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加油!
分析:
作為日常飲食習俗,大多數藏族人壹日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他們有壹天吃四、五、六頓飯的習慣。大多數藏族人以糍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後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了糍粑,其他食品很少食用。食用糍粑時,將其與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混合。糍粑便於儲存、攜帶和食用。在藏區,隨時都能看到有羊皮糍粑口袋的人,餓了就可以吃。
壹些地區的藏民常吃“祖瑪”和“炒果”等。祖瑪是藏語,是青藏高原上的壹種野生植物蕨麻,俗稱人參果,像花生仁壹樣五顏六色。它可以在當地的春秋季節挖掘,經常被用作西藏名菜的原料。油炸水果是壹種面食,它是通過在面粉中加入糖,揉成圓形或長條狀並在黃油鍋中油炸而成的。他們還喜歡吃去麩皮的小麥和青稞,以及用牛肉和牛骨制成的粥。生活在青海和甘肅的藏族人也吃用開水做的煎餅和“攪團”。“推”是藏族人民喜愛的食物。它由酥油、紅糖和奶渣制成,看起來像壹個大奶油蛋。青海的藏族人經常吃壹種被藏民稱為“特”的油餅。制作水油餅時,用大碗將面粉揉成餅,放入沸騰的鍋中,煮熟後取出,加入酥油即可食用。河曲地區的藏族有做大餅的習慣。壹般來說,最小的壹個超過2.5公斤,最大的壹個可以達到65,438+000公斤,可以作為饋贈親友和長途旅行的禮物。雲南迪慶的藏族人吃蒸土豆、小麥面和饅頭。
過去,藏族人很少吃蔬菜,主要副食品是牛羊肉,其次是豬肉。藏族人吃牛羊肉講究新鮮。牛羊肉宰殺後,他們立即將大塊的肉和血放入鍋中,用旺火燉煮,然後煮沸後取出,以新鮮美味為最佳。人們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把大塊的肉放在盤子裏用刀切開。牛羊血與牛羊肉末混合後倒入牛羊小腸內制成血腸。四川、雲南等地的藏民常用豬肉制作豬膘,便於保存。制作豬肥肉時,豬的頭和蹄都要去掉,豬骨頭也要去掉。四川的藏民也要切下瘦肉,然後用胡椒和樟腦扇塗抹,撒上鹽,縫成正方形,風幹。豬放在壹起後,雲南的藏族人還要加上壹塊沈重的石板,這就是所謂的“琵琶肉”。吃的時候,把它切成圈,蒸熟後用刀切開。其色蠟黃,香而不膩。
肉通常通過風幹儲存。壹般入冬後宰殺的牛羊肉壹時吃不完,就切成塊掛在通風處晾幹。冬天制作風幹肉不僅可以防止腐蝕,還可以凍結肉中的血液,保持風幹肉的新鮮顏色和味道。雲南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最常見的是從牛和羊奶中提取的黃油。除了用於正餐的黃油外,它還被廣泛用於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塊和奶渣也是常見的乳制品,可以作為零食或其他食物食用。在藏族人民中,無論男女老少,除了喝牛奶之外,都將酥油茶視為必備飲品。酥油茶和奶茶都是用茯茶熬制的。茯茶巾中含有維生素和茶堿,可以補充因少吃蔬菜而導致的維生素缺乏,幫助消化。
藏族人普遍喜歡喝青稞酒。尤其是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裏。藏式爐竈自成壹體。在藏區,家家戶戶都有酥油茶筒和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人用幹牛糞做燃料,用鐵三腳架做爐子。雲南藏式茶具、酒具和餐具都是用銅制作的。其他地區的藏族人喜歡使用木碗,並用紅色、黃色和橙色的顏料塗碗。更精致的是在碗中包銀。牧區的藏族人要隨身攜帶壹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於切菜、宰羊、剝皮、剪簾子。藏刀的制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的許多傳統節日都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人民最大的傳統節日是每年藏歷正月初壹的藏歷。在藏歷年,我們壹般在12月份開始準備和購買年貨,家家戶戶都用脆炸水果。藏歷年有多種油炸水果,如耳形的“谷果”,長形的“夏娜”和圓形的“藍色”。還需要用有色酥油捏壹個羊頭,做成壹個長方形的糧桶。桶裏裝著拌有糍粑、炒青稞等食物的酥油,上面插著用酥油、雞冠花和酥油做成的彩色花朵。
除夕夜,打掃護鳥崗,並用石灰粉在大門上畫“萬”的符號,以表達祝賀和好運。雲南的每壹個藏族人都會在除夕晚上吃面團(類似餃子)。面團裏有石頭、辣椒、木炭和羊毛。凡事都有不同的說法。例如,吃用石頭包裹的面團表明他在新的壹年裏心腸硬。吃用羊毛包裹的面團的人表明他有壹顆柔軟的心。初中開學第壹天早上,佛龕前的茶幾上擺放著青稞苗、油(果)籽、揉好的羊頭和成品糧桶,這預示著在新的壹年裏,五谷豐登。除夕夜,每個雲南藏族人都會殺年豬。初中開學第壹天早上,大家都會喝壹種加了紅糖和奶渣的青稞酒,這種酒叫“關店”。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區都會舉行宗教活動。
除了藏歷外,每年的藏歷7月1日也是“雪節”。雪頓節的原意是“酸奶宴”。到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做很多酸奶吃,然後還會加入藏戲的內容。許多人不得不在雪頓節攜帶黃油容器、茶壺和熱水瓶,帶著食物去風景優美的地方喝茶喝酒。每年秋收前,我們都要過壹個“觀果節”。在觀果節期間,我們應該互相娛樂,舉行各種野餐來迎接秋收。還有“沐浴節”“冬節”等傳統節日。在民間結婚就像過節壹樣熱鬧。結婚時,主人要用酥油在酒壺口和酒杯口各塑三個頭像,以示吉祥。敬酒時,長輩們首先將中指浸入酒中,向上、中、下輕彈三次,以示對天、地、神的祭祀。迎客時,不僅要把手在酒裏浸三次,還要在糧桶裏抓壹些青稞,向空中拋三次。宴會上,主人先拿酒杯喝了,然後(酉+桶)壹口氣喝完。主人喝完第壹杯酒後,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飲用。婚禮上,新郎會向新娘敬酒。喝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端到他們面前才伸手去拿,否則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
藏族傳統宴席分為正餐,沒有正餐和點心之分。第壹道菜是祖瑪米飯,第二道菜是臘肉,第三道菜是豬肉脂肪,第四道菜是奶酪,第五道菜是血腸等等,可以上很多道菜,最後壹道菜是酸奶。吃飯時不要喝酒。主人和客人可以多吃、少吃或不吃,但第壹道菜和最後壹道菜必須吃完。前者象征著吉祥,而後者則預示著完美。吃飯時,要註意滿嘴吃東西,安靜地咀嚼,安靜地喝酒,不要越過盤子挑選食物。用羊肉招待客人時,羊脊骨下部有尾巴的壹塊肉最貴,應該敬給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時,應在尾肉上留下壹綹白發,以示好運。
典型食物藏族的典型食物包括糍粑、青稞酒和酥油茶,如祖瑪大米和傳統的藏族宴會食品,它們是用祖瑪、大米和酥油烹制的。血腸是藏族傳統菜肴,以牛(羊)血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是壹道傳統的藏族菜肴,由發酵的牛奶和羊奶制成。
飲茶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另壹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妳踏上雪域高原,無論走在城鎮的街道上,漫步在鄉間小道上,還是穿越遼闊的草原,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壹股濃郁的茶香。當妳走進壹個藏族家庭時,無論是遠方的客人還是經常來的朋友,主人首先會給妳提供美味的茶並恭敬地請妳喝壹杯,然後開始相互問候。勤勞智慧的藏族婦女,起床後第壹件事就是生火、燒水、泡茶。藏族人早上可以什麽都不吃,但必須喝茶。甚至人們不能在車站、機場和渡輪上離開他們的親戚和朋友,去醫院看望病人,為死者向親戚和朋友表示哀悼,以及參觀公園裏的“卡琳”而不喝茶。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館,年輕人經常光顧,老年人也經常光顧。
中國西北的蓋碗茶、蒙古的奶茶、中國北方的制茶、中國東南沿海和東南亞華僑的功夫茶、雲南佤族的苦茶以其獨特的制作和飲用方法而聞名世界,而西藏的酥油茶、甜茶和綠茶更是聞名遐邇。
綠茶的制作方法比較簡單。茶葉久煮熬成汁後,加入少量鹽,倒入杯中即可飲用。綠茶伴隨著淡淡的鹹味,讓人感覺很舒服,越喝越想喝。
甜茶又稱奶茶,制作方法是將紅茶放入壹壺水中煮沸至茶色變深,過濾掉茶渣,倒入壹些沸水稀釋至淡而適中,加入鮮牛奶或奶粉、白色琺瑯和少許鹽,在水壺中用力搖晃使水* * *融化,然後將其放在火爐旁或裝滿人的保溫瓶中。喝完後,主人會喝壹小口。把杯子裏的茶喝完,表示妳不想再喝了或者準備離開。當然,熱情好客的主人會壹次又壹次地請妳喝酒。香甜可口的甜茶贏得了人們的青睞,街上大多數茶館也是甜茶店。在茶館裏,人們不僅可以品嘗美味的甜茶,還可以無話不談,下棋和槌球,玩得不亦樂乎。
制作酥油茶時,先將磚茶(茶葉)長時間煮沸制成汁液,然後過濾茶渣,加入酥油和少量鹽,並在木桶-酥油桶中大力攪打,使酥油和茶葉融合,然後放在火邊的壺中或放在暖水瓶中邊倒邊喝。飲用方法與甜菜相似,只是在飲用前將浮在茶表面的油輕輕吹到壹邊。茶碗也很精致。過去多使用木碗和帶蓋銀碗。現在普遍使用小印花瓷碗,有的還用木碗和銀碗。男人的碗和女人的碗也是不同的。男士碗略大,略厚。酥油茶醇香甘甜,營養價值高,是藏民必不可少的飲品。生活在高原上的漢族、* *等民族也喜歡喝酥油茶。
藏族人民飲茶的習慣與高原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據有關專家研究,茶葉中含有大量的茶堿、咖啡因、維生素B1、B2和維生素c。茶堿可以溶解脂肪,幫助消化,助消化。與平原相比,高原的新鮮蔬菜和水果相對匱乏,因此人們很難獲得人體所需的足夠維生素,而喝大量的茶可以適當彌補這壹點。雪域海拔高,缺乏寒冷和氧氣,經常被寒風吹開皮膚,刮裂面部;缺氧使人頭暈、氣短、心慌和嘔吐。茶葉中的芳香油和咖啡因可以興奮大腦,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加血管和心臟的功能,從而提神醒腦,保護皮膚,補充氧氣,緩解高山反應。有人說喝酥油茶和甜茶還可以在壹定程度上治療感冒、哮喘和咳嗽。雖然很少有人知道這些科學原理,但人們深深體會到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好處。因此,飲茶的習慣由來已久。
根據藏族民間傳說,三四百年前* * *是沒有茶的。當時,居民們吐著口水喝著壹種用樹皮熬制的果汁。解放前,仍然有許多貧窮的農牧民買不起或買不起茶葉,他們仍然喝這種樹皮煮的汁液。塗磊強大後,戰爭頻繁,士兵和馬匹都去過中原,並從鄰近的民族那裏獲得茶葉。起初,我不知道它叫什麽,更不知道它是用來做什麽的。後來,受其他民族的影響,上藏族人民開始喝茶。到了7、8世紀,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後入藏,不僅引進了中原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還帶來了大量物資,擴大了唐蕃貿易,其中就包括茶葉貿易。從此,西方人開始普遍飲茶,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飲茶習俗。
new didai/top/Minzu/mz 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