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65,438+0,500年的建都史,先後有65,438+0,005位皇帝定居九州。它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壹。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洛陽是第十三王朝的古都。同時,洛陽還被稱為“九朝古都”,因乾隆皇帝封的嵩陽書院大門對聯中的“九朝都會”而得名。
洛陽,簡稱“洛”,因地處古洛河北部,距今已有4000年歷史,距今已有1529年歷史。自第壹個王朝夏朝以來,先後有13位君王,即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和後晉在此建都,105位帝王在此定居九州。它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時間最長、朝代最多、跨度最長的都城。它也是中國歷史上唯壹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河圖洛書》誕生於此,“儒釋道玄理”始於此。絲綢之路和隋唐大運河在這裏交匯。
1.地理優勢:
洛陽地處中原,在河南省西部,地跨黃河中遊。中國有黃河、洛河和沂河。函谷關位於秦嶺以西,陜西關中平原,宋嶽以東,太行山和黃河以北,伏牛山以南,毗鄰中嶽嵩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可以說有山有水,有“天下第壹形勢”之說。
2.交通要點:
洛陽的優勢還是在交通上。以交通經濟為資本,四通八達,世界上有水運的好處。洛陽所在的伊洛河谷比較狹窄,所以它的經濟中心不在這裏,洛陽地區的農業生產也不是很發達。然而,洛陽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卻成為其最大的優勢。隋朝皇帝楊迪開鑿大運河時,永濟渠和通濟渠分別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和東南延伸。洛陽已成為大運河的樞紐和中國最大的糧食集散地。隋朝時,洛陽有兩座糧倉,包括嘉倉和洛口倉,但在唐朝貞觀年間糧食沒有用完。
3.糧倉:
對於從壹開始就立誌統壹中國的秦國來說,僅僅占領渭河平原是不夠的。除了豐饒的關中平原之外,秦國自然需要開辟更大的糧食生產區域,而他們的目光則集中在關中平原南部的四川盆地。不久,秦國將其勢力範圍擴大到四川盆地。此後,加上李冰的出色水利建設。四川盆地從壹個貧窮的地方變成了壹個“天府之國”。再加上天然的地理優勢,洛陽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糧食集散地。然而,如果將糧食從洛陽運往長安或其他地方,不僅需要1000多英裏,而且三門峽地區經常發生傾覆事故。解決這個困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遷都洛陽。這樣,洛陽自然成了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