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美食 獨特,需要帶著獨特的心去品嘗。
當年北京還是北平的時候,
就有壹群獨特的人愛吃北京 美食 ,
甚至還把他們寫進了書裏,
饞更多的人。
汪曾祺曾說,五味神在北京。
看看這些人筆下的五味北京吧!
早餐類
老豆腐
老豆腐和豆腐腦不是壹種東西,
雖然原料相同,就區別與點鹵上。
澆上韭菜花兒、醬油、辣椒油、芝麻醬等,
如果再點上幾滴香油就更好吃了。
《五味》——汪曾祺
不知道為什麽,北京的老豆腐現在見不著了,過去賣老豆腐的攤子是很多的。老豆腐其實並不老,老,也許是和豆腐腦相對而言。老豆腐的佐料很簡單:芝麻醬、腌韭菜末。愛吃辣的澆壹勺青椒糊。坐在街邊攤頭的矮腳長凳上,要壹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餅,夾壹個薄脆,是壹頓好飯。
《駱駝祥子》——老舍
祥子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橋頭吃了碗老豆腐:醋,醬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熱的雪白的豆腐壹燙,發出點頂香美的味兒,香得使祥子要閉住氣;捧著碗,看著那深綠的韭菜末兒,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壹口,豆腐把身裏燙開壹條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兩小勺辣椒油。壹碗吃完,他的汗已濕透了褲腰。半閉著眼,把碗遞出去:‘再來壹碗’
甜點類
蜂糕
蜂糕原是禦膳食品,後來傳到民間。
普通人家逢年過節來客才會吃,
女兒出嫁後,娘家逢年過節須送禮,
叫“追媳婦”,蜂糕是必須品。
《雅舍談吃》——梁實秋
蜂糕也是北平特產,分黃白兩種,味道是壹樣的。是用糯米粉調制而成,呈微細蜂窩狀,故名。質極松軟,微粘,與甜面包大異其趣。內羼少許核桃仁,外裹以薄薄的豆腐皮以防粘著蒸器。蒸熱再吃尤妙,最宜病後。
翻毛月餅
外層白色酥皮如雪白鵝毛,
口感不黏不硬、鮮香松軟、甜而不膩。
深受清朝“ 美食 家”慈禧的喜愛。
《雅舍談吃》——梁實秋
北方的翻毛月餅,並不優於江南的月餅,更與廣式月餅不能相比,不過有壹種山楂餡的翻毛月餅,薄薄的小小的,我認為風味很好,別處所無。大抵月餅不宜過甜,不宜太厚,山楂餡帶有酸味,故不覺其膩。
粽子
正統的老北京粽子,
還是沿街叫賣的好吃,
個兒大,裏面有紅棗,還是冰鎮過的。
《正紅旗下》——老舍
“滿漢餑餑鋪”也陳列出特制的應節點心“五毒餅,上邊的蠍子,蜈蚣,都是模子磕出來的,沒有毒!”“再有,到處是賣棕子的。北平的賣棕子的有好幾個宗派,而真正北平的正統的粽子是北平舊式滿漢餑餑鋪賣的,沒有任何餡子,而只用頂精美的糯米包成很小,很小的,粽子;吃的時候,只撒上壹點白糖。這種粽子也並不怎麽好吃,可是它潔白,嬌小,擺在彩色美麗的盤子裏顯著非常的官樣。
糖蒸酥酪
這是地道的北京滿族小吃,
其實也就是所謂的“老酸奶”。
《紅樓夢》
賈元春省親,想考考賈府孩兒們的功課,考試結束,元春對賈寶玉的進步非常滿意,回宮之後,專門派人賞了壹樣東西給他,這樣東西有個好聽的名字,叫糖蒸酥酪。賈寶玉舍不得吃,留給襲人。後來李嬤嬤見蓋裏是酥酪,拿匙就吃。壹個丫頭道:
“快別動,那是說了給襲人留著的”李嬤嬤聽了又氣又愧,便說道:“我不信,他這樣壞了。且別說我吃了壹碗牛奶,就是再比這值錢的,也是應該的。”
《燕都小食品雜詠》
鮮新美味屬燕都,敢與佳人賽雪膚。飲罷相如煩渴解,芒生齒頰潤於酥。”原註雲:“以牛乳含糖入碗,凝結成酷而冷食之,置碗於木桶中,挑擔沿街叫賣,味頗美,制此者為牛奶房也。
配菜類
臭豆腐
老北京的臭豆腐不同於長沙的臭豆腐,
聞著臭的很,入口卻倍兒香。
《五味》——汪曾祺
“臭豆腐,醬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臭豆腐就貼餅子,熬壹鍋蝦米皮白菜湯,好飯!現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裝,很不方便,壹瓶壹百塊,得很長時間才能吃完,而且賣得很貴,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這種包裝能改進,壹器裝五塊足矣。
我在美國吃過最臭的“氣死”(幹酪),洋人多聞之掩鼻,對我說起來實在沒有什麽,比臭豆腐差遠了。
鹹菜
老北京人千金不換的鹹菜,
不論生活富不富裕都愛吃,
“嚴重”者已經到達每餐必吃。
《四世同堂》——老舍
“其實,家中的糧食並沒有那麽多。她不願因說了實話,而惹起老人的羅嗦。對老人和兒童,她很會運用善意的欺騙。‘鹹菜呢?’老人提出第二個重要事項來。她回答的更快當:‘也夠吃的!幹疙疸,老鹹蘿蔔,全還有呢!’她知道,即使老人真的要親自點驗,她也能馬上去買些來。”
名家筆下的老北京城,
刻畫了形形色色的北平人物
和與他們息息相關的吃喝。
寥寥幾筆的描述,讓人饞涎欲滴,
事實上,北平確實如他們筆下描繪壹般,
生動、質樸!
本圖文轉自@北京土著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長按 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關註
- 吃喝玩樂大搜索 -
ID:chwl876
每天 17:00-19:00 北京文藝廣播FM87.6
商務合作電話:1880131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