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蜜巖村的介紹

蜜巖村的介紹

蜜巖,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四明山的東南緣。距寧波市區(縣府所在地)35公裏處,東經121度25分。北緯29度78分。蜜巖建村已近千年,村中90%的百姓都為應姓。據應氏族譜記載,蜜巖應氏居此歷時已過八百七十年之久。查宋、明、清、民歷代所修《蜜巖應氏宗譜》中所載,四明應氏,本系河南省汝南縣南頓(現項城縣忠順鄉)名門望族。而鄞州的應氏,起源於唐長慶年間(約公元820年)的應彪公,官拜明州刺史,其子肅,跟隨父親,壹同上任到鄞州,後固家於鄞。初擇居鄞江光溪(唐時縣治)。至刺史之十二世孫(約1120年宋始南遷時)應高時,方遷至蜜巖村定居。

應氏族人在他們的族譜上是如此描述的:左“青龍”(樟溪河紫氣東來),右“白虎”(錦雞山雄臥村邊)、前“朱雀”(蜜巖潭深如谷寬如江)、後“玄武”(龍山、望海尖、四明七十二峰),還有“獅子山”(即蜜巖山)和“白象山”把守。從蜜巖山頂往北望去,正方位穿過蜜巖村中軸線,對應北鬥星。獅子山上是祭天之地,設有祭天壇,白象山下則設祭地之壇。另外村莊遠離寧波市區(約35公裏),和當時的鄞縣治所小溪也保持壹定的距離。在農業生產上,村落坐落在章水沖積平原,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霜期短,年平均氣溫16度左右(如果這個數據可靠,那麽這裏就是寧波的避暑勝地了),而日照充足,作物生長期長,壹年三熟,儼然是世外桃源氣象。

蜜巖村錦雞山下的海澄庵(俗稱道觀)在山中放養大量蜜蜂,加上蜜源充足,久而久之,蜂蜜竟溢流到山巖上順著巖縫往下流,順著巖縫流入山腳的清潭內。村南的獅子山因此稱為蜜巖山,山下龍潭因此而成為蜜巖潭,村落也因此命名為蜜巖。蜜巖山上的祭天壇即為道觀所建,蜜巖村落的規劃布局即按照道家的《內經圖》設計,難得的是現今蜜巖村的整個布局基本完整,在經歷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日軍入侵後還留有現相對完整的村落格局,實屬難得。也許這背後有著日本人對蜜巖村的大量研究的因素,因此而免遭兵災。所以整體而言,蜜巖村帶有濃重的道家養生色彩,結合以山水形勝,蜜巖的確是壹方養生的樂土。

日本人在此駐紮並非沒有任何破壞。據說這蜜巖潭裏曾有壹種魚,叫蜜光魚,因長久地食用山上流下的蜂蜜而鱗發亮光,食用時鮮美無比而得名。有詩《句余土音賦蜜巖蜜》曰:“空巖萬蜂巢,曾為霸王儲(原註:勾踐嘗貢甘蜜九甕於吳王)。春波下新漲,醞為仙蜜魚。”蜜鮚魚是蜜巖村歷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部分。據《道書》記載:“蜜巖山有石匣,盛仙蜜,曾動星象。內有石室,藏神仙秘典”。《丹山圖詠》註雲:“內有石室藏貯神仙秘典,禹時,有逸士王真曾入觀之,亦是嵩少虎口之亞也”。蜜巖藏寶石室仿佛確有其地,但具體在何處,卻已無人知曉,但據說可能的地方有四處。壹是在蜜巖山某處懸壁澗間,晴天從蜜巖橋上望去隱約可見,清代著名的梨洲先生(黃宗羲)曾親眼所見。二是在蜜巖古道的某個涼亭附近。古道寬1.5~2.5米,直通“天竺庵”(在後山茅洋,是僧人的養生之地,也稱“和尚嶺”,距離蜜巖十余裏,距離大皎鄉下塘村五裏,盛時有1200位僧人,天童寺僧人密雲禪師、重慶雙桂寺破山禪師、竹禪禪師常來此。此外文人謝全祖、賀知章等也經常到天竺庵拜訪,儼然壹個人文勝地。後為四明武裝總部駐地,再後為“鄞縣***產主義勞動大學”,如今近30余間校舍依然屹立)。通向“天竺庵”的道路有三條,壹條為官道,壹條為禪道,另壹條由民間集資建造。民間集資建造的道路邊上有“雷觸巖”、“橫山頭”、“默林”、“半路涼亭”四個涼亭,譽稱鄞州第壹古道,秘典就在某個涼亭的附近。三是“雙韭山房”。蜜巖曾是名人、巨匠、大官們所爭相居住之地。“雙韭山房”本是祖望六世祖全元立別墅之名,在上宅。全謝山太史祖望藏書5萬卷,冠於同年代之藏書樓,樓內藏有南宋寶慶至明嘉靖間的七種《四明方誌》,極為珍貴,其中《開慶四明》在全國僅有三套。四是在應桂馨(1876~1914,又名應秉鈞、應夔丞)創建的崇義學堂通往其父應文生墓道之間的暗道內,可能藏有稀世珍寶。

日本人為得到這地方美食,用手榴彈炸魚吃,此後蜜光魚就所剩無幾。但真正令蜜光魚滅絕的,卻是上世紀70年代皎口水庫的建造,大壩攔水破壞了蜜光魚回流的棲息環境,於是最終成了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