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中國的美食有

中國的美食有

我國的美食有:皮蛋、臭豆腐、餃子、佛跳墻、北京烤鴨、拉面、刀削面、涼面、豆拌面、回鍋肉、烤鴨、烤雞、燉豬蹄等。

1、皮蛋

皮蛋又稱松花蛋、變蛋等,為中國漢族人發明的蛋加工食品,是壹種中國特有的食品,具特殊風味,能促進食欲。

皮蛋,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還有壹定的藥用價值。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皮蛋,味辛、澀、甘、鹹,能瀉熱、醒酒、去大腸火,治瀉痢,能散能斂。”中醫認為皮蛋性涼,可治眼疼、牙疼、高血壓、耳鳴眩暈等疾病。大眾都可食用:火旺者最宜;少兒、脾陽不足、寒濕下痢者、心血管病、肝腎疾病患者少食。

2、臭豆腐

臭豆腐是中國傳統特色小吃之壹,具有“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特點。在各地的制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有北方和南方的不同類型,臭豆腐在南方又稱臭幹子。其名雖俗氣、卻外陋內秀、平中見奇、源遠流長,是壹種極具特色的中華傳統小吃,古老而傳統,令人欲罷不能。制作材料有大豆、豆豉、碳酸鈉等。

在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制作方式和食用方式均存在地區上的差異,其味道也差異甚大。長沙和南京的臭豆腐相當聞名,臺灣、浙江、上海、北京、武漢、玉林等地的臭豆腐也頗有名氣。

3、餃子

餃子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明代稱為“扁食”;清代則稱為“餃子”。

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鄧州人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面皮包上壹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4、佛跳墻

佛跳墻又名福壽全,是福建省福州市的壹道特色名菜,屬閩菜系。相傳,該菜品是在清道光年間由福州聚春園菜館老板鄭春發研制出來的,又據費孝通先生記,發明此菜者乃壹幫要飯的乞丐。

佛跳墻通常選用鮑魚、海參、魚唇、牦牛皮膠、杏鮑菇、蹄筋、花菇、墨魚、瑤柱、鵪鶉蛋等匯聚到壹起,加入高湯和福建老酒,文火煨制而成。

成菜後,軟嫩柔潤,濃郁葷香,又葷而不膩,味中有味。

5、北京烤鴨

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起源於中國南北朝時期,《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在當時是宮廷食品。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裏嫩。北京烤鴨分為兩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鴨店也即是兩派的代表。它以色澤紅艷,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