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這個我們非常熟悉的蔬菜,事實上的種植歷史是相當悠久的,早在新石器時期的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遺址就發現了白菜籽。不過當時還不叫“白菜”,而是稱之為“菘”。經過長期的發展,到了唐代,大白菜開始被廣泛的種植,並且成為了壹道美味的佳肴。
我們現在在誇贊白菜好吃的同時,其實古人早有詩詞去形容,比如說韓愈就有“晚菘細切肥牛肚,新筍初嘗嫩馬蹄”;唐彥謙則在《移莎》雲:“試才卑庾薤,求味笑周菘。”周載更是有“只恐鳴騶催上道,不容待得晚菘嘗”。沒有吃到晚秋的大白菜當作是壹種遺憾。
其實我壹直很好奇,“菘”為什麽叫大白菜,直到看了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按陸佃《埤雅》雲:菘性淩冬晚雕,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名菘。今謂之白菜,其色表白也”。才明白,原來是和其外表有關系。
說了這麽多,小雪為啥要鏟白菜?其實可以概括為3點
第壹,進入小雪以後,白菜已經到了收成的時候,這個時候要為過冬做好準備,所以我們經常我們也會聽到,“小雪收蔥,不收就空。蘿蔔白菜,收藏窖中”的俗語
作物到了收成的時候,自然也要采收,這是壹種很自然的行為,保存好大白菜,冬天才有新鮮的白菜吃。
第二,白菜的味道太好了,所以要鏟白菜,如果說單純的蔬菜成熟,其實這個時候還有很多的菜,比如說土豆、洋蔥等等,都可以保存,為啥唯獨要保存大白菜?就是因為味道實在太好了。
民間壹直流傳著“百菜不如白菜”、“冬日白菜美如筍”的說法,在《食療本草》中記載:“菘菜,治消渴,和羊肉甚美。其冬月作菹,煮作羹食之,能消宿食,下氣止嗽。”美食家蘇軾有詩雲:“白菘似羔豚,冒土出熊蹯”。
把廉價的大白菜,和羊肉熊掌相媲美,可見其味道之鮮美非同壹斑。這也是為什麽要小雪為啥要鏟白菜的原因。
第三,價格低,好保存
無論多麽美味的蔬菜,如果不能夠長時間的保存,那麽自然也就得不到大家的喜愛。而大白菜不僅味道好,而且價格還非常的低,並且還可以長時間保存,那麽小雪自然要鏟白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