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以魚待客的文言文有哪些

以魚待客的文言文有哪些

1. 魚我所欲也對的對比文言文有哪些

《魚我所欲也》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對比練習甲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自《魚我所欲也》)乙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選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下面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壹項是 ( )A、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B、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C、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緝罰光核叱姑癸太含咖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呼爾而與之 (2)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3)所以動心忍性 (4)困於心,衡於慮 3.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1) (2) 4.選自《孟子》的兩則文段,駢散結合,說理透徹,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

甲文第壹段告訴我們:對於人來說,生死固為重要,但 更重要。乙文第壹段則講明了 的道理。

5.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當面對諸如“生”與“義”、“憂患”與“安樂”的選擇時,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請聯系實際,談談妳的看法。 參考答案:1.D 2.(1)盛氣淩人喊叫的樣子(2)為了(3)用這些來……(4)阻塞,不順暢3.(1)這種做法難道不應該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人的本性。

(2)這樣以後人們才會知道憂患使人們謀求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就會讓人萎靡死亡(關鍵詞:是、已、本心、然後、生、死)4.人的尊嚴(骨氣) 逆境造就人才5.示例:不失“本心”應該做到:加強思想品德修養,保持人的本性,去惡揚善,勤儉節約,居安思危。如當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我們要挺身而出,捍衛正義。

2. 王安石待客 文言文答案

原文

王安石在相位,子婦之親(1)蕭氏子(2)至京師(3),因謁(4)公,公約之飯。翌日(5),蕭氏子盛服而往,意為公必盛饌(6)。日過午,覺饑甚而不敢去(7)。又久之,方(8)命坐,果蔬(9)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10)。酒三行(11),初供胡餅兩枚,次供豬臠(12)數四,頃即供飯,旁置(13)菜羹而已。蕭氏子頗驕縱,不復下箸(14),惟啖(15)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16)而退。

註釋

(1)子婦之親:兒媳婦家的親戚。

(2)蕭氏子:蕭家的壹個兒子。

(3)京師:京城。

(4)謁:拜見。

(5)翌日:第二天。

(6)饌(zhuàn):準備食物。

(7)去:離開。

(8)方:才。

(9)果蔬:泛指菜肴。

(10)心怪之:對此責怪(王安石)。

(11)酒三行:指喝了幾杯酒。

(12)臠(luán):切成小塊的肉。

(13)置:放置。

(14)箸:筷子。

(15)啖:吃。

(16)甚:很。

(17)飯:飯食

(18)方:剛才

(19)盛(sheng):很,非常,及

(20)具:具備,完畢

文言知識

說“頗”。“頗”的義項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這往往要隨上下文決定它的含義。上文“蕭氏子頗驕縱”中的“頗”要作“很”解,意為蕭氏的獨生子很驕橫放縱。又,“其婦年五十,頗有姿色”,其中“頗”要作“略微”解,因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為人正直,鄉裏頗有望”,意為他為人正直,在鄉裏很有名望。

譯文

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子(因為)到京城,所以去拜訪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吃飯。第二天,蕭氏子穿盛裝出席,以為王安石必定會以盛宴相邀。到了中午的時候,覺得很饑餓,但不敢離去。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不具備。蕭氏子心裏暗暗的責備王安石。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幾塊切成塊的肉。壹會兒就上飯了,旁邊只安置了菜羹罷了。蕭氏子很驕橫放縱。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餅中間的壹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四邊取來自己吃,蕭氏子感到很慚愧,便回去了

王安石的品質

不屑那些酒囊飯袋的小人,蕭氏子雖人品不壞,但似乎是壹個嫌貧愛富、阿諛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動絕妙的諷刺了那些貪名貪利的人,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親戚他也不失原則,嗤之以鼻。也主要體現了王安石生活樸素,作風簡樸,節約,不鋪張浪費。

3. 與釣魚相關的古詩詞或者古文有哪些

古文:

《釣魚記》

予嘗步自橫溪,有二叟分石(分別坐在石頭兩旁。)而釣,其甲得魚至多,且易取。乙竟日無所獲也。乃投竿問甲曰:“食餌同,釣之水亦同,何得失之異耶?”甲曰:“吾方下釣時,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魚,目不瞬(眨眼。),神不變,魚忘其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魚,神變則魚逝矣,奚其獲!”乙如其教,連取數魚。

予嘆曰:“旨哉意,成乎道也!”敢記。

翻譯:

我曾經獨自漫步過溪流,(看見)有兩位老人分別坐在(壹塊)石頭的兩旁釣魚,其中甲得到的魚特多,並且很輕易就釣到。乙壹天都沒有收獲。(乙)就扔下釣竿問甲道:“魚餌相同,釣魚的溪流也相同,為什麽差別這麽大呢?”甲說:“我開始下鉤的時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魚,眼睛不眨,神色不變,魚忘了(坐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鉤了,您(壹心)想到的是魚,神態(總是)變魚(自然)就逃離啊,哪裏還會有收獲呢!”乙按照他教的做,壹連釣到幾條魚。

我感嘆道:“這意思說到了事物的宗旨,成為哲理了啊!”應該記下來。

古詩:

唐·胡令能《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江雪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4. 水中魚 文言文翻譯

從前,有壹個書生站在河邊,把蟲子扔給魚吃,魚不吃。

(而且)群魚(還)互相低語說:“不能吃這種侮辱性的施舍的食物”。看起來非常清廉律己似的。

過了壹陣回頭看到壹個農夫大笑著說:“釣到了!”----只見壹尾魚掛在魚鉤上,象大老鼠壹樣肥碩。農夫壹本正經地說:“裝模作樣的小子怎能逃過我的法眼呢!”說著就拿著釣鉤、挽著釣桶回去了。

(書生)再回頭去看魚群,已經失去蹤跡很長時間了。(話說)釣魚的人不因為那些魚小就用小的魚餌,可見他的目的壹點也不小啊!而(那些魚)見到壹點小小的甜頭就把自己的性命都忘記了,所以它們的性命也就被壹根魚繩決定了。

這世上象魚壹樣見小利而忘性命的人,真是多的象那山丘壹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