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齋菜的起源及含義?

齋菜的起源及含義?

“羅漢齋”從宋代廣州的“飯僧設供”流傳到今天,已經成為廣州人餐桌上壹道普通的素菜,既帶著佛門的清香,也帶著塵世的快樂。

佛家註重修行,

其實吃得還是相當簡樸,曾與廣州壹位高僧出遊,因為要搭乘渡船,耽誤了午飯時間,我們都是在到岸後才吃午餐,而那位僧人嚴守“過午不食”的規矩,就不再吃午飯了,可見他們的清簡。

在光孝寺、六榕寺和出家人壹起吃齋,就會發現那裏的素菜和素菜館的素菜相比,要清淡許多。所謂羅漢齋、如來齋,大多還是素食館對素菜的演繹,廣州素菜中最著名的“鼎湖羅漢齋”,還是由廣州的葷菜館最先推出的。

廣州的羅漢齋和全國各地的羅漢齋比起來,是以“十八羅漢齋”聞名,勝在用料豐富講究,不過這道菜在今天卻也不多見了,過於奢華,既不是佛教的精神,也不是素食館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與其他餐館競爭的原則。

普通羅漢齋的做法,廣州的幾家素菜館大致相同,全國各大菜系區別也不大,但在民間,卻各有各的做法,相去甚遠。富貴人家,自然是“三菇六耳”,樣樣齊全,而普通百姓,三五樣材料,也是壹道羅漢齋。這樣的精神,是來自佛家的。

至於羅漢齋的吃法,普通的廣州家庭大年初壹中午壹定要做上壹盤,既有敬佛之意,也有祈盼來年日子富足,不用吃素的願望在裏面。這樣的狡黠,是來自普通市民的。

羅漢齋是素菜的壹個代表,素菜取材自齋菜,由齋菜到素菜,形式變化不大,但意義就這樣悄悄地轉變著。

素菜在廣州也有新派素菜和舊派素菜的區別,新派素菜打的是“健康食品”和“綠色食品”的招牌,與舊派的素食相比,除了烹飪手法的不同,在內涵上也是有區別的。

舊派的素菜館,比如菜根香、佛有緣、佛世界,當然也向時尚做壹些妥協,會做些健康食品的宣傳,但在骨子裏,還是在佛的精神上。

比如老牌素菜館“菜根香”,最初聽到這個名字,普通人的理解可能是店名取自“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壹語,這話說得樸素,但精神上還是入世的,和佛教出世的傳統有所不同,心裏還會有幾分詫異,後來才知道,原來“菜根香”三字另有出處,佛經有雲“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果然是出世的,於是對這個名字憑空又多了幾分好感,坐在菜館裏吃東西,就顯得比吃普通的綠色食品,多了幾分修行的感覺。

佛教的精神滲透在俗世中,有時候就是有這種感人肺腑的力量。

前世今生 羅漢齋表現出的“隨緣”精神

有資料稱,羅漢齋大致源於禮佛之風興盛的唐朝,沒有得到證實。

“羅漢齋”是“寺院菜”的代表菜式,並非廣州特有。據說淮揚菜系中也有“羅漢齋”,北京菜系有“羅漢全席”,湖北菜系也有“羅漢全齋”。據素食館的師傅介紹,各地的羅漢齋,都是以“三菇六耳”作為原料,區別應該不大。

羅漢齋壹般用料在十種左右,如多達十八種,則稱“十八羅漢齋”。廣州是以“十八羅漢齋”著稱的,意即十八羅漢,壹個不少,以示隆重之意。歷代人士在佛門設素席時,無不備辦此菜。

但我們在采訪中了解到,今天的羅漢齋,已經成為素菜中相當普通的壹道,“羅漢全齋”在技術上不難辦到,但成本較高,壹般素菜館就不做“羅漢全齋”了,普通的羅漢齋用料也不會超過十種。

羅漢是對僧人的尊稱,“羅漢齋”在普通市民心目中,並沒有壹定之規,成為表達敬佛之心的素菜的壹個總稱。

普通家庭將菇類、菌類素菜混在壹起煮,原料未必有十種,也稱作羅漢齋,壹些葷菜館,也會做“羅漢齋”這道菜,配料已經各有不同。

南宋的《萍洲可談》記載:“廣州飯僧設供,謂之羅漢齋。”不知道這是不是對廣州“羅漢齋”的最早記載,但至少可以說明,羅漢齋原來應該不是指某壹特定菜式,比如著名的廣東素菜“鼎湖上素”又稱“鼎湖羅漢齋”,可見,“羅漢齋”應該是對菇類、菌類混雜的菜式的壹個通稱。所以民間對這道菜的理解,還是相當準確的,這種“隨緣”的態度,也和佛教的精神有相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