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南跑去西北 旅遊 ,看了壹路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特色。
第壹天是晚上飛到蘭州的。下飛機餓得要失心瘋。沖去朋友推薦的壹家小吃店,點單自取,吃了釀皮,甜醅和灰豆。
很像涼皮,但似乎更厚重壹點。查了壹下兩者的做法。
“釀皮是在麥面中摻和壹定數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溫水調成硬面團,再幾經揉搓,等面團精細光滑後,再放入涼水中連續搓洗,洗出澱粉,面團成為蜂窩狀物時,放進蒸籠蒸熟,這叫“面筋”,再將沈澱了澱粉糊舀在蒸盤中蒸熟,這便叫蒸釀皮”。
而涼皮不用搓洗這壹步,也不加蓬灰敷料,只把面粉和水調成面糊,靜置壹段時間或者隔夜,加水稀釋得出細膩濃稠的面糊,蒸熟即可。
蒸熟的釀皮,切成長條,澆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在蘭州吃的,還有加了麻醬。
跟酒釀很像。不過是用青稞發酵的。去了外皮的青稞洗去雜質,蒸熟到表層開口,涼涼後加入甜醅曲和勻,保持恒溫15度,發酵三到五天就可以喝。有熱的也有涼的喝法,是四季飲品。
因為是青稞發酵,所以吃起來很有嚼勁。後來回到上海,我找到壹家正宗的西北面店每次都要點這個。
圖中黑色的壹小碗甜點是灰豆,壹直以為是黑豆,熬煮了很久的樣子,吃起來綿綿軟軟,甜度適中,回來壹查才知道是用蓬灰與豌豆,紅棗,白糖壹起熬煮成的粥。
百度說“灰,說的是蓬灰。壹種蘭州地區特有的從壹種植物提煉出的食用堿。豆子,就是豌豆。加了食用堿的豌豆湯。加堿是為了讓豆子綿軟,讓湯裏有股說不出的香味,不是甜淡但也不苦澀,介於兩者之間的壹種口感,隨著豆質的綿沙,還有棗香壹同入口,豆子沒有完全的變成豆沙,那樣就太沒趣了,它會有稍微硬壹點的嚼感,甜甜的豆香,便由此而來了。
古法都是在壹個煤爐上坐著口粗粗的砂鍋,鍋裏永遠咕嘟這黑紫色的爛粥,灰豆的溫度是不會燙嘴的,它溫溫的,剛好就是嘴能接受的那個溫度。”這個解說,真是溫暖。
第二天早上呢,則是早早爬起來體驗了壹把“壹清(湯)、二白(籮蔔)、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五黃(面條黃亮)”的蘭州拉面。時間來不及沒去出名的大店,還是很滿足。只是沒想到,拉面成了接下來行程的主角。並且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度,體驗了有生以來最難吃的兩碗面。據說是高原沸點較低,面煮不熟,就糊在鍋裏了。
從蘭州出發,壹路西行,就到了張掖,看了張藝謀拍三槍的丹霞地貌,入住下來。
九點多才到住的地方,直奔夜市,店關了壹大半,就隨便選了店吃了搓魚面。據說是張掖的特色小吃,因為形狀中間粗,兩頭尖,像壹只只小魚得名。點的是用紅椒白菜芹菜豆芽和面爆炒的搓魚面。深夜的饑腸轆轆,遇見帶濃重鍋氣的小炒,簡直不要太感人!
讓我想起陜西的麻食,也是面食變化出的形狀。第二天早上吃的牛肉小飯,也不是飯,是面食切成米粒大小,用牛骨高湯,加上牛肉片豆腐片和粉條做出來的面湯,壹般是當早飯吃。
當魚米之鄉享受自然賜予的富足時,勤勞智慧的西北人民用面粉幻化出千變萬化的 美食 。(舌尖體附身lol)
第三天夜宿甘肅民樂縣。是壹個安靜的小縣城。大夥兒壹塊兒出去搓了壹頓好吃的。點了大盤雞,卷子雞。大盤雞不出意外地優秀。卷子雞更意外壹些。似乎炒制的方法配菜很像大盤雞,不過卷子是面卷成的小面卷,炸過了的面卷加進和煎炸過的雞肉青紅椒木耳辣椒壹起炒,吃起來外脆裏軟,鮮香可口。
民樂縣後壹路到了青海。畫風開始轉變,壹路藍天草原羊群牛群,腦海中分分鐘蹦出那首魔性的“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
路上的面並不是很好吃,但是牦牛酸奶開始登場了。牧區人們的酸奶都是按桶賣。用牦牛奶制作,表層結有含奶油的黃色硬脂奶皮,扒開奶皮,酸奶軟嫩黏稠。就是那個啥,西方人民說的greek yogurk,東方人民說的“如實”~酸奶都沒有加糖,所以作為東南人民都得沿路討要壹些白糖才能適應。不過真心好吃。
青海第壹天住在祁連雪山腳下的祁連縣藏民家。房間望出去就是這片雪山。吃的也是老鄉家的炒菜。沒有拍下來。
祁連縣後去了此行最高的4120米的壹個雪山頂。然後壹直到了壹個叫剛察的小縣城。氣溫驟降,第二天還下雪了。晚上去吃當地聞名的黃燜羊肉。可惜主頁君這輩子就壹個羊肉不敢吃。但是還是默默吃了鍋裏的配菜,土豆和饃,都烤過了。粗獷奔放但依然美味。從周邊就可以得知這是壹鍋好吃的羊肉哈~
剛察後出發去了茶卡鹽湖和青海湖。可惜天氣不太好,沒有看到茶卡鹽湖的天空之境。晚上就住在青海湖邊。還生平第壹次半夜三點爬起來看星星,六點爬起來看湖邊日出。吃的也是簡單在住的地方解決了。
最後壹天的行程是青海的塔爾寺。在寺廟門口的小吃攤吃了牛筋面。但並不是牛筋,而是面筋做出來的長條面,用釀皮的拌法,我很喜歡面筋,所以壹並很喜歡這個。背景裏是壹碗店家自制的酸奶。
行程在青海結束了。常常覺得音樂可以錄制,美景可以拍攝,這些美好都有可以留住並且與他人分享的方式,可是美味沒有,除了切切實實地吃到,只能用圖片給人虛幻的想像。
可是這也許也是我們去遠方的意義。昨天看本書叫《幸運簽餅紀事Fortune Cookie Chronicles》,寫壹場美式中餐的尋根之旅,華裔作者最後說,“ 美食 是文化交流的第壹使節,它的重要性超越了口頭語言。 美食 能跨越文化的鴻溝。 精通壹門外語需要很長時間,了解壹種文化 歷史 和文學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人人都可以馬上對壹種 美食 做出評價。在美國,吃過泰國炒粉的人比知道泰國是否有國王的人多(泰國確實有國王)。經常吃中餐的人比知曉壹位著名中國詩人或畫家的人多……嘗試不同 美食 的意願能清楚地反映壹個人對其他文化的好奇和接納——而這種意願的表露也催生了人們對 旅遊 的渴望。”
美食 是通往未知世界的第壹個窗口。《金裝律師》裏的Rachale 對年復壹日只願意吃漢堡的Mike說, 吃貨並不代表妳總會吃高級精巧的食物,而在於妳總是願意帶著好奇心和勇氣去嘗試新奇的食物,在各種新鮮經歷裏找到妳最喜歡的味道,那就是妳的冒險賜予妳所應得的美味。
而這壹路人生,可勁兒折騰,去 探索 ,去選擇,去嘗試,去犯錯,不就也是為了最後找到應得的那壹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