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東江灣上的橋

東江灣上的橋

壹條大河波浪寬,風吹著兩岸垂楊蘆葦,河柳香樟;月色安謐地映照在耒水上遊東江河河床上,靜靜地依偎兩岸城鄉之間,這就是我的家鄉~東江灣。

涼樹灣大橋,始生於上世紀的1968年2月,翌年5月才生出現在的模樣,身長190米,寬7米,高20米出頭,人們把鋼筋混凝土壘成雙曲拱橋,三孔各50米沒到右岸,又添了壹孔12米,再加上兩岸的附屬工程,才有了現在的身長,大橋力鼎60多噸,是1813線上的主要橋梁,當時國防要道,具有戰略意義;連接著東西兩岸,東邊涼樹灣,西面竹山園;連接著富饒山川,美麗河流,他喜歡淙淙流水,人們把他安頓在這裏,這便是他幸福的家園。 ? 開通那天整個是紅旗招展,彩旗飄飄,鑼鼓掀天,鞭炮齊鳴,耍著獅子,飛舞雙龍,跳起秧歌,踩著忠字步;他是時代的嬰兒和寵兒,是東江灣上的第壹座橋,他用心靈感應著附近時代的嬗變;今年剛滿五十歲,四季在他歲月裏輪回,五十個春秋讓他把東江看個夠,聽個夠,遊個夠,賞個夠,玩個夠也贊個夠,他熟悉這片土地,山川,河流及沿岸風光。

那年五月,河水漂下來許多素白淡雅槐花花絮,古人說的好“門前壹顆槐,不是招寶,就是進財。”,他就是這裏人們通向世界的大門;追溯著槐花源頭,在東江東岸我尋覓到了那兩顆老槐樹,樹幹上住滿了壹種叫骨碎補的樹生植物,夏天翎羽如鳳尾滿樹,冬天鱗甲如龍繞滿桿,壹顆岸邊中空的樹幹中長出壹顆香樟,平行望去呈“山”字形,另壹顆碩大而偉岸,矗在山坡上,相間百十米;我好奇地打探著這方土地的來歷,問候打開了他倆豐富的話題,引出壹段世人淡忘的故事;古槐說舊時的東江是現在號稱的小東江,千百年來這個小村落叫東江,解放前東江是壹個小村落,這裏群居村民有百多戶,壹條街道從瓦家坳方向千多米壹直通向河邊,這條街十分繁榮熱鬧,曾有“小南京”之稱,沿街兩邊,店鋪淋漓,賭博場所,妓院煙館壹應俱全,可想而知當時熱鬧而腐朽的場面;人們從舊縣到郴州必經東江渡,明朝中期渡頭潔隅李端考中進士,授順天府河北廊坊固安縣知縣,上任時曾在東江東岸等渡船時,他在東江涼亭中興致勃勃,意氣風發 ,賦詩壹首: 銀潢壹瀉繞東流/野色微茫欲泊頭/ 茅店雞聲人渡月/霞天漁唱柳橫舟/片帆煙雨搖千裏/兩岸鶯花伴幾秋? /何日臨流沽壹醉/西風長笛倚江樓

李端從此走入仕途,又有多少地方名流經此壹渡,渡過他們精彩人生走向坎坷裏程。

河上遊東坪,黃草,滁口放排討生活的人,經過三汕十二浪後,會在小東江龍頭港停歇休整,龍頭港是停泊木排的港灣;現在的大東江是由對岸的王家莊,竹園山,何家坪,東灘老上及楓樹下組成。 ? 我對古槐的話產生了壹種莫名的好奇感,仿佛看見東江河上,竹園山夏老頭的船劃向木根橋,又從木根橋擺向竹園山,看著他劃船來回的身影,聽著槳與櫓搖出的吱呀聲和槳與水產生的欸乃音,涼樹灣大橋的出現使夏艄公生意慢慢淡去,最後消失在視野裏卻留在記憶中。 ?

涼樹灣大橋十歲那年,壹個叫中國水利水電部的單位開進了東江,說是要在上遊築大壩,於是在鳳凰山下建起了工地,為施展作業面,鐵路從郴三到木根橋接軌至東江大壩,全長14公裏多,打通了龍頭港和鐮刀灣隧道;往西岸開疆拓展,為了便於工人上下班及生活必需,在上遊不到兩公裏地方建起壹座吊橋,吊橋寬不到兩米,長二百多米,完全用八條四公分粗的鋼繩牽引,由兩座鋼筋水泥架支撐,當七九年建成到現在在耒水河上變成了壹道唯壹靚麗的人行走廊和風景,他搖晃擺動著婀娜姿勢,令人神往。

吊橋的建成使東江渡曹丁財這位老艄公成為東江渡最後壹位擺渡人。涼樹灣大橋每天在不停的工作,貌似守護著東江河的士兵,偶而有木排順流而下,看著日夜不停的采沙船在身邊穿梭,人們把河床挖的坑坑窪窪,高低不平,壹埃壹壅;時光在不休止的流逝,社會在不斷進步發展,他很累不堪重負,人們好象猜透他的心理,於是在下遊壹個叫羅圍渡船口的地方修築鯉魚江大橋。?

鯉魚江原本是郴三鐵路線上壹個中轉站,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十字街紅綠燈壹帶,由個體搭建壹些廠棚;渡船口組這邊更是殘灘爛岸,兩岸芳草淒淒,雜草叢生,壹片亂象,慢慢發展成為東江湖的南大門。 ?

鯉魚江大橋由省路橋總公司承建,總投資三千多萬元,是東江大橋成本的三十倍,1992年4月動工,直到1994年竣工,總長1450米,由三座橋組成,羅圍的主橋長207米,蓮花橋33米,跨立交橋255米,橋面凈寬20米,橋高10米6,是當時整個湖南第壹座鋼筋混泥土中承式雙筋拱橋;通車那天天空中牽引的氫氣球隨風擺動,彩帶從氫氣球下迎風招展,發出颯颯之聲,鞭炮聲響徹雲霄,試行的車輛前面戴著大紅花。當時有壹位本地號稱森林詩人的袁伯霖還為這座橋寫過壹首詩:壹橋飛架氣如虹/首座瀟湘八面風/金鳳淩空山倍秀/銀龍拔地水添雄/故鄉明月情依舊/遊子文章興未窮/更喜東江湖上雪/連天喜色潤芙蓉

時光荏苒,我懷念著東江河上的東江渡,竹山園渡和羅圍渡,他們是橋的老前輩,心中移動的橋,讓他們永遠地儲在歷史的記憶中塵埃裏不朽;涼樹灣大橋或許已經不適應城市的發展,但他依然挺立在這座城市的中央,人們幾次想拓寬橋面,終因負荷而放棄,只能是加固再加固,在加固的同時又在上遊三四公裏處興建了壹座大橋,那座大橋叫東江新大橋,東江新大橋與涼樹灣大橋平行,也與吊橋平行;從2002年拆小東江街道,再由省路橋總公司破土動工,炸開瓦家坳,鋪開作業面,壹道彩虹再次連接起來,2004年通車貫通整個S322線,東邊枕著東江,西面搭著王家莊,依山伴水,臥波而生。

涼樹灣這條老橋真是壹帶壹路,東江灣大橋開通那天,他穿著嶄新的行頭,漸露崢嶸,壹頭銜接東江木材廠,壹頭架在何家坪,在東江灣上冉冉升起,雄赳赳,氣昂昂地跨在東江灣上,歷史再壹次賦於他新的使命,走向新的征程。?

架在東江灣上五座橋,仿佛是貼在資興大門的五個福,但更像壹只強有力的手,五根手指緊緊鉗住東江灣風光牢牢不放。?

周易的數理詮釋,東江灣陰陽和諧;東江灣裏尋覓著這些數字的存在,從東江灣中心向上下延伸,最早橫亙在耒水河上民國三十壹年修,三十四年被入侵的日本所炸,直到解放後五壹年才得以安寧的鐵橋;二零壹三年築起的高碼大橋;加上龍頭港小壩,鯉魚江攔水壩正好為九座建築,為天數,欣欣向榮,蒸蒸日上;也許有人要問我那東江大壩又作何解呢?中國人最忌滿,托起東江湖水那麽浩大的工程,雄偉的建築,在中國人心中只有龍能主宰水的傳說,把大壩和附屬的鐮刀灣大橋想象成吉祥的聖物壹壹龍,橫跨在東江灣上的九座橋壩便可理解為龍生九子,東江萬福祥瑞。

夜幕降臨,深邃的天空繁星點點,月亮升起,落在河面,波光粼粼,冷月半江,沿岸綠影婆娑,空氣醉氧,江風宜人,白天無人問津的夜市,脫變成熱鬧繁華商業街市,橋上霓虹璀璨,色澤斑斕,流光溢彩,江邊夜市,燈火輝煌,人工噴泉,精彩紛呈,熱鬧場景劃破寂靜夜空,驅趕著落寞,遊客三五成群,納涼的本地人,穿梭其中,為繁忙壹天的人們卸下壹身勞累,休閑地宛如誤入香港,新加坡。

遊覽整個東江灣,綿延十裏,登上八角九層千福塔,翹檐如鉤,影入江心,瞰視東江,園林別墅高樓,新舊建築和諧相間,壽佛故裏,紅磚碧瓦,雕欄玉砌,乾爐坤鼎,聽晨鐘暮鼓,看東江北去,觀農耕博物館懷舊,植物園牌坊裏漫步,木根橋老街裏覓尋舊時光,東江灣上賞月橋,大數據工業園中倚美人靠,省水上訓練基地隊員正賽著艇;左岸東江休閑廣場,何家坪冷水魚,竹山園舊渡留下古樟和鵝卵石塊青石板相間的小路是那麽寧靜悠長,東江湖公園裏那碩大的楓樹香樟,王家莊河岸坡上的楠木群,三湘四水創業園,移民博物館,東江攝影藝術館,奇石館,人文瀟湘展覽館,琢磨東江,追思懷古。?

仲夏的清晨,站在東江灣大橋橋頭,東方微弱的光在平靜的東江灣照著鏡子,梳裝打扮,把近山遠巒映襯在水面,風輕無雲,天上下起小雨,江面上可圈可點,漣漪弧圓,四散而開,林陰道上,點點洇濕,頓時,滂沱大雨,整個灣上真的是陸有玉璞,水含珠胎;雨過天晴,東江如洗,空氣清新,水面薄靄裊裊,煙橋畫柳,霧吻碧波,盡現柔情,蔚為壯觀;太陽從山後騰空而出,染紅清波,晨霞滿江,待日頭升上天空,晨霧散盡,藍天白雲,太陽落在水中,兩片藍天,水離子分子聚集發出萬丈光芒,壹道聚光耀在橋心,再也望不到橋頭,沿著反射的金光大道,人們帶著新的希望通天而上。

(註:此篇已收入本地政協《激蕩歲月》中;原來吊橋有三座,大壩壩基上的築大壩時拆除;竹園山至磷肥廠那座最長,九四年左右賣給了私人後拆除;均由中國水利水電部八局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