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仡佬族節日仡佬族吃年夜飯有什麽特點?

仡佬族節日仡佬族吃年夜飯有什麽特點?

仡佬族的盛大節日:吃新節日

“吃年節”是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節日的內容是“吃新東西”。節日那天,會準備雞鴨魚肉。吃飯、做飯、祭祖之後,就可以上菜了。“吃新節”是仡佬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地域因素而因地而異。我們來看看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吃新節”。

農歷七八月,新谷成熟,各地仡佬族都要采集新作物祭祀祖先,形成獨特的民族傳統節日“吃新節”,也叫“嘗新節”、“獻新節”。

在這壹天,人們從地裏收集壹些黃色成熟的新谷物來烹飪,先祭祀祖先,然後吃自己的食物。它的意思是紀念開荒種草的祖先,慶祝豐收,表達喜悅之情。

並非所有地區都有相同的新節日選擇。在貴州的安順、平壩、普定等地,大多在農歷七月初壹或徐舉行。

為了慶祝新的節日,人們必須去地裏采摘壹些新成熟的谷物、水果等。無論是誰摘的,都不會被阻止。

貴州普定的仡佬族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壹個新的節日。由翟老帶領的壹家人來到翟子附近的田地裏,采摘剛剛成熟的果實,帶回家祭祖。祭祀祖先時,用四巴作為祭品,用四巴做成谷倉、牛、犁、耙,和嫩玉米、酒壹起祭祀祖先。

廣西隆林莫吉仡佬族的“吃年節”是農歷八月十五。這壹天,酒肉新米都要帶到田頭祭祀。祭祀結束後,要從地裏挑出最大最長的三穗大米和二穗小米,帶回家掛在竈頂上。之後,新的大米或玉米應該被允許食用。

商周時期,在中國的南方有壹個古老的民族,名叫濮。因其分布廣,人口多,故稱“白蒲”。春秋時期,廣西部分越人北上西進,進入西南,與濮人融合,逐漸發展成為新遼人。

唐初,部分遼人發展成為單壹的民族——仡佬族。至於平壩的仡佬族是什麽時候開始開發這片土地的,就很難知道了。但從口口相傳的資料、墓葬、民族風俗及相關資料來看,仡佬族是貴州各民族中最早的開拓者。

據說仡佬族新美食節起源於“道光、道光、平壩”的傳說。仡佬族新美食節歷史悠久。但由於仡佬族文字的缺失,貴州民族誌和平壩縣誌很少。仡佬族新美食節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我們無從得知。

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買肉買酒,宰雞宰羊,從地裏挑些早熟的稻子和王米做新米,再用炒豆子和毛豆接祖宗。

然後全家圍坐在壹起,喝酒,玩耍,吃新米,這就是所謂的“吃新米”。貴州省金沙縣茶園鄉的仡佬族慶祝新美食節的方式是邀請鄰居到豐收在望的田地裏巡視,然後選擇壹塊風景優美的平地慶祝豐收。

莊稼第壹次豐收,是仡佬族新的吃飯季節,新節日的吃飯時間和其他地方不壹樣。吃年貨節前,男女盛裝在村口附近的田埂上挑稻子和稗子。第二天,他們把大米和稗子磨成米粒,集體宰了壹頭牛。

第三天早上,用新米粒蒸熟的米飯和熟牛肉祭祀祖先,他們在清理荒地和草原時遇到了麻煩。儀式結束後,每個人都要分享祭品。剩下的牛肉平均帶回各家。第四輪,用新米裝在簸箕上,用手抓著給他們的祖先吃,才給全家人吃。

有的地方,竈角的吊盤兩邊掛著六個吊穗的稻子。盤子裏鋪滿了糯米草。草地上有直徑壹尺半左右的大糯米糕和小糕。另外,用糯米糕做成的儲藏室放在盤子的左邊,犁、耙、牛放在盤子的右邊。年糕上有碗、筷子和酒杯。他們按輩在香紙上鞠躬。父母請祖先吃新米,保護全家安全。

有些地方,新的飲食活動是三天。前壹天下午,這些家庭向山谷中的家庭提供食物。第二天下午,全村人聚集在田裏收糧。每個人都互相合作,開始烘烤新的谷物,並把它們搗成米飯。在村壩子,磨豆腐宰牛,祭五谷神,集體吃。第三天下午,我們會用剩下的食物再吃壹頓。用於新節日的大部分谷物都是從他們耕種的土地上收獲的。

這項活動的主要活動是開展傳統的打蛋比賽。竹蛋是由竹條組成的球形物體。比賽按參賽人數分成若幹隊,不分男女老幼,但每隊人數必須相等。

比賽方式分為固定範圍“對練”和非固定範圍“追逐”。

在對打中,壹方用手擊球,另壹方用手將球推回。細細的竹蛋在空中來回飛舞。如果壹方把球打到另壹方;輸了就是輸了,輸了給對方壹個雞蛋。如果他們吃12次雞蛋,這個隊就贏了。還是用手追著發球,讓它在空中來回飛。

如果球從哪邊掉到地上,方便馬上撤退防守。此時對方球隊會迅速追至落點,繼續發球追球。循環往復,妳撤我進,直到觸碰到對方的底線。

晚上,仡佬族家庭邀請他們附近的親戚和朋友回家,喝壹杯,吃新米,慶祝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