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出生的我們這代人對於美食的欲望和渴望是深切篤實的,改革開放的三十年的激蕩成果就是這代人從壹個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迅速的來到了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這裏說三個小故事進行比對吧。
故事壹:
小時候感覺吃的東西什麽都缺,那時候其實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麽太大的差別,家庭與家庭之間沒有什麽分別。買肉需要肉票,買米需要糧票,所有的經濟模式都是計劃經濟的方式,對錯我不去判斷和評價,但確實很多東西都缺的,這樣就出現了壹個問題,家裏別說零食沒有,就是孩子在生長發育階段最需要補充的蛋白質,比如雞蛋、肉類都是極度缺乏的,這些在壹般的老百姓的餐桌上是屬於日常生活的奢侈品的。孩子為什麽需要蛋白質的補充呢?!壹個當然是吃的少,饞唄!另外壹個就是大腦和身體的生長發育蛋白質是必需品。否則就會很大的影響身體和智力的生長。但每個家庭的消費方式又決定了在僅有的金錢資源裏的生活方式的選擇,從小到大感覺家裏的錢最多的兩個花銷就是壹個是鋪鐵軌了,難得有探親假期,父母都會想方設法,乘坐兩千公裏的火車坐個三天四夜回內地去看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另外壹個父母從小很重視我們的智力投資,記得別人家難得找出幾本書的年代,我們家就是滿滿幾個書架的書本。這樣的消費方式就決定了家裏的錢很少可以拿出來選擇購買更多的零食,雞蛋,肉類,所以當時感覺能夠吃上壹個油煎荷包蛋都是讓人非常奢望的事情。
故事二:
前幾年美國的親戚來中國玩,她們已經是標準的美國ABC,國語除了可以簡單的聽懂,說是說不清楚的,在中國的大城市轉了壹大圈,很自然的會跟著我們去超市,菜場以及商場轉轉,結果她們都不約而同的發出這樣的感慨,中國當下的物質太過於豐富和飽滿。他們搞不懂怎麽會有這麽多種類的形形色色的商品,而且中國人那麽多,感慨怎麽會買也買不完。
故事三:
過年期間當然是放松和消費的黃金周,帶著家人去了家旁邊新開的Shoppingmall,然後中午吃飯的時候選擇了壹個新開的超級贊的自助餐廳,進到餐廳,天啊!琳瑯滿目,只有妳想不到,沒有妳吃不到的。中餐,西餐,日料,韓式等等,海鮮,肉類,山珍,海味壹應俱全。餐廳裏的人們都在大快朵頤,我想除了美味以外更多的是想把這個自助餐的錢盡量的吃回本吧。當然我也不能免俗,在大塊朵頤的時候突然壹種頓悟讓我很有罪惡感,我自己在毫無節制的消費珍貴的食物,我自己在過量的貪婪索取,我自己在用自己的金錢和身體做壹場賭註。我真的需要這些食品的超量攝入嗎?!而女兒在旁邊只是適當的吃了點就說飽了,不在攝取,我再環顧四周很多孩子都是這樣的行為方式。天啊!感謝他們生活在壹個物質豐富的時代,他們不會像我們壹樣成長為壹個可怕的貪婪吃貨。
當壹個人群對於吃索取無度的時候我想是悲哀的,當壹個人群對於吃只是簡單完成吃飽的想法,那麽未來他們的創造力和精神成長將帶給社會多麽大的變革和促進應該是不言而喻的。當下的中國人不是物質匱乏的時代,而是超級富足的時代,國內很多自助餐廳的美食已經遠遠的將外國的同類餐廳甩在了身後,估計任何的發達國家的人們到了中國的自助餐廳都會驚呆側目。我們應該有節制的去消費,去索取,和經濟收入無關。人不應該將自己放置在壹個社會乃至地球霸主的地位上去過度的消費支出,哪怕妳的經濟能力能夠承載,也是壹種不懂尊重的悲哀。
自由=能力-欲望
這個定理是永恒不變的,我們想迎來人生的高度自由,能力能量的支配度固然很重要,但欲望如果得不到修煉或者與日俱增的控制,那麽自由幸福的獲取能力應該來說是壹個偽命題,能力和欲望增加的越多反而成為我們自由生活的絆腳石,讓我們寸步難行。
其實美食與健康哪裏會有沖突,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去問問自己的心我要什麽?!只有跟著自己心的方向,跟著自由的腳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