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烏鎮古鎮的美食特產

烏鎮古鎮的美食特產

熏豆茶

烏鎮人稱喝茶為吃茶。薰豆茶又稱烘豆茶。豆茶的主要原料是薰豆。是烏鎮特有的加工方式,選用秋季上好嫩晚黃豆,以香粳豆為佳。將新鮮晚豆在淡鹽水中煮到半熟,撈出瀝幹,盛在鐵篩中,架在炭火上烘薰。文火烘薰至青豆表皮起皺,有香氣逸出即可。這樣烘成的薰豆,熟而不焦,酥而不硬,清香可口,余味無窮。薰豆茶還得有壹些輔料,如桂花、炒芝麻、橙皮、蘿蔔絲、蘇子、炒柏子等。桂花香氣馥郁,芝麻補血,橙皮通氣,蘇子則有降氣平喘、化痰止咳之功效。獨特的主輔料相配,薰豆茶遂成為壹道富有滋補功能的待客上品。飲用時,客人可根據喜好,放少量鹽粒以吊味。

三白酒

舊時烏鎮釀酒業十分發達,明時有釀酒作坊20余家,尤以高公生、順興、永盛三家最為著名。現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醬園,始建於明朝初年。

三白酒,以白米、白水、白面等天然原料,秉承百年傳統工藝釀成,此酒醇厚清純、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飲用。

烏酒

烏鎮“烏酒”以本地特產糯米為主要原料,以民間釀制技藝用於選米、浸泡、蒸飯、攤冷、發酵、壓榨、陳釀、冷凍、過濾、灌裝等多道民間傳統工序。該酒具有醇真甘爽、營養豐韻之特點。

姑嫂餅

烏鎮著名的傳統糕點之壹。形狀酷似象棋子,精選材料手工制成,老少皆宜,有芝麻、香蔥、花生、粗糧、菊花多種香型,甜鹹兼備,風味獨特。

姑嫂餅在烏鎮至少已有數百年生產歷史了,在清乾隆年間烏鎮同知董世寧原修、盧學溥續修的《烏青鎮誌》卷二十的“土產篇”中就有它的“傳記”:“用極細麥粉和糖及芝麻印成圓餅,有椒鹽者,有白糖者,味甘而潤,遠近著名。”

定勝糕

屬定勝糕是烏鎮有名的傳統糕點,據說是古時烏鎮人民為迎接打仗得勝回來的將士而特制的壹種點心,定勝糕的顏色緋紅,就象征著戰爭的凱旋。後來,因為烏鎮自古以讀書為榮,古時讀書人考狀元,親朋好友便都要做幾籠香甜柔軟的定勝糕送行,表達金榜題名的良好祝願。定勝糕的形狀為荷花狀,外層是精制的香米和糯米粉,米粉細而均勻,裏面是豆沙餡,中間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味道香糯可口,甜而不膩。

臭豆幹

臭豆幹全國都有,但烏鎮的臭豆幹卻別具風味。它是用上好的豆幹泡制20多個小時而成,而且絕不用化學制劑,只用傳統老鹵泡制,所以沒有異味,香得純正。傳統老鹵得來非易,有的店家的老鹵已用了數年,每年都添加菜梗、筍根,為防止變質,還不時用燒得通紅的鐵鉗放入鹵中殺菌。

將臭豆幹在菜油中油炸,串在竹簽上,抹上豆瓣辣醬,便是讓人難以釋口的美味。現在也有飯莊把臭豆幹清蒸的,還美其名為“千裏飄香”。

蘿蔔絲餅

蘿蔔絲餅烏鎮的經典美味,烏鎮俗稱油墩子。將蘿蔔洗凈刨成絲,用少許食鹽略腌後,擠去水份,放入蔥末拌勻。另用面粉和冷水調成漿糊狀,再用白鉛皮做成的橢圓形模勺,底層鋪滿粉漿,放入蘿蔔絲,再用面漿封面,放入油鍋內煎成金黃色脫模即成,食時美味可口。

酒釀圓子

采用傳統方法釀制的烏鎮三白酒味甘香烈,深得嗜酒之人的喜愛。而其糟坊產出的酒釀更是不可多得的佳肴,烏鎮人將糯米粉的小圓子與酒釀同煮,再加上桂花、枸杞,制成了壹道美味——酒釀圓子。酒釀味濃甜潤,圓子較糯,吃起來還有桂花清香。

桂花方糕

以精制白糖、粳米粉、糯米粉、桂花等為制作原料。按適當比例配好,經過炒、蒸、磨、拌、刀切等工序精制而成的桂花方糕深受遊客歡迎。咬壹口裏面融化的白糖就流了出來,白糖滲透到米粉中使得方糕香甜可口,桂香濃郁。

鮮肉大餛飩

“冬至餛飩夏至面”,在秋涼及隆冬時候吃上熱乎乎的餛飩該是多麽幸福的事情。筋道的面皮,鮮香的肉餡,再輔以蔥花、蝦米、紫菜。

烏米八寶粥

將桂圓、蓮子、紅棗、紅豆、綠豆、玉米、花生連同糯米、烏米壹同熬制,再加入紅糖,大火煮開,轉小火慢熬。吃起來很稠很糯。

芝麻湯圓

將白糖和芝麻拌勻成湯圓餡,糯米粉加少許水調勻成湯圓料。將拌勻的餡包於湯圓中間,做成圓球型。水開後,下湯圓煮熟即成。

船頭粽

就是烏鎮粽子,它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壹道小吃。由於該粽子比嘉興粽子消瘦,比湖州粽子肥胖,又因其頭翹尾平,形態如船,故被譽為“船頭粽”,寓意“財頭粽”或“彩頭粽”。不過,船頭粽最初的來源是為了讓粽葉充分利用,同時煮粽時不至於粽葉相互黏合形成夾生,故而包裹成四角外翹、頭款身廋的船體形態。

筒骨粥

將豬骨肉洗凈直放入鍋裏,放上姜,酒,幾滴醋,多放點水,進行熬制。熬制好後濾出高湯並用其煮粥,粥開後加入骨頭肉,再小火慢熬。香氣撲鼻,吃時還可配上店家自制的農家小菜。

柵橋砂鍋

用骨頭熬制的濃湯,燒煮各式配菜的粉絲砂鍋。以本地番薯粉絲打底,配以蔬菜和菌菇,以主料不同配制不同的粉絲砂鍋煲濃湯味鮮。

烏鎮白菊

杭白菊又名杭菊、甘菊、茶菊、大洋菊、小洋菊,是我國十大傳統名花之壹。

杭白菊也是我國傳統的栽培藥用植物,是浙江省八大名藥材“浙八味”之壹,也是菊花中最好的壹個品種。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菊花能利五脈,調四肢,治頭目風熱、腦骨疼痛、養目血、主治風眩,能令頭發不白等。白菊煎劑具有抗炎降壓、通氣和脈、養血益神之效,若常用菊湯沐浴,能去癢、護膚、美容。

自南宋以來的800多年間,桐鄉栽菊、培菊、賞菊、品菊逐步形成習俗。菊展已成為桐鄉藝菊的交流形式以及當地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活動之壹。烏鎮隸屬桐鄉市,所產白菊亦聞名遠近。

蠶絲被

浙江桐鄉壹帶盛產蠶絲,在農村家家戶戶幾乎都養蠶。桐鄉市烏鎮的桑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烏鎮蠶絲秉承古人精髓,繼承傳統工藝並融合現代科技,采用天然桑蠶絲等手工絲綿精致而成。其性能柔韌舒適、吸濕透氣、經久耐用,是回歸自然最理想的床上用品。

烏錦

烏錦源於烏鎮民間的織造業,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烏錦的織造工藝極為繁復精細。織造師傅選用最優質的天然蠶絲為基本原料,再輔以純金線編織而成的嵌金“烏錦”質地堅實,色澤艷麗,立體感強,具有雍容華貴和超凡脫俗之感,舊時只應用於皇帝龍袍及達官貴人莽袍上的圖案標誌。

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的原料土布、染料均來自鄉村,工藝出自民間。舊時,浙江壹帶農村家家戶戶都使用藍印花布,窗簾、頭巾、圍裙、包袱、帳子、臺布等都可用它來做。藍印花布的制作工藝為紋樣設計、刻花稿、塗花版、拷花、染色、整平、曬幹七道工序。

敘昌醬品

烏鎮人陶敘昌在清鹹豐九年(1859)創立了以自己名字為號的敘昌醬園,也是烏鎮有記錄以來最早的醬園,至今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了。敘昌醬園的醬品都是采用傳統手工釀制法。每年春秋,醬園收購鄰近村鎮的優質黃豆、蠶豆等原料,蒸熟之後,攤在竹匾混合面粉和醬曲,再放到曲房中進行制曲,制曲的過程需要72小時左右,接下來便是經過長達半年的自然曬露、發酵釀制,才算完成。

竹木工藝

烏鎮的藤器、竹器盛於明清,特別是因竹制家具廉價物美,至今使用仍非常普遍。此外還有竹木制作的花燈、油紙傘等等。現今,在東柵、西柵景區都有民間老藝人經營竹器作坊,現場展示竹藝,並且自產自銷。

烏香

烏鎮香文化由來已久,每年谷雨清明時節舉行的烏鎮香市便是香文化的盛典。農歷七月三十,是烏鎮插地藏香的日子,插地藏香的習俗是為了紀念地藏王菩薩的生日。每年農歷七月三十,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前插上地香。2006年,插地香習俗被列入桐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