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年間,老百姓愛吃南京板鴨,皇帝也愛吃,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鴨壹只”。宮廷裏的禦廚們就想方設法研制鴨饌的新吃法來討好皇帝,於是也就研制出南京烤鴨,分為叉燒烤鴨和燜爐烤鴨兩種。
隨著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也帶走了不少南京宮廷裏烤鴨的高手。在嘉靖年間,烤鴨就從宮廷傳到了民間,老“便宜坊”烤鴨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胡同掛牌開業,這也是北京第壹家烤鴨店。
而當時的名稱則叫“金陵片皮鴨”,就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別標有壹行小字:金陵烤鴨。叉燒烤鴨以“全聚德”為代表,而燜爐烤鴨則以“便宜坊”最著名。金陵烤鴨是選用肥大的草鴨為原料,凈重要求在2.5公斤左右。
在1864年,京城名氣最大的“全聚德”烤鴨店也掛牌開業,烤鴨技術又發展到了“掛爐”時代。它是用果木明火烤制並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道,不僅使烤鴨香飄萬裏而且還使得“北京烤鴨”取代了“南京烤鴨”,“金陵片皮鴨”則能在港澳、深圳、廣州等南方幾個大城市的菜單上見到。
烤鴨的分類:
新中國建立後,北京烤鴨的聲譽與日俱增,更加聞名世界。據說周總理生前十分欣賞和關註這壹名菜,宴請外賓,品嘗烤鴨。為了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而今鴨店的烤制操作已逾加現代化,風味更加珍美。烤鴨家族中最輝煌的要算是全聚德了,是它確立了烤鴨家族的北京形象大使地位。
“全聚德”的創始人楊全仁早先是個經營生雞鴨生意的小商,積累資本後開創了全聚德烤鴨店,聘請了曾在清宮禦膳房當差的壹位烤鴨師傅,用宮廷的“掛爐烤鴨”技術精致烤鴨,使得“掛爐烤鴨”在民間繁衍開來。
全聚德采取的是掛爐烤法,不給鴨子開膛。只在鴨子身上開個小洞,把內臟拿出來,然後往鴨肚子裏面灌開水,然後再把小洞系上後掛在火上烤。這方法既不讓鴨子因被烤而失水又可以讓鴨子的皮脹開不被烤軟,烤出的鴨子皮很薄很脆,成了烤鴨最好吃的部分。
掛爐有爐孔無爐門,以棗木、梨木等果木為燃料,用明火。果木燒制時,無煙、底火旺,燃燒時間長。鴨子入爐後,要用挑桿有規律地調換鴨子的位置,以使鴨子受熱均勻,周身都能烤到。
烤出的鴨子外觀飽滿,顏色呈棗紅色,皮層酥脆,外焦裏嫩,並帶有壹股果木的清香,細品起來,味道更加美妙。嚴格地說,只有這種烤法才叫北京烤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