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作為中國的民俗節日之壹,經過千百年的文化沈澱,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文化特色,除過賞月、吃月餅以外,還有很多傳統習俗,下面來壹起給大家介紹下。
壹、賞桂花
桂花有“九裏香”之譽,是我國人民十分喜愛的壹種傳統名貴花木。自古以來,人們把桂花及其果實視為“天降靈實”,作為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因此人們稱譽好的兒孫為“桂子蘭孫”;把“進士及第”或考上了狀元,稱之為“蟾宮折桂”;把月宮稱為“桂宮”,以“桂魄”比喻月亮。而且,我國勞動人民還以桂花和月亮為題材,創造了許許多多優美動聽的神話故事,世代相傳,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嫦娥奔月,吳剛捧出桂花酒”的神話故事,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壹個。在中秋節賞桂花更是別有滋味,因為桂花寄托著人們對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贊美。
二、吃糍粑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糍粑是壹種信物,聖潔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賞月活動即喻示家家團結幸福、吉祥如意。糍粑的黏結成團,喻示著全家和睦團結;糍粑的香甜,喻示著生活甜蜜幸福。
三、拜月
中秋節拜月寓意著團聚、康樂、幸福。拜月是壹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源自我國壹些地方的古人對“月神”的崇拜活動,祭月是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壹,從古代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寄托對生活美好願望的形式。
四、遊火龍
遊火龍是壹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龍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千百年來,龍在炎黃子孫心目中有著至高的尊貴地位。在寧都洛口鄉南嶺村每年中秋節夜晚有“遊火龍”的習俗。用長約3丈的巨長毛竹,從竹尾往下紮著層層竹片,竹片上紮著火把,火把是事先用植物油浸泡過,燃點後形似火龍,故又稱“竹篙火龍”。當地人把傳統的中秋節改稱“火龍節”。形式獨特,熱鬧異常,遠近親朋都邀請觀賞。
五、吃月餅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壹大象征。
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壹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月餅象征著大團圓,現在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中秋節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