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玉環坎門東沙漁村旅遊攻略

玉環坎門東沙漁村旅遊攻略

玉環坎門東沙漁村是東海邊上的壹個古代小漁村,這裏擁有悠久的捕魚文化歷史,小鎮的建築物和海洋息息相關,極具地方特色,而且這裏自然環境保護很好,是壹個休閑度假的好地方,下面給大家分享玉環坎門東沙漁村旅遊攻略。

深深的秋日裏,院中壹缸殘荷徹底枯黃。周末的午後,故作悲秋時,好友相邀。說往東沙走走。早就聽聞東沙的幽逸古樸,閑雲落影,那是坎門壹個古老深邃的漁村。於是欣然前往。

玉環坎門東沙漁村旅遊玩法推薦:

自從坎門東沙漁村成為浙江省第壹批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後,大家對東沙的興致根本停不下來,壹逢周末或好天氣就要被朋友圈裏的東沙照片刷屏,各種人群從各種角度解讀東沙,感受東沙風情。東沙的歷史對我這個非坎門土著來說實在不甚了了,只能以“去東沙的時候我該怎麽玩”這個角度來向壹些還沒去過東沙,或者去過東沙但覺得東沙沒什麽玩頭的人分享壹下心得。

去東沙的時候該怎麽玩?首先需要帶壹顆善於探索的好奇心和沒有邊際的想象力出發。

親子遊妳該怎麽玩?

對親子遊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給孩子拍照,照顧孩子的行動以及圍著孩子團團轉。走進東沙漁村最直觀的感受是“山路啊妳為何這麽高”,小編帶著壹個2歲不到的小朋友就享受了壹遍“爬山腿抽筋、下山手斷掉”的感受,所以帶娃出去的標配中壹定要有男性壹枚,不然就等著明天起來腰酸背疼吧。

對孩子們來說,東沙漁村最吸引他們的不是那些石階、舊屋,那些滋生於內心的小情小調跟他們有什麽關系呢?他們喜歡的是純粹的石頭、生長於屋前院後的小樹小草,甚至包括地上的壹片落葉,都會讓他們驚喜半天——源於大自然最慷慨的饋贈。他們喜歡沿著石階爬上爬下,為墻上那些色彩艷麗的漁民畫叫好,那些鑲嵌在墻壁上的海星、貝殼,都有壹壹伸手觸摸甚至挖下來的沖動,世界已於他們面前掀開美麗的壹幕,就等他們進去探索了。

東沙山頂那條黑洞洞的防空洞就不要帶他們進去了,陰涼潮濕不說,還很容易給小朋友純潔的內心留下陰影,可以從花粉宮這邊繞過去,帶他們去普安燈塔平臺去看看,遠眺這無邊無際的大海,能給孩子們心中刻上關於海的最真實印象:遠處風平浪靜、波光粼粼,船開過處掀起了壹陣波浪

文藝青年妳該怎麽玩?

文藝青年歡樂多,其實對文藝青年來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玩法,小編要提供的就是其中壹種——帶著隨時要在這拍電影的想法來玩。對出生在平原的人來說,這種依山而建高低起伏的民居是不能想象的,所以對於重慶這座山城,很多人嘖嘖稱贊,甚至為它寫下了重慶山城觀光地圖。但是對玉環人來說,這種房子不是很常見嗎?住在山上,隨時就可以在自家門口看到別人陽臺上曬著什麽,甚至如果妳玩酷跑,還能隨時跑上這麽壹圈。

東沙漁村就是這麽個地方,拾階而上,妳會經過別人家的屋頂,無需輕功就能飛檐走壁,只是要小心老舊的屋檐承受不了妳那百十斤的體重,還是用“腦補”的吧——少年妳身懷絕技,長年在漁港口隱姓埋名卸貨度日,其實妳背後的身份是承包了這個漁港的主人,默默要守護漁港和這片漁村的人們,突然有天外星人降臨在了漁港,妳為了自己的承包地發誓要拯救世界,妳和外星人在石階上追逐在屋頂跳躍,最後驚艷壹劍洞穿了外星人的星艦。這下科幻和玄幻元素都有了,妳邊走邊想著將東沙的風貌全都打包進了自己的故事裏,不知不覺中露出了壹絲滿足的笑容。這腦內的種種大戰是外人所不能了解的,妳可以獨享這份海邊小漁村帶給妳的快樂,而且絕對與眾不同。

小資青年妳該怎麽玩?

小編可以預言這裏會成為最新的婚紗照拍攝場地,所以就趁影樓大軍們尚未殺來,讓大眾盡情享受在這裏拍攝原汁原味小清新照片的感受吧。別再說什麽西塘、烏鎮,江南水鄉能和我們大漁村比嗎?無非是石階兩邊少了“張三瘋奶茶店”、“喵小姐的店”之類的店招,沒有從大淘寶和義烏商城批發來的雜貨風小店,而是非常接地氣的開了沿街小賣鋪,賣茶葉蛋、冰淇淋和礦泉水之類,以及應該被星巴克咖啡占據的地方開了壹間“出租燒烤用品”的店。但是這些商業元素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那些小清新該有的東西東沙壹樣不缺啊。古樸自然隨便壹拍都有滄桑味兒的老屋我們這裏有,斑駁迷離的光影映照到小巷的朦朧美我們這兒也有,更別說在老屋門口日常抽根煙都很有範兒的大叔,妳這麽帥妳隔壁鄰居知道嗎?來吧把相機舉起來,謀殺妳的內存條吧,回來再把那些煞風景的綠色紅色垃圾桶給PS掉,這樣才是東沙漁村的正確玩法啊。

文藝青年妳該怎麽玩?

在小編的朋友中間有很多文藝青年,在東沙還沒有被開發時,他們就已經租了壹間房子在此地感受腥味海風了。對他們來說,東沙漁村的開發有欣喜也有壹絲遺憾——就是原本獨守的美麗和寧靜已經被四處趕來的遊客們給驚擾了,他們小眾的收藏已經成為大眾的目的地,不少人選擇去了另外的地方找清靜,當然也有不少人還是會隨時回來轉轉。

喵喵就是其中壹位文藝小青年,她原本在村裏租了壹間房子,超便宜,壹月就壹二百元,可以跟房東搭夥,還可以逗貓遛狗,真是不知世間光陰流逝。不過最近每逢周末她就從東沙逃離了,遊人的腳步聲聲聲入耳,真是坐也坐不住。

不過她提供了幾種她的玩法,以饗還沒來過東沙的文藝青年們。

壹是騎自行車環島遊,目前沒有租用自行車的,不過很多文藝青年們都成了騎行族,方便的話就從玉環騎過來吧,壹路騎到東沙,感受下海洋的氣息,尤其是環島公路這段騎行非常舒適,景色也很美。

二是到普安燈塔平臺上露營看日出,最好是晚上來,東沙壹切都變得靜悄悄,帶上帳篷和壹本書,或者幾個朋友,就可以睡在平臺上,早晨看壹輪紅日躍出海面,在清醒中感受黑夜如何轉變成為白天,那種時光的更叠與變幻,更加讓妳著迷。當然,這個時候壹定要記得跳起來歡呼壹下,不然怎麽能表達內心的激動呢?

東沙漁村應該還有其他很多玩法,而且沒有標準答案。景點帶給每個人的感受都是很私人的,只要它能夠給妳帶來不虛此行的感覺,那就足夠了。

玉環坎門東沙漁村旅遊遊記攻略:

五位友人,驅車經雙港路,穿過渝匯隧道、趙三王隧道,不到壹刻鐘,出了鷹東隧道,眼前水闊天長,壹條蜿蜒的環海公路沿著海岸緩緩伸向前方。海岸邊的沿路護欄上,齊齊地曬著壹排排魚鯗。按下車窗,魚腥味彌漫,那是我們海邊人最熟悉的“海的味道”。

公路的盡頭,好友琴指著壹張落地巨幅廣告“海上布達拉宮——東沙”說,這便是東沙社區。是我縣唯壹壹個省級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政府正在投入巨資對古建築、古村道、民俗文化進行保護。所以我更喜歡,東沙漁村的名字。

我們幾個是頭次,琴是坎門街道派駐東沙協助保護工作的,對這裏熟悉些,開始追溯起漁村那經歷歲月風雨遠去的歷史:清康熙年間,福建崇武以及溫州壹帶的百姓,陸續遷移到這裏生活安居,逐漸形成東沙村。村子三面環海,東瀕東海,與雞山、大鹿等島嶼隔海相望,南與南排山島隔海相鄰,遠眺洞頭島,西北與應東社區依山連接,便有了獨特的自然風光。

從下往上舉目望去,這裏的建築群落整體依山而築,隨山勢而上,錯落有致。單體建築多以石墻青瓦為主,琴說敦厚的墻壁既能阻擋臺風也達到了夏季隔熱冬季保溫的效果。建築風格不僅涵蓋浙南沿海風格與閩南風格,還洋溢著東南亞壹帶山海建築的異國情調。在藍天碧海的映襯下,氣勢壯觀,儼然壹座“海上的布達拉宮”。

壹條石徑依山勢彎彎而上,伸向山頭。兩旁民居,大都還是民國時的舊屋,傍山而造,有工匠正在對古建築進行修繕。狹長的石板階,飄蕩著遠去的聲音。溫婉的秋陽下,我們走走,停停,不時拍下小照,靜靜地遊蕩。

顧盼間,雖有不少現在的房子夾雜其間,但老漁村陳舊的木格窗,流離的紅漆門,古樸氣息依舊濃厚,如影隨行。物是人非,滄桑在變,東沙的過往仍依稀可現。

古村道

太陽已偏西,我們的影子被夕陽拉得長長的。不時,有小貓小狗被陌生人的腳步驚到,慌忙跑走。高低不平的石板路,映襯著屋檐和樹影,支離破碎,恍恍惚惚。

忽聽身後有沈重喘息聲,轉頭,看到壹隊騾子,正馱著石塊,吃力地邁步。據說山頂工程所需之物,全靠這些騾子隊馱上去,是東沙建設的功臣。我們駐足觀望,不禁想起林海音童年時在北京城南看到的駱駝隊,還有那篇小學裏的課文《冬陽·童年·駱駝隊》。給天真無邪的小英子留下多少美好的念想。

沿階上去,悠閑的老漁民,坐在壹條條長板凳上,或打盹,或下棋,掐著煙卷。雖不熟識,卻用洪亮的閩南口音與來往行人打著招呼。漏窗的花格裏時有傳出女人們的笑聲。置身於此,盡是寧謐和古樸,忘卻了世事的紛擾和喧囂。石階高了,階下便是屋頂。石墻青瓦,沈現眼底。溜滑的青苔長滿老房的外墻,蛛網飄搖,別有風情。屋屋相連,小道上,院落裏,長滿花草。最引人的是,紫玫色和朱紅色的三角梅。引得我們在花下花旁連連留影,留戀不舍。盡管秋景短暫,秋風起,秋葉落,秋花殘,草木雕零得迫不及待,但三角梅依舊頻頻綻放。不禁默然望之,嘴角含笑為這清冷秋色,平添嬌楚與嫵媚。

收三角梅

石墻瓦房

殘墻舊屋

拾級而上,右邊山坎裏壹個古井公園正建,古井公園緣於村裏的壹口古井來命名。這口古井是東沙最古老的水井,早年幹旱嚴重的時節,全村唯獨這口古井泉水不斷,為村民帶來清泉。而今,這口清幽古井,仍時有人來取水。井旁除了我們,還有遊客三五,小販壹個。

古井壹角

收古井上去,是壹片相對平緩的小村落,七八幢古民宅錯落於此,中間小石路相連。房前屋後種著兒時熟悉的梨樹、柚樹、桃樹、琵琶樹。樹下不時有母雞成群覓食,搖擺著走來走去。古樸的村莊澄澈而親切。琴說,這裏今後將規劃成壹個“民宿區”,可為那些渴望背棄城市躁動的人們營造壹個安逸的落腳點。而那時的我們,也可在這裏把茶言歡。

規劃中的民宿區

穿過“民宿區”,便到東沙山頭。兩旁挨挨擠擠的古居不再,豁然開朗。平坦處,有兩排矮房。壹看,像是小學校舍,壹問,果真是。上前細看,木門上的鐵鎖銹跡斑斑,見證著漁村歲月流轉。門框上隱約可見模糊的五角星,教室裏的黑板也保存完好。駐足於此,眼前仿佛浮現漁村的孩子們快活地讀書嬉戲。聽說,學校原是解放玉環時期的部隊營房,是為解放玉環沿海島嶼(大鹿島,雞山等島嶼)而建,1951年有壹個連解放軍部隊曾駐紮。歲月如梭,曾經的壹幕幕,到今日,也只是遙想罷了。琴說以後這裏將規劃為紅色海防文化展示和公***藝術創作中心。

原小學校舍

營房修復效果圖

繞過小學,小徑通幽處,有壹個防空洞,壹個地道,入口兩側寫著“下定決心

不怕犧牲”字樣,聽說是當年抗戰留下的彈藥庫遺跡。黑漆漆的通道有幾十米長,沒有燈光,壹行人在通道裏手拉手,蹣跚前行,團結互助的重要性盡在不言中。可見設計者另有壹番心思在此中!

抗戰地道

走出通道,撲面而來的海風,眼前盡現浩瀚的大海。面朝大海處,是雞山和大鹿等諸島,依稀可見島上的白房,及停靠在碼頭邊的漁船。轉過身,就是剛才上來的東沙碼頭,黃昏紅霞盡染,海面波光粼粼,咫尺隔海,便是南排山,兩兩相望。

此時,秋風颼颼,海面徐來,頓感涼意。不意間,見遠處秋風裏的憔悴黃菊搖曳。如此花草私語,才可以不辜負人間風月。都說晚秋的天氣多好,漫步東沙,此時此景此情,真真愜意得不知所以。

又忽聽海鳥嘶鳴劃過,空寥悠遠。秋山晚照,壯闊遼遠。好友起詩興,吟道“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我倒想起“壹半秋山帶夕陽”。在這個濃濃的深秋,我們壹起悠遊漁村。

嬉戲的海鳥

沿古道前行,右邊是壹座耀眼的紅色寺廟,門框上雕琢“花粉宮”。寺廟雖小,卻精致,飛檐翹角,古色古香。粉花宮在山頂之上,俯看遠近的船只,可保漁民出海打漁平安歸來。走進廟裏,有婦人在燃香,作揖,下跪,念念有辭。看著繚繞的香火,我們走出廟門。

花粉宮

寺廟正門前是壹個在建的露天廣場,建成後能容納百余人在此紮營、聚會、聯歡。左前方,望海亭佇立海邊,有長廊連接,白色大理石欄桿,大柱子上有威嚴的獅子鎮守東沙這片海域,任潮起潮落,海風滌蕩。

望海亭

花粉宮後面盡頭,惟見端莊的普安燈塔。史料記載,民國二年,東沙人史火順在山頭小屋用桅燈為往來船只發送信號。1925年,釣艚人支鴻基在此處建普安燈塔,由專人管理。建國後,燈塔壹度被重修,擴建。普安燈塔是東沙的標專性建築物,也是東沙人的驕傲。塔上“環海明珠”映刻著它的歷史與使命。

我們走到燈塔近處,背靠燈塔,遠眺東海,無比縹緲。壹時間,多少春風秋月的詩情,紛紛揚揚。

普安燈塔靜默,憑海臨風。它是遠離家鄉的學子和外出工作的東沙人悠遠的思念。在這或喜或悲的歲月裏,燈塔依舊,淡定平和。

普安燈塔

燈塔下,懸崖峭壁,山花爛漫,工人正在修切壹條古道,直達海岸,岸邊礁石橫生,美不勝收。海浪拍擊,激起壹聲壹聲的吼聲。還有人在海釣、撿螺、放籠抓蟹,我們也加入了撿螺的隊伍,收獲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