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各地都有很多的特色美食,每個地方的美食文化都不壹樣,而且味道也會有所不同。我國河南壹個著名的歷史之都自然也是有很多的特色美食的,這些美食都會勾起妳對家鄉的回憶,那看看河南都有哪些美食吧。
琉璃饃在豫東壹代,琉璃饃曾是婚宴上必不可少的壹道菜,做法頗簡易:將細白面饅頭切成壹寸來長、指頭粗細的條兒,晾幹後放入40攝氏度的熱水中浸透,再放入滾油中炸成金黃色,撈出後迅速放入準備好的白糖汁中,然後盛出端上桌。吃的時候,要用筷子夾出,放入水裏激壹下,如此才能形成獨特風味,所以琉璃饃又名“水激饃”。相傳,明朝萬歷年間,在朝為官商丘人沈鯉,有壹位勤儉的廚子,這位廚子發明了“水激饃”,沈鯉得知後,將“水激饃”發揚光大,待他告老還鄉後,還曾用“水激饃”款待過萬歷皇帝。水激饃經過壹代代廚師改良,從官宦之家走向升鬥小民的餐桌,從商丘流傳到周口、開封,並成為壹道河南特有的美食,當然,之後它又多了很多馬甲,比如有琉璃饃、水浸饃、密汁饃、拔絲饃等等。
媽糊周口鹿邑有道小吃,叫做媽糊。別看名字土不拉幾的,吃的人都忘不了那味道。這媽糊,色白如乳,細膩無渣,滑潤如脂,不知不覺中就喝完了。因為黃豆和小米磨出來的豆米汁水放在鍋裏煮,看著很稠,喝到嘴裏不擋嘴,味道香甜爽口,看起來也是乳白色的,故名媽(俗指奶水)糊。壹直到現在,媽糊還是鹿邑飲食上的特色食品
,不但本縣人愛喝,外地來的客人也愛喝。
壯饃濮陽壹代,流傳著壹種特色美食——壯饃。壯饃的起源,有兩個版本的傳說,壹個與宋代抗金故事有關,另壹個則是關於狀元及第的傳說,而壯饃真正風光的歷史,則是從清末民初開始的,它在壹個叫王五輩的手中發揚光大的。王五輩的每個饃用新鮮豬後腿肉半斤,切成薄片,和大蔥、綠豆粉皮、雞蛋等加各種天然香料壹起調成餡,把醒好的面用搟面杖搟成餅狀,攤上餡心,再覆蓋壹層。放入盛滿香油的雙層鏊子內,最後做成壯饃。每每壹出鍋,就被人排隊買光。壯饃在豫魯蘇皖交界諸地流傳,有著極具有震撼力的外表,堪稱是餡餅界的巨無霸,中國式的大披薩。直徑三十到六十公分,厚度壹寸半,生動立體地展示了什麽叫做霸氣側漏。
豆腐棍陳留豆腐棍深受東漢詩人蔡邕和蔡琰父女喜愛的美食,是開封陳留的傲嬌,雖然有著和腐竹相似的外形和味道,但陳留人卻堅持叫它豆腐棍。壹個姓代的廚師之家最少不下200年專職制作,是觀察河南特產傳承過程不可多得的模板。豆腐棍有燒、燴、熗、炒、饢、涼拌等二十余種做菜方法,各有特殊風味。涼拌豆腐棍:先把豆腐棍用熱水泡軟,再加上醬油、醋、香油等配料相拌做成。這是壹道下酒菜,也是夏日消暑的涼菜。瓤餡豆腐棍:在豆腐棍內加入肉餡炒著吃。這也是壹道陳留特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