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先申明壹下,這“蚯蚓包”只是我根據老家的本地話,直譯過來的,但它真的和我們常見的“蚯蚓”沒有任何的關系,至於它為什麽要叫蚯蚓包,恕我孤陋寡聞,真不知道。
話說這蚯蚓包,我真的只吃過壹次,是大姑送給我吃的,那是在1992年。
那壹年,我奶奶去世了,在我們老家,有人去世的那壹年裏,“孝家”是不能做粽子和菜餃的,我也說不清為什麽,好像這裏也有這樣的風俗。
但大姑知道我愛吃菜餃,其實老家所有人都知道我愛吃菜餃,而且是只要菜餃不要命的那種。
所以大姑特地做了蚯蚓包送來學校給我解饞。那年的蚯蚓包真的很香很香,很甜很甜,以至於過了20多年了,我依然可以想象蚯蚓包的美味,以及我的思而不得。
02
記得非常清楚的是,那是1992年冬至的第二天,父親來看我。
除了帶來必須的大米和壹些錢外,父親像掏出稀世珍寶壹樣掏出懷裏的幾個蚯蚓包告訴我:“阿清,快看,這是大姑特地給妳做的蚯蚓包呢,她知道妳愛吃菜餃,而今年,即使妳回家過冬至也吃不到老家的菜餃,所以托了好幾個人,才把蚯蚓包送到我手上呢。”
看著父親手中來之不易的蚯蚓包,我非常感動也突然明白壹個道理: 這人要是饞嘴到了壹定境界,也壹定是壹件好事,這不,連大老遠的大姑都知道我愛吃菜餃,都特地給我做蚯蚓包呢。
我知道做蚯蚓包不容易,比菜餃還要費事。
因為那時候我們都窮,對於窮人家來說,能做壹次菜餃,主要以菜為餡料的菜餃都屬不易,更不要說是以肉為主的蚯蚓包了。
所以,雖然我非常愛吃菜餃,但我還真沒吃過她的孿生姐妹,蚯蚓包。
這件事我壹直想不明白,今天下午剛好和嫂子,三姐同時做菜餃,我突然想明白了這件事: 我之所以不常吃蚯蚓包就是因為它需要更多的肉,老家人節約,所以極少做這費肉的蚯蚓包吧?
03
因為蚯蚓包,它真的和其他的餃子類食物不壹樣。
首先,是它的皮和大家不壹樣。
它的皮不是面粉,也不是芋子,更不僅僅是糯米粉,而是地瓜和糯米粉的混合物。所以它既有老家菜餃的綿軟,又不像菜餃那麽軟膩,但又有地瓜的香甜,這是它好吃也獨特的地方之壹。
第二, 就是剛剛有提到的地方,它的餡料和別人不同。
在老家, 蚯蚓包有兩種餡料,壹種是甜的,壹種是鹹的 。
甜的餡,壹般是用花生粉或者是炒熟的芝麻加糖和油的。這種餡料很香很甜,但也很膩,可是因為它相對要便宜,所以壹般人家會選用甜的。
另壹種餡料就是鹹味的,而且幾乎都是純瘦肉的那種餡料。在20世紀,能吃到菜餃之類的東西已屬改善生活,誰家可以奢侈地用純瘦肉來做餡啊,也許這才是我幾乎沒吃過蚯蚓包最關鍵的原因。
但我天生不愛吃糖,所以我唯壹吃過的那次蚯蚓包,大姑就是做鹹味的,而不是甜的。
第三,是蒸它的屜布不壹樣,它用的是艷山姜的葉子,而不是各種紗布。
第壹次吃到蚯蚓包的我,真的覺得那是世上最美味最可口的食物:天哪魯,這世上居然還有這麽好吃的東西啊,我怎麽壹直都沒吃到呢?
因為蚯蚓包,它既有地瓜的醇香,更有肉的美味,再加上老家才有的艷山姜的清香撲鼻而來,Q彈而不粘牙,好吃而不膩。咬上壹口,裏面的肉餡馬上溢出來,隨即布滿妳的嘴巴,而那香,那甜,早就統治了妳的口舌甚至全身的細胞。
再咬上壹口,依然滿口噴香,這時候的妳才可以細細分辨出那是肉的鮮香,哪是地瓜的甘甜,哪是絲絲入扣、早已沁入皮和餡的艷山姜的香,而地瓜的甜和瘦肉的鮮在艷山姜的香味的作用下,那才叫壹個完美,真正的甜而不膩,馨香滿懷……
04
有些東西,只要吃上壹次,就可以回味壹輩子,壹如我在1992年冬至第二天吃過的蚯蚓包。
然,這些年來,不是陰差就是陽錯,不是我備好了地瓜,沒有糯米粉,就是我有了地瓜也有糯米粉,卻找不到家鄉的艷山姜葉子,所以我始終無法再次吃到家鄉的蚯蚓包。
今天,不知道為什麽,我突然很想很想吃蚯蚓包,上午我甚至下意識地壹定要蒸地瓜,到中午回來,我才意識到,也許我是該做壹些蚯蚓包來犒勞壹下那些餓壞的饞細胞了。
因為地瓜是現成的,艷山姜的葉子三姐早就寄來的,糯米粉,瘦肉,小區下面隨時可以買,於是,做蚯蚓包就變成了唾手可得。
等我準備做蚯蚓包我才想到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雖然我吃過蚯蚓包,可是我從來沒看人做過,也沒人教我,我不會做呀。
於是馬上遠程求教老家的三姐,但我真沒想到,此時的嫂子和三姐也正在做菜餃,讓我更沒想到的是, 壹把年紀的嫂子居然也沒做過蚯蚓包,不要說三姐了。
就這樣,三個女人壹邊商量,壹邊“我覺得”地教會了我做人生第壹次的蚯蚓包。
也許是因為地瓜被放涼了,也許是因為糯米粉加少了,也許真因為是技術不過關,雖然已經“取經”了的我,依然把記憶中的蚯蚓包做成了四不像。
把它們的尊容壹發朋友圈,更是引來無數議論,但我知道,除了我老家的人,壓根兒就沒人知道,它叫蚯蚓包,更沒人知道它的成分都有啥。
但不管怎樣,我覺得自己成功了:第壹,它就是老家的蚯蚓包,雖然模樣醜了點,可是樣子還在;第二,最重要的是它好吃,因為兒子壹口氣吃了6個或者7個了,至於我吃幾個,咱不好意思說;第三,最最重要的是,我的心願了了,因為多年以後,我也終於做出了人生的第壹個蚯蚓包。
這距離我第壹次吃蚯蚓包已經過去了整整26年。
感謝大姑當年不辭辛勞地給我送蚯蚓包,感謝三姐不遠千裏給我快遞艷山姜葉子,更感謝朋友圈裏的壹幹吃貨們的各種“獻計獻策”,“有天賦的吃貨”阿清我,更是欣慰也傷感不已: 雖然我做出了老家的蚯蚓包的模樣,但我卻吃不出家鄉的味道。
月是家鄉圓,人是故鄉親,蚯蚓包也是家鄉的香啊,冬至已過,但我依然懷念老家有關冬至的點點滴滴,我更想念曾經在冬至裏給過我溫暖,給過我愛,給過我溫情的老家的親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