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在清朝末年,為什麽會有“食在廣州”之說?

在清朝末年,為什麽會有“食在廣州”之說?

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廣州已有12.6萬家餐廳,廣州人均年餐飲消費達到4143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7倍以上。在這裏,妳不僅能吃到式樣豐富的“來穗標配”——早茶,能輕松探到“物美價廉”的各種小館子,還能吃遍世界各地的頂尖美食……

作為千年商貿之都,廣州的“飲食文化”當然與它得天獨厚的“商貿基因”脫不了幹系。所謂談生意,總不能蹲到大街上啃著兩個饅頭就盤算起來。於是,有茶飲,有位坐的茶樓成了最早的情報交易場所。

慢慢地,生意越談越大,喝幾盅茶,已然不太能滿足相談甚歡的生意人們了,於是有些茶樓則會提供幾道精致“茶點”,以滿足客人需要。

而由於在信息、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情報信息只有及早到手,方能發揮最大效用,於是,“飲早茶”成了嶺南地區人們的壹大習慣。

隨著南北方交流逐漸增多,許多富有北方特色的菜品和烹飪技術也來到了廣州,經過當地大廚的改造,成為了地道的廣式菜肴,廣州菜(又名廣府菜,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最重要的流派之壹,粵菜的代表,發祥地廣州。)初現雛形。

在清朝末年,由於清廷腐敗,不斷通過各種手段壓榨廣州“十三行”商人充盈國庫,加之外來侵略日盛,“內憂外患”之下“十三行”只能分崩離析。

不少廣州商人攜家眷前往“新口岸”上海“討生活”,壹並帶去的,當然還有廣州的“飲食傳統”。壹時間,廣州商人所開的粵菜館成為了上海灘壹顆璀璨的明珠。

與此同時,前往南洋、歐美等地從事商貿業的廣州商人也在“生根發芽”的同時,讓“廣式美食”在各地“唐人街”競相開放,“食在廣州”由是響遍全球。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廣交會”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動在廣州舉辦,越來越多的外商進駐廣州,也帶了來自他們家鄉的味道。“食在廣州”的含義逐漸轉變為“地道粵菜+全國美食+世界各地美食”的三重意義。

所以,下次再有人問妳為什麽“食在廣州”時,請把上文所言壹字不漏背誦下來!

廣州人真的什麽都吃嗎?不是!不是!不是!乘以身份證號碼的N次方!廣州人不單只不是什麽都敢塞進嘴裏,還在“吃”這件事情上,有著超乎常人的執著和完美主義追求。

走在廣州街頭,妳也許看不到太多的豪車名表,看不到身光頸靚的漂亮少婦,但千萬不要以為是因為廣州人太“惜財”,以至於不肯花錢享受。殊不知,街邊穿著“背心+孖煙囪”套裝的低調阿伯分分鐘是某“千萬富翁”。

深藏不露的廣州師奶,更是個個手握絕不外傳的“家傳菜譜”,無懼“日日煲靚湯”高難挑戰,甚至能夠根據節氣與家人“上火指數”,精心搭配從飯前靚湯到飯後糖水的“定制化”食療套餐。讓妳在不知不覺之間受到山藥、當歸、枸杞、眉豆、薏米、雪耳的全方位無縫滋潤,抵抗嶺南地區特有的“濕熱病癥”。

以“尊重食材”為最高料理奧義的廣州人在食材的選擇方面可以說是非常的壹絲不茍,甚至把生死置之“肚”外。

猶記得,在禽流感疫情反復爆發的節點,廣州市政府力排眾議在市內推行“禁售活雞”的規定引發了民間激烈的反對。

廣州不像京、滬,擁有林立的“高級餐館”,不像川渝湘,有著品牌響亮、調性鮮明的“特色大菜”,但廣州有著最挑剔的食客,最愛“以吃會友”的市民,和深埋在味蕾中對人間煙火的真切熱愛。

至於什麽米其林不米其林,“XX美食之都”、“X大美食城”,不過是平凡生活中的壹點點綴罷了……

倒是近年來,口味偏淡的粵菜在川系、湘系等“網紅品牌”的“重口味圍剿戰”中略有“失寵”,而深陷“經營困境”多年的大同酒家、利華、醉瓊樓等傳統粵菜館子也相繼“關張”,更讓“老食客”們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