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古城往事----亦湯亦菜“四進士”

古城往事----亦湯亦菜“四進士”

央視《舌尖上的中國3》開播後,竟然沒有出現觀眾們預想的好評如潮,甚至倍受詬病。不過對我來說,延續“舌系列”那熟悉的臺詞音調和背景配樂,卻是我喜歡的。介紹各地傳統美食,傳承“民,以食為天”的理念,娓娓敘來,配以畫面,十分的接地氣。

我的家鄉東山島,位於東海南海交匯處。老早以來,就有壹道家喻戶曉、名叫“四進士”的家常菜。準確的說,是壹道傳統的亦湯亦菜的美食。

四進士湯的做法其實很簡單:把洗幹凈的魷魚或墨魚幹沿其紋絡豎剪成條塊狀,放入溫開水中進行泡發。再把經過泡發的海鮮幹品及所泡發的湯水,加入精肥適中的豬肉塊壹起燒開,濾去浮沫,之後再把豆腐塊掰開同煮,最後加入蒜段整鍋燒開,根據各自口味添加魚露,記得起鍋時再撒上“陵島牌”胡椒粉,味道更為濃香適口。這就是海島人家百吃不厭的傳統菜----四進士。

看似很簡單吧?不過我可告訴妳,這是現今的口味,經過改良後“新四進士湯”的食材。與傳統的四進士湯的做法和食物選材那是有差異的。聽老輩們介紹,古城早時候傳統四進士必選用的四種食材是:狗母魚幹品(蛇鯔魚脯),含皮的豬膀肉,本土白豆腐以及應季的大白蒜拐(蒜段)。

單就食材狗母魚幹品來說,那可就不簡單,其實還蠻講究的。烹飪壹道“四進士”,首先狗母脯要選擇生長於本地島礁內、皮膚色澤較深,新鮮的“烏狗母魚”曬成的幹制品。如果是產自臺灣海峽或南海等外圍海區,所捕撈的“番狗母”“花狗母”(鄉音番,指外來的物品),口感就明顯差多了。當然古城裏精湛好廚藝的人,甚至還以魚鱗形狀顏色,把狗母魚細分為“粗鱗”“幼(細)鱗”“錦鱗”等等品種,以質評優劣,好中擇優,精挑細選。

再如豬膀肉的選擇,則要擇用豬的前膀,以其皮厚多肥肉少精瘦為佳;白豆腐選用本土的白豆腐;因以上食材經得起長時間的熬煮,使各食材的特點得以互補,鮮甜入味。蒜段的選擇可講究了,稱“蒜拐”,也就是大白蒜切段。這裏有個忌諱的鄉俗說法,早期人們形容某戶人家“極窮”,用壹句俗語比喻:“窮至蒜仔尾煮燈勾尿”(燈勾尿,指導廟裏青燈燃點後剩余的燃油棄物)。因此四進士中所用的大蒜食材,只選用蒜白那壹段,其蒜青蒜尾部分便因忌諱而棄之不用。

海島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即為攝食原則。不必索求山珍海味,單憑簡約的海鮮山味便可在舉手間,烹制出壹道口感清鮮的美味菜肴。

早時人們追求原生態的飲食口感,對食材的要求極盡嚴苛。亦湯亦菜的四進士湯,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百姓家逢年過節或宴請親友時,能夠上來壹“大碗公”正統的四進士湯菜,那是特別溫馨和倍有面子的。它可以補充優質蛋白,具有益智健腦、清熱消炎、滋潤肌膚和健脾補腎等等的功效,老少皆宜。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生活更為豐富多彩,許多傳統的菜譜經過人們的選材改良,不斷迎合現代人節奏和味蕾。四進士這道地道的百姓菜迎來了新的生命。在選材上人們充分利用海島資源優勢,用鰻魚、小海豚、章魚、魷魚、墨魚、牡蠣等等海鮮,曬幹後為主材料,替代了傳統普通的龍頭魚幹,與豬排或豬膀肉五花肉***同熬制成底湯料,再投入豆腐,蒜段,煮出滿屋飄著鮮香美味的東山島家常菜——四進士湯。

壹直以來總是困惑不解,這樣壹道稀松尋常的百姓菜,為什麽付予高大上的菜名,稱之為“四進士”呢?就此曾請教過許多長輩老人,試想能探尋“四進士”菜名的來歷,是跟科舉取士有關,或是寄托百姓們的壹種期冀呢?

有關“四進士”的來歷,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壹是。

這裏有壹個傳說:在清朝某年的冬季,以漁為業的家鄉海島,突遭惡劣天災,“漁無海耕”、“商賈貿易的北船幾被巨浪搗沈”,古城壹片蕭條肅殺,民不聊生。除夕年關那天,善人商賈大戶在古城裏割了四條大豬,捐贈分派給每戶人家壹小塊豬肉,聊以“吃肉過年”。人們取出家裏越冬僅存的魚仔脯,加上豆腐和應季的青蒜,合壹大鍋沌煮,當成“圍爐菜”。此時恰逢官員到古城巡查入戶,體恤民情。官員忽聞滿屋的菜肴飄香,環顧四周,發現是擺在桌上的壹鍋菜發出的香味,試吃後贊不絕口,詢問此為何名菜。陪同的鄉紳無從應對,靈機壹動,隨口應答曰:“四進士”。“四進士”就此得名。

多少年過去了,海島上的人們對這道湯菜偏愛有加,“壹代代傳下來就是四進士的名字唄”,“反正好料加好吃,官民***食的四進士呢”。

從人們對這道湯料的重視,不難想象其有慶賀和希冀的潛意。因為早時候的家鄉海島,類似遇到制造的船舶下水,或大厝落成,婚慶納娶,添丁進財,長輩壽誕,店鋪開張,孩子學業有成等“大事”時,主人家設宴迎賓,必上四進士這道湯菜,寓意“四目齊正”,諸事順利,吉祥如意。

“四進士”湯尚未出鍋就香飄四溢,讓人垂涎欲滴,街坊周鄰老遠便可聞到。這道菜在海島古城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烹飪。現在島上的餐廳排檔,四進士幾乎成了壹道招牌菜,外來旅遊的客人也懂得點上這道湯,他們認為這道菜“中和實在”,綜合了海的鮮,山的味,不生猛不野性,特具古城餐食文化特色。負責迎賓點菜的老板笑著說:吃了我的“四進士”,即可身體健康升官發財,“囝仔更加聰明會讀書”呢。

我尋思著,四進士的青蒜白豆腐不正寓意為人要清清白白;墨魚(烏賊魚)寄托壹代代翰墨飄香的文化傳承;而五花肉代表著紛繁世間之事……私以為,算是壹種意趣罷了。

我家在外求學的孩子,每到即將放假回家前的那段時間,愛人便開始計劃著如何操持夥食,讓孩子吃得更適口。在她潛意識和概念裏,孩子離開家鄉出門在外,好像吃的“幾乎就是垃圾食品”,少營養還不新鮮,“怎能跟我們海島的海鮮比”!這緣於她對鄉土飲食習慣的壹份情結,而四進士湯這道菜,也必在她預先安排的食譜裏,首當其沖。

“四進士”,四種食材黃金組合,其味其鮮其甜其香,滋養著家鄉人們的味蕾,亦湯亦菜的四進士呀,“很好吃”,讓人“更好吃”。它承載了海島壹代又壹代人對家鄉味道的記憶……

2018/06/13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