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餐館被粵、川、京、魯菜占據了,本地菜系叫得上名字似乎還就是些面點小吃。過油肉也有點面點小吃的意思,不過它正兒八經是當地的壹道頗受歡迎的傳統菜。選用上等精肉,切成薄片,外面薄薄蘸壹層雞蛋勾成的芡,在油裏汆壹下,撈出來,煸炒,隨便哪家飯館都會做,做出來的味道也相差無幾。雖則名字讓人疑心,味道卻是香而不膩,值得壹試。
徐州:sha湯
徐州菜的特點是黑乎乎、粘乎乎、辣乎乎,因為愛放醬油、愛用澱粉、愛顯示自己嗜辣。有壹道用麥仁、雞絲、海帶絲、筍絲做成的湯,味道極鮮,每每令人連吃兩碗。但依然是各種原料混做壹團,以至於湯成了名副其實的粥。sha湯,其實就是壹個疑問句——“啥湯?”因為中吃不中看,至今走不出徐州。
騰沖:大救駕
所謂大救駕即炒餌塊,這典故無非是說清初吳三桂率清軍打昆明,明朝永歷皇帝的小朝廷壹路奔逃至騰沖,饑餓難忍時,當地人炒了壹盤餌塊送上。皇帝就連贊:“炒餌塊救了朕的大駕。”炒餌塊由此改名。騰沖產的餌塊細糯、色白、有筋,切成菱形片,加鮮豬肉片、火腿片、酸菜、蔥段、菠菜段、番茄丁、糟辣子、雞蛋等炒香,又加入少量肉湯燜軟,再用醬料調味,最後還配壹碗酸湯,就上了桌。今天在以旅遊為支柱產業的雲南,有典故有淵源的菜自然熱的快,而米食配酸湯爽口、開胃又益於消化,“大救駕”於是坐定了熱門兒菜的位置。
濟南:孔府地鍋壹絕
孔府地鍋壹絕與廣州啫啫煲形相近而性相遠,它的配料很簡單——巴魚、蘿蔔、豆腐、青椒、大蔥,餅是玉米面做的,燦黃得可人。吃的時候,把魚放在圓圓扁扁的餅上,佐以老豆腐和圈蘿蔔,不需要蘸料,但是那壹點點的湯滲下來,就是人間美味了。有點鹹,有點辣,還有那麽壹種不知名的感覺在舌間纏繞著,天涼的時候,吃著心暖。
天津:驢打滾
驢打滾是老北京和天津衛傳統小吃之壹,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後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
臺南:棺材板
棺材板是臺南當地知名的特色美食,光是菜名就令人覺得十分特別,其實棺材板只是將吐司中間挖空,填入雞肉、雞肝、蝦仁、紅蘿蔔、馬鈴薯、牛奶等配料,再以吐司蓋起,這道小吃需趁熱切塊品嘗。
臺灣地區的飲食,與祖國內地飲饌壹脈相承,但也有其地方特色。在臺灣,各種菜館無所不有,最富特色當是風味小吃,極受當地人民歡迎,而且吸引無數慕名前往品嘗的各地遊人。
棺材板
棺材板是臺南當地知名的特色美食,光是菜名就令人覺得十分特別,其實棺材板只是將吐司中間挖空,填入雞肉、雞肝、蝦仁、紅蘿蔔、馬鈴薯、牛奶等配料,再以吐司蓋起,這道小吃需趁熱切塊品嘗。
臺灣地區的飲食,與祖國內地飲饌壹脈相承,但也有其地方特色。在臺灣,各種菜館無所不有,最富特色當是風味小吃,極受當地人民歡迎,而且吸引無數慕名前往品嘗的各地遊人。
天婦羅
臺灣地區的甜不辣或天婦羅則和傳統的日本天波羅有些差異,主要是用熱油炸魚漿混合物,不另外裹上澱粉漿。壹般而言,油炸後再與蘿蔔、豬血糕等其他食材壹起水煮的吃法稱為甜不辣,或稱為“關東煮”,而水煮甜不辣除了薄片外,尚有細條等樣式。至於魚漿直接油炸後就淋上甜辣醬食用的則稱為天婦羅,只有薄片壹種形式,又以基隆廟口夜市、臺北士林夜市、臺北萬年大樓等地的最有名。
阿給
阿給是日文“油豆腐”(油揚)發音的直接音譯,是臺灣淡水鎮有名的小吃之壹。阿給的做法是將油豆腐的中間挖空,然後填充浸泡過鹵汁、或肉燥粉絲,以魚漿封口,加以蒸熟,食用前淋上甜辣醬或其他特殊醬汁。阿給的由來,是源自1965年楊鄭錦文女士所發明,起初是為了不想浪費賣剩的食材,而想出的特殊料理方式,創始店位於淡水鎮真理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