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苗族風俗習慣和特點

苗族風俗習慣和特點

苗族的宗教習俗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壹般是七年壹小祭,十三年壹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壹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壹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祀先人。食時邀親朋***聚壹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壹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主要是東部方言苗族,苗語稱“Baddeibzhal”(芭代周)。

自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傳教士深入我國內地傳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區、貴州凱裏、湖南沅陵等地區有壹些苗族群眾皈依了基督教,在滇東南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東北、黔西北壹帶的基督教信仰曾經勢頭強盛,影響極大。外國傳教使團或者傳教士們在苗族地區開設了許多的中小學校、醫療機構、甚至實施了壹些經濟發展項目,對於苗族社會的進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滅的作用。著名的牧師有安順的黨居仁、柏格理、張道慧、王樹德等,前二者均殉職苗區。

國外的苗族,在越南、老撾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老撾、泰國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響。盡管如此,在他們的社會中,傳統的祖先崇拜、靈魂觀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苗族的民族節日

苗族是壹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1、農事活動節慶;2、物質交流節慶;3、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4、祭祀性節慶;5、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壹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壹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壹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醜日是地歲節,第1個醜日至第2個醜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醜月)第壹個醜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壹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壹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壹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鬥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制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竈神節(祭竈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除此之外,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異,還具有本地方本支系的壹些獨具特色的節日,諸如花山節等。

苗族的特色美食

糯米飯是苗族主食之壹,在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為男女老幼喜愛之食品,人們認為吃粘米飯不頂餓,味淡,不及糯米飯香,不用菜也能吃下,不用筷子,手捏著吃極為方便。凡逢走親訪友的禮品,各種節日(姊妹節)的主食,多為糯米做成的各種食品。有甑蒸絢白的糯米飯,染成五顏六色的花糯米飯,枕頭形和三角的粽子、糯米粑,以及釀酒、長途旅行或上坡做活,多以竹制盒盛糯米飯儲之隨身帶去食用。在新媳婦初見翁姑,女婿拜見嶽丈時,糯米制作的上述禮品是必備的禮物。因此,糯米的用量比例是很大的。縣境苗族人民煮粘米時普遍采用木甑蒸和鼎罐煮悶熟。多是按米放水,不濾米湯,群眾稱為“按湯飯”,苗語稱“告翁賀”,食之既不淡味,又有營養。糯米是先用冷水泡發脹後,過濾放於木甑上蒸熟,再盛放於木盆內而食。粘稻或糯稻,多是舂壹次吃壹天,常年如此。認為現舂現煮,吃了養人,放久了的米是陳米,吃了不養人。糧食加工工具有石碓、水碾兩種,是很早就使用的工具,每戶必備。水碾(有稱水磨的)碾米才是三幾百年歷史,據傳是外族傳入的。近水的寨每寨有架或數架水碾,也只有在農忙季節才使用,幹旱主要還是依靠石碓舂米。加工方法,把焙籠烘幹或日曬幹的稻谷放入石臼內,用腳踏碓桿後端,使舂桿起落,利用落下的力來舂米,舂好即篩去糠而得凈米。

苗族的服飾

服飾特色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壹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采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制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制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壹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註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

如果說銀飾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標誌,那麽服飾則代表著苗家人獨特的藝術作品。《辭海》裏記載“苗繡已同代表著苗家刺繡最高水平的湘繡、蘇繡、蜀繡、粵繡壹同並列收入。”苗族刺繡、服飾正如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贊的:“苗女刺繡巧奪天工,湘繡蘇繡比之難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業開發和前景。

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壹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壹直到最後繪圖繡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繡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壹起,那壹定會變成壹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蝴蝶探花、丹鳳朝陽、百鳥朝鳳、遊魚戲水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