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潤州道源(原名三毛宮),又名黃大仙祠,位於著名的金牛山風景區。創建於隋唐,興盛於宋代。據介紹,古代神仙赤松子曾在此遊過,留下壹口大仙古井,泉水清甜,能治病。相傳漢代陜西鹹陽的茅穎、毛谷、毛鐘三兄弟經常來這裏采藥治病。世人感受到了他們的善意,期望毛君在天之靈,幫助百姓保平安,於是修建了這裏作為紀念和祈禱的場所。
江蘇省鎮江市西部的金牛山,俗稱小牛山,又名逍遙山,古稱小茅山。它的山很美,有南、中、北三座山峰。山峰雖不高,卻以神仙聞名。據史料記載,古代神仙黃楚平(黃大仙)曾來此采集紅巖油脂。並留下壹口大仙古井。它的泉水清澈甘甜,可以治病。因為黃楚平在這裏做了很多救死扶傷、保平安的好事,後來被世人奉為財神和福神,所以在這座山上修建了黃大仙祠。據道教典籍記載,漢高祖在位時,茅穎、毛谷、毛仲三兄弟在成仙前就住在這座山上,經常采藥治病。隋唐時,當地百姓為了感受他們的恩情,期望三毛真君在天之靈,保民平安,修建了三毛宮作為紀念。由於歷代戰亂和各種原因,三毛宮的舊貌早已消失,但“三毛宮”卻以地名的形式保留至今。
潤州道源的三大特色:
第壹,道觀的布局與通常的寺廟不同。
道源樓東西向,遠看像太師椅,有盤旋青龍之勢。整體建築為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築,布局勻稱。寺內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大多雕梁畫棟,映襯紅柱,飛檐與黃墻相映,氣勢恢宏,占地30余畝。在東西軸線上,主要建築自西向東依次為“子琪東來”牌樓、靈官殿、會仙橋、太極放生池、三清殿、太極八卦廣場、太元殿。太原聚寶堂兩側有幾個偏廳。中軸線北側依次為東嶽殿、王龍殿、五行殿、十王殿、大仙殿、大雄寶殿。中軸線以南是迎仙樓樓下的三官殿和慈航殿,二樓是佛禪殿。在道源東北角,有壹座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的“轉八卦陣”。陣中每面墻高1.9米,巷子寬85厘米。中間有壹座四角八卦亭,又稱“指桌”。亭子裏諸葛亮雕像栩栩如生,意氣風發地指揮著戰爭,縱覽整個戰鬥。
第二,道觀供奉的神靈與其他道觀不同。
在太原的大殿裏,供奉著茅山的創始人三毛真君。道教尊大毛真君茅穎為太淵師真君,二毛真君毛谷、三毛真君毛針為三公真君。在宋徽宗,三毛真君被封為:太元妙道實人,禁沖靜實人,三官保命沖益實人;在,三毛真君被封為太元妙道聖佑真君,丁_右禁道沖景德佑君,三觀保命,巧妙地沖惠仁佑真君。
各地善男信女在香火期聚集於此,人山人海,虔誠膜拜,以求三毛真君庇護。第三,道學有分支,占地20余畝。
南宮寺內重建:靈官殿、南宮殿、慈航殿、黃愚殿、三清殿;已建成道教群眾活動中心大樓壹座,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將為道教徒建造每戶117平方米的住宅。現在宏偉的道教養生樓正在建設中,已經封頂。建成後將主要用於道教養生和培訓。鎮江市道教協會將從茅山道教學院遷至此辦公。
潤州道源三大古跡。歷史上,三茅宮和黃大仙祠留下的文物大多因戰亂和各種原因而不存在。
在重建過程中從現場挖掘出的三個古代遺跡描述如下,供研究人員參考。
張謇《余》原碑。
道教學院裏的這塊“殘存的殘存”原碑是漢白玉制成的,高29厘米,寬74厘米。“魚雨”二字是隸書,“張建樞”二字是署名。在較低的壹面,印著名字。碑文雖小,但整體端莊大方,筆法蒼勁,有漢碑之風。據鎮江市文管委辦公室原副主任、副研究員戴誌功和鎮江市考古研究所顧問尹光中考證,相傳黃善熙在鎮江經商多年,曾設盛元鐵、金元錢莊,並於當年在此買地建金思樓。他特意在樓的壹端留出壹條小巷,方便行人通行。由於黃的做法值得稱道,張謇題寫了《》二字作為褒獎,具有壹定的書法藝術價值。
清二代高宗淳皇帝的禦銘“聖旨”碑
“聖旨”碑高約35厘米,長約49厘米。碑中間刻有“聖旨”二字,四周雕有龍。據有關專家考證,這是清朝皇帝高宗淳的個人年號。這說明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到過鎮江金牛山。
三處“古三毛宮”古跡
“古三毛宮”碑高約29厘米,長71厘米。碑上銘文寫著“古三毛宮”,左下角銘文寫著“方丈修復重建”,右上角銘文寫著“光緒十月_丹年”。顯然,碑上清楚地告訴了我們三毛宮是光緒年間(即光緒二十三年)十月由方丈重修的歷史事實,說明三毛宮是清末重修的,為三毛宮在歷史上屢毀屢建提供了直接證據。
鎮江潤州道源將在未來幾年內實施當地政府對開牛山地區設計的宏偉計劃。其中包括修建供奉玉皇大帝的玉皇殿;建立道教文化碑林;建壹座專門供香客和遊客使用的休閑聚財樓;院外將新建旅遊文化用品商場;山門外會有大型停車場;最後在牛牛山山頂建起了39米高的中華先民銅像。隨著潤州道教學院二期工程的建成,將形成以道教文化為載體的鎮江金牛山景區,與以佛教文化為載體的鎮江金山、焦山景區遙相呼應,形成鎮江宗教旅遊新格局!潤州道觀將是道教星空上的冉冉後起之秀,集道教崇拜、齋戒、養生為壹體;集市民休閑、旅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壹體的著名道觀,也將成為與金山、焦山齊名的宗教旅遊勝地!
地址:鎮江市潤州區南徐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