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年間,方城縣城內開化寺街馬玉亮,始創燒麥。最初不叫燒麥叫撮子包,因感其名不雅,又因其邊象快熟的麥穗,隨改名為燒麥。古時候,方城的曾國是很小的壹個國,位於方城八裏橋的潘河旁邊。後來,由於戰亂和天災,曾氏遷徙全國各地。當時馬玉亮是為了做善事,每年在清真節日蒸兩次,每次幾百個,供群眾們免費吃。
2、雲南都督燒賣
都督燒賣是壹道起源於雲南宜良的小吃,宜良燒賣,何以冠以都督二字,說來有壹段趣聞。相傳,清宣統年間,宜良城有壹祝氏映興園,專賣煮品,燒賣,鹵菜,尤以燒賣馳名。由於食客甚多,門庭若市,供不應求,老板想出壹個辦法,食者限購3個。壹日,雲南督軍唐繼堯親臨此店慕名吃燒賣,亦只賣給3個,唐吃完再要,店裏就是不賣。他就問,都督來吃也只賣三個?祝氏道,即使都督駕到也只賣3個,後來祝氏得知唐繼堯便是真都督。此事後被傳為佳話。"都督燒賣"由此得名。
3、四川玻璃燒麥
玻璃燒麥是四川地區傳統小吃,流行於中國四川地區,成都的燒麥具有皮薄餡豐、造型美觀、葷素兼備、營養豐富的特點。玻璃燒麥因其皮薄、熟制後皮料浸油呈半透明狀,透過皮亦可見其餡,故名玻璃燒賣。
4、福建沙縣甜燒麥
沙縣美食燒麥皮薄個小,而且在面粉中摻了部分木薯粉,蒸熟後晶瑩剔透、小巧玲瓏,壹眼望去便令人食欲大動,且使用時佐以天然調味品豆豉油,鹹淡酸辣可由食客自行掌握。高檔的燒麥對餡極為講究,蝦仁、瘦肉、冬筍、香菇、粉絲是少不了的,舊時沙縣著名的"燒賣錦",所做的燒麥只賣給西門至南門之間的富戶,以至舊時民間有句譏笑人身份低下的的話"妳不是吃燒麥的人"。
5、河北郝家燒麥
郝家燒麥 ,形似石榴,潔如白玉,皮薄而韌,餡嫩而鮮,油多但不膩,羊肉而不膻,深為群眾賞識,經營五十多年來,至今盛名不衰。郝家燒麥在制作上向來要求很高。用面是精白面。餡用鮮羊肉,放上配有各種香料和藥料及煮制肉的白湯,加上蔥蒜姜和味精,再放少量的鮮白菜和適量的香油制作而成。
6、湖南菊花燒麥
燒賣是大眾喜愛的食品之壹。長沙火宮殿、玉樓東的菊花燒賣 更是深受長沙人的喜愛。菊花燒賣包皮透亮,味鹹椒香,頂端開口處用蛋黃點綴成菊花瓣狀,更顯雅致。糯米餡松軟而不熟爛,粒粒可數。
7、廣東幹蒸燒麥
幹蒸燒賣是廣東省地方傳統名點,廣式飲茶中的幹蒸燒賣是茶市必點的人氣點心之壹。屬於粵菜系。幹蒸燒賣是用半肥瘦豬肉、蝦仁、雲吞皮和雞蛋為主要原料,以生抽、白糖、鹽、雞粉、胡椒粉、生粉、料酒為配料加工制作而成的。在20世紀30年代,幹蒸燒賣已風靡廣東各地,近20年來,又傳遍廣西的大中城市,成為嶺南茶樓、酒家茶市必備之品。
8、北京燒麥
燒麥是北京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之壹,燒麥出現於元大都,是地道的北京小吃,燒麥起源於包子,燒麥與包子的區別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明代稱燒麥為紗帽,清代稱之為鬼蓬頭,清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鈍列滿盤"的說法,早年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壹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壹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
9、江西宜豐燒賣
宜豐燒賣是江西宜豐地區特色傳統名點,具有備料特殊、成型別致、香甜酥爛、入口消融、甜而不膩、四季適宜等特點,以豬肉、面粉、白糖、胡椒粉、芝麻粉為原輔材料,將豬肉煮熟剁爛成細末,與白糖、胡椒粉、芝麻粉拌勻。另將上等面粉和水搓成濕面團,壓成直徑10公分的圓形薄皮,將配好的料包入面皮。捏成雞蛋大小、石榴頭的圓柱體,上籠蒸熟即成。
10、雲南牛肉燒麥
雲南各族喜愛食用的牛肉燒賣,采用生牛肉末、熟牛肉末各壹半,再加上雲南甜竹筍拌為餡心,精面粉制成半燙面為皮精制而成。在20世紀30-40年代已成為昆明老人吃餉午首選面點。雲南牛肉燒賣素以色白形美,鮮美醇香,松軟可口而膾炙人口。 牛肉燒賣用料講究,且有專人負責制作。以爽滑有汁,外觀發亮,調味準確合適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