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瑄瑄在2-3歲啟蒙學習時,我們就選擇國學經典做為中文教材,希望在有限的時間裏,通過對國學經典的學習同時打開中國歷史、文化思想的大門,同時穿插識字學習。將《弟子規》、《聲律啟蒙》和唐詩宋詞當兒歌吟誦,這些“文字”朗朗上口,很有韻律,便於傳唱也容易熟記。我們每周末和壹些年齡相仿的孩子們壹起上國學課,有老師的指導和小朋友們的陪伴,瑄瑄壹直堅持得很好,原本覺得養成了每天誦讀的習慣,只要繼續保持就好。沒想到瑄瑄4歲轉來到英國入學,因為語言不通和對環境不熟悉,為融入學校生活經歷痛苦掙紮,很快對中文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原因很簡單,他認為努力所學的這些,根本不能幫他在學校交到朋友,找不到認同感,而且除了家人以外,沒有人可以談論這些。學習中不乏經歷了“母吼子嘯”的過程,最後就變成了壹學中文就流淚、抓狂,我們最終不得不叫停,不學可以,可千萬別產生厭惡情緒啊。
無獨有偶,在壹次參加在倫敦泰晤士河畔舉辦的中國美食節上,我們被壹群孩子駐足吸引,他們大膽、自信得穿著漢服,在來來往往的中外遊客前吟唱著《詩經·秦風·蒹葭 》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和著泰晤士河吹來的輕風,歌聲婉轉悠美,我被感動得熱淚盈眶,這是我們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延續啊!這又讓我重拾帶孩子繼續學習國學經典的信心。加入學習群才知道,在英國有這麽壹群誌同道合的媽媽,她們正在自發地發揮綿薄之力,義務的組織壹群分散各地的孩子們每天早上通過網絡視頻在線學習國學,希望中華這些經典文化即使在海外,也能在我們下壹代身上傳承。課程形式以反復誦讀為主,串以歷史典故和成語故事,同時輔以識字。她們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心,努力地教授和鼓勵孩子們每天習字打卡學習。
在兩年多的時間裏,孩子們***學了《百家姓》、《弟子規》、《千字文》、《大學》和《孝經》等,隨著孩子們漸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興趣,課堂內容也逐漸豐富起來,根據時令增加對傳統節日、24節氣及其他傳統文化內容的講解,並穿插《詩經》等古詩詞的介紹,更是在今年的雙節慶,組織孩子們辦起了網上吟詩誦月慶中秋活動。家長們也發揮各自所長,增加十二地支吐納功***休及英文名著精選課。
愛好國學多年,並有所見地的瑄瑄爸爸自然也被加入其中,每周五為孩子們講解,生動細致的解釋既幫助了孩子們更好地理解這些傳統經典,還激發了陪讀家長們的興趣,經常加入討論,調動和提高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了家長和孩子們的壹致贊許。為了能使更多在海外的孩子們加入到我們的學習中來,分享各自的體悟和感受,《和瑄瑄爸爸讀國學經典》系列講座孕育而生,我們將以最經典的儒家著作為基礎,結合古往今來眾多先賢哲人的批註和感悟,配合歷史故事,以及當今社會的現實由遠及近、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地,用小朋友們易於理解的語言或方式進行講解和詮釋。讓我們大家壹起***同走入國學和文化的殿堂。相信我們在孩子心裏播種下這些經典的種子,終有壹天,會長成參天大樹。
而對於為什麽選擇讓孩子從小學習國學經典?最好的解釋便是:國學經典,蘊涵常理常道、教導人生常則常行,是有價值、有哲學思想的書。如《詩經》《道德經》《孝經》《論語》《大學》《中庸》等這些經典之經典,凝聚了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和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暢,氣勢磅礴,辭藻華麗,前後連貫,朗朗上口;內容豐富,包含有諸如天文、地理、歷史、治國、修身、道德、倫理等豐富知識,古往今來,無數少年兒童從中汲取知識,陶冶情操,提高修養。讓孩子們從小誦讀這些最有價值的書,就如同師從賢哲,從人生的第壹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從高起點展開人生。從小教導兒童誦讀經典,不僅符合兒童學習的天性,而且自幼就開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奠定壹生儒雅人格的基礎。讀古之人,與聖賢為伍,是壹個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現。
而身在海外的孩子們自然而然會接受西方文明的學習和熏陶,與此同時通過對中國文化和傳統經典的學習,可以讓孩子們從中學會對比和思辯,汲取中西方文化和傳統經典中的精華和優勢,從中學會包容、開放、欣賞、敬畏和尊重,從而為自己開創壹個更嶄新、更國際、更寬廣的未來。祝願每壹個經歷了乘風破浪的孩子們,都能擁有滾燙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