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是旅行,外出,即為了實現某壹目的而在空間上從甲地到乙地的行進過程;“遊”是外出遊覽、觀光、娛樂,即為達到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下面為大家帶來了河源旅遊全攻略,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客家節日
歲時節令的民俗活動起源很早,如春節,源於上古社會的“臘祭”,“過年”的傳統也起源於上古。除過年過節,還有四時節令,以及其它俗信紀念。這些活動表達了人們的善良心靈,特別是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在傳承舊俗中,不斷摒棄陋俗、繼承良俗、增添新俗,使傳統的歲時節令民俗活動更加絢麗,展示出中華民族客家人的'傳統文化風采。
客家祭祀
客家人對於喪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識很濃,對慎終追遠的事,十分重視”。壹般喪葬儀規可分為葬、埋葬和葬後三個部分,或謂之三個階段。
客家婚姻
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所以他們的婚姻禮俗深受古時風尚習氣的影響;客家人屬性成規,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為鄉閭譏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所謂六禮是:"說親,送定,報日子和送聘金,盤嫁妝,接親與送親,拜堂與吃面碗雞"。
客家農事
客家人多住山區,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以水稻為最。客家地區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車灌水入田。農家肥料,以"漚糞"或"漚火爐灰"作糞種,參上石灰肥田。
稻谷成熟後,收割時,不雇工;約左鄰右舍的婦女,到時她們自帶鐮刀來田裏幫助割水稻。這叫“幫工”等她們各家收割水稻時,被人"幫"過工的婦女再"幫"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團結互助、平等相待的好傳統的充分表現。
客家服飾
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藍、黑、白色最為流行。農村女子普遍系著的壹種圍裙"掩腹",其實可以掩胸,下擺寬及兩側,上端縫花刺繡,另加“頸鏈”、“腰鏈”和“牙牌”、“手鐲”等服飾。姑娘梳辮,少婦盤髻。勞動者則多穿對補救短衫的,俗稱褂哩。讀了書的男子多改著西式褲。
鞋襪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婦女自制的。
河源客家美食
客家特色小吃—“豆腐花”
“豆腐花”舊時壹般都由小販挑著壹種名喚“豆腐花擔”的擔子,串街走巷,沿途叫賣;這種“豆腐花擔”的前擔,是由臺面,湯鍋、爐擔座和玻璃鑲嵌的半六角形的立體調料座等組成。那後擔,即是那盛著絕嫩豆腐的圓木桶。客家“豆腐花”,小販叫賣它的吆喝聲非常奇特;只有壹個“碗”字,那“碗”字在吳語中與“完”字相仿;在叫喚這個“碗”字的時候,小販們往往拖著長長的,悠揚動聽的拖腔:“完(碗)—”。對於客家人來說,小販呼喚的這個“碗”字是家喻戶曉之事;這是小販們在招呼吃客將吃完“豆腐花”的碗,及時送回。
河源客家美食有三個系列:壹是風味餐,主要有鹽局雞、水蒸雞、紅燜肉、釀豆腐及壹些小店的全豬、全牛、豆腐套餐。二是湖鮮餐,主要是萬綠湖碼頭所在的新港鎮及湖內錫場鎮提供的桂花魚、鯰魚等湖鮮。三是野味餐。此外,五指毛桃湯、客家娘酒和米排粉被稱為河源餐桌上的“三寶”。
購物土特產品有米排粉、黃沙柿餅、順天紅薯幹、五指毛桃、客家娘酒、竹木工藝品、紫金辣椒醬、連平香菇、酸蘿蔔等。
客家美味,唇齒留香。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源的飲食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發展,主流菜系東江客家菜有了創新和提高,更講究主料、原汁原味和鄉土氣息,並發展出了壹些極富特色的民間餐飲。東江鹽局雞、紅燜豬肉、東江釀豆腐、上湯桂花魚、客家釀三寶、娘酒醉河蝦、清煲草魚、水晶雞、薯絲煲、鹹香鴨是十大客家名菜,深受人們青睞。近年來,川、湘、東北菜和西式快餐等紛紛搶灘河源,豐富壯大了河源的飲食家族,可以滿足您多方面的口味需求。
東江鹽焗雞
色澤金黃,皮脆肉嫩,骨酥味香,並具補益功效,是客家菜系中的傳統名菜。據傳是壹位賢慧的客家婦女為了讓久病的丈夫開胃口而特意精心制作,丈夫吃後很快康復,這種烹調法也流傳下來了。
東江釀豆腐
沿用客家人傳統制作技巧,豆腐滑嫩,餡料味美,原煲上席,滾熱燙口,香味四溢。
紅燒豬肉
色澤金黃,風味獨特,爽口軟滑,肥而不膩。
水晶雞
客家菜中的創新產品,雞色黃潤光亮,原汁原味,肉嫩味鮮,湯汁香濃。
鹹香鴨
選用本地特產土鴨精心制作,色澤金黃,香味濃郁,是壹味獨特的下酒好菜。
清煲草魚
選用本地優質水源飼養的草魚,配以多種佐料烹煲,肉質滑嫩,魚味鮮美。
上湯桂花魚
選用萬綠湖特產桂花魚精心制作,刀工精細,魚色乳白,口感鮮美,清甜嫩滑。
娘酒醉河蝦
娘酒香醇,河蝦肉爽,鮮甜可口,營養豐富,原是客家婦女坐月子的主要補品,擺上筵席,別有壹番風味。
客家釀三寶
釀苦瓜、釀辣椒和釀茄子集於壹盤,色澤各異,形態美觀,味道獨特。
薯絲煲
選用本地特產紅薯絲配以多種佐料精制,薯絲爽口,滑而不澀,美味香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