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飲茶”的起源

“飲茶”的起源

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壹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誌·巴誌》:“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壹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誌》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壹笥"和“?壹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槚"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飲茶發源的地點考證:

對這壹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麽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壹說法所指的範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壹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麽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壹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說: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壹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壹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壹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壹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壹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壹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麽它在哪壹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壹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壹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壹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說:這壹說法認為茶與壹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說:這壹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壹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壹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壹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壹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壹)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壹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壹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壹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幹直徑在壹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

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壹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有23屬,380余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余種,且大部分分布在雲南、貴州和四川壹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壹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壹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裏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