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面皮 起源於秦漢時期,相傳劉邦在漢中稱王,命蕭何修築山河堰,糧食連年豐收。農民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切條涼拌而食,味道很美。壹日,劉邦微服出訪,進入百姓之家,好客的農民便以涼拌蒸餅絲條招待。劉邦邊吃邊稱贊,問及名稱,農民說不出來,劉邦聽了制作方法哈哈壹笑,信口說道:“此乃蒸餅也。”後來,人們改用重疊式竹籠,壹次可蒸數張,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恰像皮條,改名“面皮”。
臺區特產漢中熱面...
漢中熱面皮
·漢臺區特產·漢臺區美食·漢臺區十大景點·漢臺區旅遊指南 ·漢臺區行政區劃 漢中面皮起源於秦漢時期,相傳劉邦在漢中稱王,命蕭何修築山河堰,糧食連年豐收。農民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切條涼拌而食,味道很美。壹日,劉邦微服出訪,進入百姓之家,好客的農民便以涼拌蒸餅絲條招待。劉邦邊吃邊稱贊,問及名稱,農民說不出來,劉邦聽了制作方法哈哈壹笑,信口說道:“此乃蒸餅也。”後來,人們改用重疊式竹籠,壹次可蒸數張,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恰像皮條,改名“面皮”。 說起面皮,漢中還流傳著壹個“面皮知府”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間,漢中人張某在河南汝陽當縣官。有壹年朝廷派欽差大臣到汝陽視察,張知縣未備酒宴,只有家鄉的面皮簡單招待。欽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覺胃口油膩,壹嘗面皮,喜之不盡。問起制作方法,張知縣壹壹奉告。欽差回朝不久,張知縣就提升為洛陽知府。人們壹致猜定,很可能是壹餐面皮討得欽差心歡,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傳回漢中,被老百姓戲稱為“面皮知府”。但令人遺憾的是,北京人至今不會蒸面皮。可能是欽差大人把制作方法全忘了,即使想吃也做不出來。 特色 面皮被譽為漢中風味小吃的“四絕”之首,它是把大米(最初用面粉)放入水中浸泡四個時辰,然後推(或打)成米漿,上籠蒸成薄薄的餅子,置於通風處降溫,抹上菜籽油切成細條,調入精鹽、米醋、醬油、胡椒粉、姜汁、蒜泥及紅油辣椒等佐料,拌勻即可食用。也可配點蘿蔔絲、豆芽菜,看起來白裏透紅,或配以菠菜白綠相間。吃起來微辣微鹹,酸香可口。自古而今,漢中人就有用面皮招待親友的習慣。漢中面皮又叫涼皮,根據原料選用的不同,叫法也不同,用(大)米制作的叫米皮,又叫涼皮,用面(粉)制作的叫面筋面皮,按口味分為漢中面皮和秦鎮面皮,由於漢中面皮比秦鎮面皮鮮嫩、滑爽,口感好。存放時間適當長些的面粉比新磨的面粉的品質好,民間有“麥吃陳,米吃新”的說法。故做面皮壹定要用新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