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南豐什麽好吃

南豐什麽好吃

南豐蜜桔南豐蜜桔又稱金錢蜜桔、貢桔,系蕓香科柑桔屬寬皮柑桔區乳桔類的壹個品種,果實色、香、味兼優,尤以肉質柔嫩,化渣,汁多爽口,風味濃甜,香氣濃郁,營養豐富而飲譽中外。

 南豐蜜桔自唐開元以來被歷代皇室列為"貢品";1956年初譽之為"桔中之王";1962年、1985年及1989年三度被評為全國優質水果;1999年被評為"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2002年9月20日,國務院副總理溫評價"南豐蜜桔是金牌"。南豐縣1988年被列為全國柑桔商品生產基地縣;1995年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蜜桔之鄉"。

 為了做大做強南豐蜜桔產業,有效地保護這壹傳統優勢產品,南豐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上下堅持走規模化、優質化、產業化、效益化之路。2003年,南豐蜜桔獲得國家原產地域保護認證和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2005年底,南豐蜜桔種植面積達2.33萬公頃,產量達2.5億公斤,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東南亞、歐盟等國內外市場,成為強縣富民的支柱產業,並由此帶動商貿、運輸、旅遊、包裝、加工等相關產業進壹步發展。

 走進南豐,仿佛走進桔樹的世界。那遍布城鄉的桔林,像碧波蕩漾的大海,滿目綠色,讓人心曠神怡。每年的四月,桔樹揚花,無論是漫步和風細雨的街巷,還是阡陌縱橫的鄉村,撲面而來的清香如酒如歌,沁人心扉;十月,是蜜桔收獲的季節,累累果實,有如金星萬點,點綴在深綠的枝葉,隨風起伏,織就"桔海金波"的美景,讓人品嘗瓣瓣香甜的同時,神清氣爽,流連忘返。

南豐腌菜又稱“儺菜”,系卷心芥菜經傳統工藝腌制加工而成。是南豐農家栽種、加工歷史較長的又壹地方特色農產品。

 “南豐腌菜”色、香、味獨特,味比泡菜鮮,質比榨菜脆,酸中帶甜,香氣誘人,具有生津開胃、助消化、振食俗之功效。在2000年江西首屆美食節上,用它制作的菜肴榮獲優秀獎。省政協港澳地區委員視察南豐時曾對用腌菜制作的壹道菜肴特感興趣,屢吃不厭。

 南豐腌菜在南豐縣已有近百年的栽培史,縣城內的琴城鎮果園村,縣郊的橋背村、瑤浦村、水南村以及萊溪鄉市山鄉的桔農都有在桔園內套種腌菜的習慣,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經驗,並形成了壹套腌制腌菜的工藝。這些鄉村家家戶戶都能自己腌制腌菜,有不少農戶是生產加工腌菜的專業戶。他們每家都有壹套土設備(主要是腌菜缸或池,竹蓋板),形成生產能力較大的腌菜加工家庭作坊。這些家庭作坊年產腌菜總量在10萬斤以上。至今,本縣菜市場的南豐腌菜還是來自這些家庭作坊,每天都有,從未間斷。

 1997年,南豐縣橋背鄉與南昌大學食品學院合作,在采用傳統加工工藝的基礎上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設備,建成年加工能力500噸的腌菜加工廠—江豐蔬菜加工廠。從此,南豐腌菜的腌制、包裝、保鮮加工技術有明顯改進,形成了壹整套工廠化加工生產南豐腌菜的工藝流程(傳統工藝腌制→不同配方配料→真空包裝→殺菌→成品)。由此南豐腌菜的品質進壹步提高,南豐腌菜的貨架保質期大大延長(由過去的成品保質期2—3月延長到半年以上)。

 近幾年,在縣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南豐腌菜的產業化經營得到突破性發展。現在南豐腌菜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已有江豐蔬菜加工廠和荷源蔬菜加工廠等2家,建立南豐腌菜鮮菜生產基地3000多畝,帶動基地農戶2000多戶。企業和家庭作坊合作年加工生產南豐腌菜500多噸,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南昌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費者歡迎。

南豐甲魚又稱腳魚,是本縣近10多年來壹項農民致富的產業,縣城和郊區鄉鎮普遍養殖。用甲魚烹制的菜肴,營養豐富,是高級滋補品。

 1992年,全縣總放養量近2000只,1995年養殖範圍輻射到全縣各鄉鎮,養殖戶3410戶,放養水面1705畝,放養量達到26.4萬斤。1996年發展迅猛,養殖戶達到5600戶,放養水面近3000畝,放養量超過100萬斤;此時,甲魚的壹體化養殖也開始起步,***建有孵化場18個,主要座落在琴城、市山、太和等鄉鎮。從1997年開始,甲魚市場行情低迷,到1999年養殖戶稅減至4700戶,放養水面只有2700畝,放養量跌至100萬斤以下,年產蛋量1520萬枚,2000年略有回升,養殖戶超過5000戶,放養水面增至2810畝(其中商品甲魚70萬斤),年產蛋量1800萬枚,孵化甲魚蛋500萬枚,2001年開始甲魚養殖重新組合,養殖大戶猛增,實際養殖戶雖略有減少,但實際養殖水面卻增至3800畝(其中商品甲魚81.6萬斤),年產蛋量2200萬枚,孵化甲魚蛋800萬枚,2002年由於“6·16”特大洪災,養殖面積減至3400余畝,年產蛋量1968萬枚,商品甲魚的數量也只有80萬斤,年產值5000萬元,2003年養殖面積仍維持在3400畝,年產蛋量2000萬枚,商品甲魚100萬斤,年產值6000萬元。

 我縣的甲魚養殖主要以銷售種蛋為主。1999年以前,主要銷往福建、浙江、上海、廣東、四川及東北三省,2000年以廣東、海南、浙江為主,其它地方如福建、上海、湖南等都有銷售。

南豐泥爐清光緒十三年(1887),南豐縣始產泥爐,有柴爐、炭爐等,曾統稱鹽爐,1953年更名為南豐泥爐。原料為粘性泥土,生產工序有煉泥、壓坯、刨皮、磨光、打底、底盤、包裝等。因式樣美觀,色澤乳白,承受力強,高溫不裂,經久耐用,產品暢銷省內外,頗負盛名,百余年來壹直為南豐壹大特產。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後,泥爐壓坯采用機械操作,爐壁飾以花鳥圖案,並創制出燒木炭的八角小蓋爐(小巧玲瓏,精美耐用,用後加蓋,炭用自熄),加之其他工藝均有壹定改進,泥爐生產得到迅速發展,1979年以來,曾3次獲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優質產品證書。盡管現時科技含量較高的燃器具(如煤氣竈、電磁爐等)迅速普及開來,但用南豐泥爐烹制的菜肴格外味正香醇,逢年過節或貴客臨門,其特殊功用是無可替代的。

豆腐皮是南豐傳統三大特產之壹,與蜜桔、泥爐齊名。由明代商販江誌亮研制而成,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歷史,也是省內外有名的土特產品。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豆腐之法……水浸、磨碎、除渣、蒸煮、就鑒收之”。過去都是家庭作坊式進行豆腐皮的生產加工,做豆腐者在豆漿點鹵時趁熱將面上凝結的豆皮揭起,晾幹即成。其產量甚微,南豐縣城鎮和農村加工豆腐皮的家庭作坊有數十家。

 豆腐皮食用方便,且營養豐富,含有植物蛋白和不飽和脂肪酸,是老年人、產婦及心臟病、高血壓患者的保健佳品。食用時,既可做湯,還可以加工成多種名菜,是人民日常生活中逢年過節、紅白喜事、殿庵吃素的壹道好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豆腐皮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傳統手工加工豆腐皮已不能滿足人民生活的需求,以致用現代先進工藝生產豆腐皮的加工企業——琴臺食品聯營廠應運而生。

 

 該廠加大產品開發力度,創新工藝,改進包裝,並按質分級,形成精品包裝、簡易包裝和普通豆腐皮三個品種系列,有效地克服了過去豆腐皮容易黴變,不耐貯藏,貨架期短的缺陷。生產工序有:漂洗、磨漿、熬漿、過濾、加工、滅菌消毒、真空包裝。產品具有大豆精華、低糖蛋白、營養豐富、色澤金黃、薄如蟬翼、嫩滑可口等特點,且包裝輕巧,體積面小,攜帶方便,便於運輸,銷路日漸看好。目前,主要銷往南昌、廣東、上海、重慶、北京等地。2003年該廠參加農業部在北京舉辦的農產品展銷會,會上壹位美國商人看好中國南豐豆腐皮,同該廠進行了洽談,要求該廠每月提供50噸豆腐皮出口,由於該廠生產能力有限,當時未能達成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