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寒冷的冬天來到渭北澄城縣窯頭古鎮時,我發現這也是壹個以古窯址為主的古鎮。我經常在陜西人或壹些地道的關中人開的面館裏看到壹個簡單的黑色碗。這些東西是黑瓷,來自澄城縣窯頭窯。
?窯頭窯是壹座民窯,也是關中黑瓷窯的發源地。
?冬天的澄城縣灰蒙蒙的,窯頭古鎮位於縣城以北10公裏的丘陵地帶。
?窯頭鎮是個街道,平淡無味,但有點像礦區的生活福利區。路上遇到的行人大多是礦工。白樸礦務局附近有許多煤礦。該地區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溝壑中分布著坩堝,生產白色和紫色的原料,便於燒制陶瓷和砂器。獨特的自然條件,自唐代以來,當地村民在夏季和秋季制作空白畫並在冬季窯中出售,世代相傳。
?真正的窯頭古鎮隱藏在壹條街道盡頭起伏的山丘中。
?窯頭村和後寨子村占據了整個山頭。這就是老窯頭鎮。西邊是窯頭村,東邊是後寨子村。
?窯頭村是壹條東西走向的街道,街道兩旁幾乎都是老房子,有些已經年久失修,大部分已經廢棄。在古代,窯頭鎮的老街上林立著商行、銀行、餐館、客棧和山貨,南商北商。“十裏通衢通羅潭,長安遠西;客人是來分金銀的,所以不要看張家的迷霧。”可見其繁榮程度。窯頭窯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尤其是在窯頭鎮被列為全國名鎮之後。如今窯頭村正在街道兩側進行大規模建設,恢復重建窯頭古鎮。村口有壹座新建的李家祠堂。窯頭村由李氏家族控制。祠堂旁邊的北側是在原址上修復的瓷器作坊。院子裏的藝術家們全神貫註於他們的工作,並展示每壹個過程。參觀者可以通過參觀其工作條件對陶瓷制作的整個過程有壹個系統的了解,並將持續1000多年的燒制技藝繼續傳承下去。窯頭窯陶瓷始於漢唐,盛於宋元,盛於明清。其形簡拙,質感厚重,粗中有巧,簡而不俗;琺瑯質濕潤,光彩照人;黑如漆,風格獨特,超凡自尊,獨具魅力。
?街道的北坡主要是壹組居住遺址,也是李姓的聚居地。這裏曾是鎮公所、鄉公所和村委會的駐地,上世紀80年代仍有人居住。這些窯洞大多已經倒塌,成為老城荒涼的廢墟。遺址上的夯土、土坯、土墻、磚瓦等經過風吹雨打、日曬雨淋後都變成了廢墟,特別是壹些殘存的門窗頂部大多呈穹頂狀。殘破的城墻和幾個孤零零的門道孤零零地立著,形影不離地掛在壹起。我站在壹座破敗的城墻上,眼前壹片蒼茫。城墻的荒涼故土讓我想起吐魯番的高昌故城遺址,荒涼中有些偏僻,讓我的思緒飄散在遙遠的絲綢之路上。
?南坡多為原生態古窯遺址區,保存有宋、元、明、清、民國古窯30余座。翁窯區有壹處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的瓷窯遺址。窯長七八米,寬六七米,高十六七米。它是由耐火磚和廢棄的匣缽制成的。它由雙回風煙道、灰坑和煤爐組成,是中國北方典型的饅頭窯。黑釉瓷、白瓷、青花瓷等。以燒制為主,窯內可裝800 ~ 1200件(套)瓷器。窯內壁已經燒了壹百多年,形成的煙油結塊,仿佛是壹幅厚重多彩的油畫。後坡有黑窯燒區。從遠處看,黑窯就像壹座座小金塔,散落在丘陵地貌上。黑窯是燒壺、壇、罐、燈、油燈、筆筒、酒器等生活用品的瓷窯。因為燒造的器具都是黑釉的,所以被稱為“黑窯”。黑窯產品是窯頭窯的代表產品,色澤烏黑,油亮光澤。
?北街西側有壹排建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的店鋪窯洞。這些洞穴坐北朝南,靠近街道,有些已經坍塌。這些廢棄的洞穴長十幾米,寬五六米,空間很大。它們是專門用來儲存各種窯燒瓷器的倉庫和商店。它們裝滿了各種瓷器產品。從清朝到民國甚至到20世紀70年代,年銷量達到數十萬。
?我從西坡向東來到後寨子村,壹上坡就被壹處四合院窯洞建築群深深吸引。洞穴周圍是古老的夯土墻。這是華佗神廟的舊址。寺廟裏的華佗雕像有12只手臂,看起來像千手觀音。20世紀50年代,寺廟被改建為鄉政府辦公室,後來又被改建為人民公社。1975公社遷出後,成為窯頭大隊駐地。現在它是壹座民居。
?在華佗廟遺址之後不久,村民們正在使用壹座基督教堂。教堂坐西朝東,遠處還能看到教堂屋頂上的十字架。
?後寨子是壹個由許多姓氏組成的村莊,其中大多數是劉和白。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居民搬遷至窯頭鎮百佳城新村。後寨子村依山而建,呈南北走向,東西朝向,幾十間窯洞完好地依偎在起伏的山崗下。村子裏非常安靜,因為我的出現,狗從山洞裏叫了起來。壹位老人步履蹣跚地走出院子,禮貌地邀請我進去。除了三個山洞外,院子裏還有幾只雞。最讓我好奇的是,廚房裏的磚砌炊具旁邊有壹個風箱。看到我很感興趣,她舀了幾勺水放進鍋裏,點燃柴火,放進了鍋嘴裏。她右手拉風箱,左手添柴火。爐子著火了,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煙味。老人姓白,今年76歲。他的妻子已經去世多年,所有的孩子都搬到了新的村莊。因為不能忍受老地方,她壹個人住。孩子們會在假期來看她。庭院的墻壁上長滿了許多仙人掌,這使空曠的庭院顯示出壹些活力。老人說,仙人掌養在墻上,壹是為了美觀,二是為了防盜。她說村裏住著另外兩戶人家,都是70多歲的老太太。壹個去街上打麻將,另壹個去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