受到群眾無比喜愛。所演劇目至今有二百多本(出)。由於和襄垣地界毗鄰,群眾習俗相同,武鄉秧歌壹問世便很快流入襄垣,故形成現在的兩個支派。兩派唱腔大同小異,風格各俱特色。目前,兩縣秧歌劇並駕齊驅,競相媲美,各自沿著自己的路子朝前發展
武鄉秧歌代表任務:姚長旺、安娥英、李效珍等
武鄉明星
趙迎——著名歌手、詞曲作者,12歲登臺,以壹首《種太陽》唱紅了全武鄉,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山西省藝術學校,現在為西南交大藝術與傳播學院音樂系的應屆畢業生,代表作品有《成都印象》、《夢醒了》等,他為家鄉創作的《武鄉我的家》這首歌曲中不但運用很時尚的說唱方式把武鄉代表性的景點和特色小吃展示了出來,而且還有武鄉秧歌的音樂成分,受到了專家和聽眾的廣大贊譽和認可,是從武鄉本土走出去的第壹個多才多藝的創作型歌手,他為繁榮和推動武鄉的文化藝術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武鄉美食
1、棗 糕
棗糕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是武鄉經濟實惠的壹種民間小吃,很受人們喜愛。是民間婚喪嫁娶、生日、滿月、暖房、祝壽等事主食,也多見於集市、飯攤。具有色澤金黃,綿軟甘甜之特點。
壹、原料配備:軟米面、大紅棗
二、制作方法
1、將軟米或少量小米混在壹起,用清水淘洗幹凈,濕度為能用兩手指捏開成面粉為止,磨成面粉,粗蘿篩下。或用純 軟米面,或用軟米面加少量玉米面也可。
2、將軟米面或混合軟米面放入木器具裏,用溫開水將面攪拌成圪搭碎狀粒備用。
3、將大紅棗用清水沖洗幹凈,上鍋煮軟,撈出。
4、將蒸鍋置於旺火上,加適量凈水,沸後套上專用蒸米的瓦甑鋪上沙布,蒸米器具與鍋接融邊緣用米面和稀成面泥抹縫,以免透氣。
5、取軟米面粉粒撒入甑內壹層(約6厘米厚),待蒸氣騰升後,再撒壹層軟米面粉粒,如此約16厘米厚時,排放壹層紅棗。反復數次,直至甑滿為止。如若某部分蒸氣未上來,可用筷子插入讓蒸氣騰升摻透。
6、蒸熟後,倒在案板上,用濕布蓋住,雙手蘸冷水拍壓成饃狀,掀掉濕布,上壹層食油,不易冷卻,然後再蓋住,吃時,用刀切成薄片即可。
2、和子飯
“和子飯”也叫“和則飯”。是武鄉民間晚餐常見的壹種飯食。主料有小米或少量的玉面圪糝。配料按季節選用豆類(大白豆、大綠豆、黃豆),蔬菜類(紅薯、土豆、南瓜、北瓜、鮮豆角、紅羅蔔、白蘿蔔、芹菜、甜菜、幹豆角、南瓜條)、野菜類(苦苦菜、玉谷菜)。品種可多可少,數量根據喜愛,各取所需,適量為宜。調料多用蔥花、蒜片、精鹽、食油、醋烹熗入鍋。
具體做法:鍋裏盛清水置旺火上燒開,先放入豆類、小米、略煮壹陣,再加入易煮的蔬菜,熬熟後,投入香柱細的白面條和三和面條,沸熟後,放鹽,定好口味起鍋。另用飯勺將食油在火上加熱,將蔥花或蒜片炸出香味,點醋成汁,烹入“和子飯”內攪勻即成。食時,香味四溢,味美可口,然後再配小菜,如小蔥,水蘿蔔更佳。
擦 面
“擦面”也叫擦圪蚪。是武鄉民間壹種普通飯食。制作簡單,操作方便,適合集體大竈多食用。做擦面:1、需備有“擦床”竈具,擦床架呈現長方形,大的約三尺左右,小的也有壹尺半,中間床架上多用硬鐵皮做擦孔,扁圓形向上隆起,孔如月牙,多似魚鱗,排列較有序。2、面和好後不需要揉搓和用力揣壓,質地軟綿為好,也稱活面,可直接擦入開水鍋內。3、原料常見有三種:壹是純白面粉,二是白面中摻入玉米面或高梁面,三是白面、豆面、高梁面和在壹起稱“雜面”。
制作方法:
1、將面用水(冬熱、春、夏、秋溫)和拌成質軟的呆面,或撕成塊狀。
2、將擦床橫搭於鍋上,左手按住擦床,右手握壹塊面團放在擦床中布滿擦孔的地方,用手向前方壹下壹下擦入開水鍋裏,擦壹塊,用筷子在鍋裏攪壹攪,以免積成圪搭狀,直至擦完。
3、擦完後,用土豆,紅、白蘿蔔塊擦壹次擦孔,將遺留在孔內的面擦出。蓋鍋,煮熟撈出,吃時配上澆菜,口味甚佳。
3、抿 面
抿面俗稱“抿圪蚪”。是武鄉民間壹種面食吃法。其制法與“擦面”相似,所不同的是操作工具有所區別。“擦面”的擦床呈月牙形向上隆起,而“抿床”是用帶有布滿小圓孔的鐵皮釘在木架上,大小抿架與大小擦床架尺寸相同,大鍋用大抿床,壹般為小抿床。“抿具”是鐵制而成或木制的狀如小鋤,上有柄把。
抿面時,用筷子或面鏟將調好的面塊放在抿床上,手握抿具,手掌心用力,將抿具放在面塊上,用力向著抿孔向下抿壓,抿下的面呈圓形條狀,約壹寸多長,或不用抿具,農家人口少者,直接用手掌抿壓也可,形如圪蚪而得名。
特點:面質有筋,口感滑而軟硬適宜,利水,易於消化,老少皆宜,別有地方風味。食時,澆菜食用更佳。
小米燜飯
小米的原糧為“谷子”。武鄉盛產的谷子名揚四方。小米顆粒晶瑩,色質金黃,近幾年來,武鄉大力推廣種植晉谷21號,所以小米稱“汾洲香”,日漸成為太行名米,重點開發。
“小米燜飯”因米質不同而不同。制作小米燜飯,首先將小米揀凈雜物,用清水淘洗幹凈。倒入開水鍋內,水淹小米二指,用鐵匙攪壹次,以免拈鍋,然後,掌握火候,先急火煮,後用弱火燜至小米開花即成。也有做小米燜飯時,少加點堿面,使燜成的米飯有筋,更加爽口,軟綿。食時,舀上壹碗“小米燜飯”,放上壹些紅、白蘿蔔絲菜更佳。
特點:色澤金黃,軟綿香甜。
4、煎 餅
“煎餅”是武鄉民間壹種風味小吃,多見於集市個體飯攤與農家。制作簡便,易於攜帶,老少皆宜,特別是老年人更喜愛吃,軟綿入口,冷熱均可。
隨著原料的不同,制作出的品種也不同,大致分為白面煎餅、高粱面煎餅、米面煎餅與雜面煎餅幾種。
制作方法:
1、白面、高梁面、雜面做原料,將面粉倒入盆內,用清水攪拌成糊狀,然後加配料,放入精鹽、食油、蔥花或者小蒜等備用。
2、米面煎餅(即玉米面、小米面粉混合):先將玉茭開水浸泡5分鐘撈出控凈水,到碾子上碾成碎粉過籮篩下細面粉,小米面也同樣方法碾成面粉混在壹塊。將米面粉倒入盆內,用米湯水把面粉攪成糊狀,放溫暖處發酵半天,同時將發酵的米面粉放點堿液攪勻無酸味。
3、將小鐵鏊放在火上,臨時制作小刷壹個,待鏊燒熱後,用小刷蘸油,將鏊面從頂刷到周圍,然後將攪成的糊狀(也叫面茬)用手勺舀壹勺左右,從鏊頂澆下,直到鏊周圍全澆上為止,蓋上蓋剪2分鐘左右,即成。再用手鏟將煎餅挑出鏊外,放在器具上,即可食用。食時,蘸上醋,漿水更佳,也可切條,餾在燒菜(主料)上面,當餾面吃。
特點:色澤鮮艷,軟綿可口,邊做邊吃,別有壹番風味。
5、灌 腸
“灌腸”是武鄉人的夏令小吃,它用蕎面制成,營養豐富,有清熱解毒之功能。《本草綱目》載:“降氣寬腸,除積滯,消熱腫風痛,除白濁白帶,脾積泄瀉。”因此,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食品之壹。集市、飯攤屢見不鮮,生日滿月,嫁娶等事,吃盤菜用之。
制作方法:
1、將蕎面放入盆內,把精鹽用水化開,兌入蕎面裏,攪拌成糊狀,舀入碗內,籠蒸30分鐘後,取出晾涼,扣出。
2、食用時,用小刀切成寬片,放入盤,入碗內,澆上醋、蒜汁,韭花、香油調好口味即可食用,也可切成方片,用食鹽、香油、醋烹炒食用,叫炒灌腸。
6、撚圪搭
“撚圪搭”是武鄉民間壹種百姓喜愛的風味小吃。常見有蕎麥或白面制作,吃著有筋骨,很實惠,多見於農家和飯店、飯攤。現用於機械制作的,稱“毛耳朵”,薄厚均勻,且有條紋。
制作方法:
將蕎面或白面倒入盆內,用開水將面粉攪拌,揣成柔和的面團,然後放在案板上,用壹塊揪壹塊,搓成手指粗細的細長條,再切或揪成若幹小塊,然後用大拇指接住小塊向前推,小面塊立刻卷起半圓形或圓形,手熟者左右大拇指可同時並撚,增加效率。然後下到開水鍋內,煮5-10分鐘即可用竈籬撈入碗內,再澆以炒好的菜食用,別有壹番風味。
蓧面烤銠銠
“蓧面”的原糧“蓧麥”,也稱“燕麥”、“玉麥”,這種作物已經有2500多年的種植歷史。蓧面不僅有耐饑抗寒,保腎、保肝、造血及增加免疫之作用。而且還有壯體、健腦、目清美容之功能。可提高智力、降低膽固醇,對治療糖尿病也有壹定的效果。蓧面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也有降血防癌的藥效。“蓧面”可制作十幾種花色品種供食用。“蓧面烤銠銠”是十幾個品種中的壹種,是武鄉東部高寒地區百姓主要家常面食。
“烤銠銠”的制作方法:將蓧面倒入盆內,用開水和面,揉制光滑,搓成長條,揪成小劑,將小劑在案扳上搓成狀如人舌的薄皮,再用右手將面皮搭起,卷成中間空的小卷,或者將蓧面薄皮搭在左手拇指下方,用右手托慢慢將面皮推向左邊,成棱條狀的長卷,然後輕輕卷起,豎立在蒸籠裏,急火蒸10分鐘左右即熟。食時,將烤銠銠盛在碗裏,倒入蒜汁或醋即可食用。
特點:吃著有筋骨,耐饑抗寒,富有營養。
7、谷 壘
“谷壘”也是武鄉民間壹種特有的風味小吃。多見於農家,壹般為早餐?熏屬蒸制餐食。常用土豆絲、紅薯絲、紅白蘿蔔絲、鮮豆角絲作原料。過去人們還曾用豆皮、槐花、榆錢錢、地骨皮作原料食用過。
制作方法:若用土豆、紅薯、紅白蘿蔔、鮮豆角做原料,要用擦床擦成絲條,洗凈後,放入盆裏,撒入適量的白面、高梁面、玉米面和雜面粉,再加入精鹽、食油,蕪荽或蔥花及調料,面與原料拌成散狀或輕輕握成塊狀,放在蒸具上,蒸約15至20分鐘後取出,根據喜愛,加醋蒜汁調食。
8、幹面餅子
“幹面餅子”是武鄉人最普通的食品,無論城裏、鄉下、飯店、飯攤,每每常見。這種食品,既攜帶方便,又易放置。清代順治年間就聞名遐邇。
壹、原料配備:
面粉、堿面、食油、精鹽、花椒面。
二、制作方法:
1、將面粉放入盆(缸)內,兌入清水(春熱、夏涼、秋溫、冬開),堿面用開水溶化倒入面盆裏,揉和成面團後,再用幹面粉摻入面團裏,揉和光滑。
2、把食油、精鹽、花椒面放入壹小盤或小碗內攪拌均勻調成稀狀作內餡。
3、將面團從盆內取出放置案板上,切壹長條,揪成大小均勻的小面劑,壓扁。揪壹塊小面球蘸上調味餡,包入壓扁的面片內,搟成圓餅形狀,放到鏊上,兩面烙成淡黃色花紋後,放到鐺裏烤了壹面再烤壹面,直到烤熟鼓起,即取出。
特點:色澤鮮亮,外脆裏香。
武鄉方言
武鄉話 意 思 武鄉話 意 思
巧兒 麻雀 羊胡 放羊人
不賴 比較好 招護 負些責任
打對 愛護 民夫 民工
打發 派出、發出 扒攔 受阻礙
露倒 指態度 日臟 不衛生
喘處 收集 急淋 小便難受
撥換 相互對換 兔頭 滿足
趕清 原來 令倒 困倒
材制 材料 孬切 欺負
圪串 隨意遊走 實受 指人老實
勤緊 愛勞動 歪活 心裏不痛快
打幫 幫助 動彈 勞動
吃勁 舒服 叨歇 坐在壹起聊天
擔待 請別人原諒 眼氣 對別人羨慕
撈摸 用手去摸 耽功 故意
結記 掛念 想算 思考
夜來 昨天 真人 今天
前日 前天 自飯 早晨
前晌 上午 晚期 下午
黑來 晚上 壽材 棺材
日怪 有特色 挑插 破壞
刮人 聲音刺耳 星秀 星星
董擦 出事情 沒那 沒有
揣面 和面 茅街 廁所
楞生 不幹凈引起心煩 則甚 幹什麽
捉糊 故意捉弄 泔水 臟水
好面 白面 饑荒 債務
圪都 拳頭 圪洞 坑
圪出 枯萎 圪倒 偷偷聯系
圪照 窺視 圪蚤 跳蚤
圪蟆 青蛙 出串 蚯蚓
草雞 母雞 牙狗 公狗
牦牛 種牛 壁虱 臭蟲
鬼大 狡猾 忄西惶 可憐
老天爺 天 月明爺 月亮
日頭爺 太陽 冷蛋 冰雹
夜別狐 蝙蝠 老疥毒 癩蛤蟆
老信呼 貓頭鷹 野雀的 喜鵲
黑老蛙 烏鴉 花大姐 七星飄蟲
倒用鬼 罵話 八紮貨 人品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