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醬的話題,我曾向母親探討過,她說下醬時,懷孕的婦女不能觀看,如果看了,大醬就會變味兒或壞掉!大醬缸怕隨便挪動,如果挪了,大醬也會壞掉!我對這樣的戒律當然不能茍同,就女人生孩子來說,在過去年代,都是生兒育女的模範,生七、八個孩子都十分普遍,哪能在下醬的季節避開懷孕呢,這都是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對廣大勞動婦女人格的蔑視,至於大醬的味道好與壞,除與醬塊子發酵的效果有關外,最重要的壹條是下醬時放鹽的比例壹定要適量,放鹽多了大醬發不過來,會有醬塊子的味道,放鹽少了,大醬就會迅速發起來,就會變質,即便是再補上鹽,也沒法再食用了。我就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前些年住平房時,我有這樣的便利條件自己下大醬,下醬的醬塊子是家在農村居住的大姐捎來的,盡管她告訴我怎樣下大醬的壹些方法,可妻子說那樣下大醬太鹹,我們不妨少放壹些鹽,我倆壹拍即合,兩個醬塊子,下了壹小缸的大醬,放了不足壹斤的食鹽,第二天壹早,當我打開缸蓋壹看,壹股怪怪的味道直沖過來,大醬早已發了,大醬發的速度就像發面壹樣快,已不能再食用了,我壹下子醒悟過來,是鹽放少了的緣故,盡管後來也補上許多鹽,但已無法挽救失敗的局面,只好將這些大醬倒掉。由此讓我聯想到,在現實生活中,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哲學規律辦事,違反這壹規律,就會自討苦吃!當我將那次下醬的結果通過電話告訴大姐時,大姐在電話那頭咯咯地笑個不停,她說道:“向妳這樣下醬我還是頭壹次聽說過,怕鹹也不能放那點兒鹽呀!”後來聽母親說,放鹽的比例是:二斤黃豆壹斤鹽,在下醬時少放二斤鹽,待大醬發過來時再補上那未放的二斤鹽。
住上樓房後,我再也無心下醬,都是吃遠在農村的大姐家帶來的大醬。
大醬是農家不可或缺的美味與調料,我非常喜歡母親用大醬拌的酸菜餡兒餃子,有股特殊的風味兒。因為母親在拌餡兒之前,先把已剁碎的豬肉餡放適當的豆油炒熟,取出放在盆裏放蔥末、姜末,花椒面,壹飯勺大醬,豆油適量,再把事先剁碎的酸菜餡放入,用筷子攪勻即成。後來,我才知道向母親這樣的做法就是東北著名的“老邊餃子。”雖然不是十分的正宗,正宗的老邊餃子在拌餡的時候還要添加豬肉老湯。母親做的餃子之所以好吃,重要的是她添加了東北大醬,它對去掉肉類的腥味有著奇妙的功能。
小時後我曾多次目睹母親下醬的全過程,並幫助母親壹起下醬。
夏風徐徐,即溫暖又溫柔,說它溫柔是因為失去了春風的魯莽,在這樣明媚的季節裏,母親把經長時間發酵好的醬塊子剝去紙張,小心翼翼地用刷子除去醬塊兒表層的多余微生物,用手掰開,醬塊兒中間的部分,已呈現深深的紅褐色,油汪汪的,有股淡淡的醬香,醬塊兒外層較硬的部分用菜刀切成碎片,在醬缸裏放壹層醬,撒壹層鹽最後放水,用白布蒙上醬缸,每日用特制的醬耙子在醬缸裏上下打耙,大約半個月左右大醬就發了,那時就可以吃了。新下的大醬,醬香濃郁,每當打開大醬缸的蓋子,濃濃的醬香撲面而來,遠遠就能聞到奇特的醬香味兒。那時正至農家小青菜也下來了,母親燜壹鍋小米飯,用自家菜園裏的小蔥、生菜、香菜蘸著大醬,吃壹口小米飯真的好香啊!特別是春日裏缺菜的季節,吃山野菜蘸大醬更是難得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