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別拿豆包不當幹糧。粘豆包這玩意兒在東北可算是高級幹糧了,沒事兒的時候,還能當點心零食吃,熱烘烘的小黃豆包,蘸點白糖咬上壹口,香甜黏牙,甭提有多好吃了!
話說粘豆包還是早些年傳下來的食物,那時候還允許進山打獵,東北獵人多,到了冬天就進山整點野味改善夥食。老林子太大,進去壹趟沒個十天半拉月的轉悠不出來,多帶粘豆包進去,扛餓,而且吃起來方便。
如圖
上秋的時候,地裏的焦黃焦黃的大黃米下來了,拉到場院裏,用馬拉的石頭碾子滾出黃米粒子,扛上半麻袋,直接往大隊走!
為啥去大隊呢?因為大隊裏有大中小號兒的各種電磨盤,磨出來的黃米面子細發。
黃米是黏性糧食,粉碎的黃米面也很黏。先和面,再發面,別用酵母,直接用傳承了好幾十年的老面引子發,黃米面才更黏更香。因為這玩意東北人都愛吃,而且家裏的老爺們兒肚量大,別整少了,直接發壹大陶盆!
到了眼擦黑兒的時候,家家戶戶吃完了晚飯,都沒啥活兒了,只要誰家準備包粘豆包,附近鄰居家的大嬸大娘二嫂子小姑子,壹準兒過來幫忙。不用通知,好幾個老娘們兒就像掐算好了壹樣不期而至,妳說奇怪不奇怪。
七八個婦女圍坐在炕頭,第壹步先是攥豆餡。
如圖
紅小豆早就在鍋裏烀得稀爛,用木頭杵子搗碎,家庭條件好的往裏擱白糖,家庭條件差點兒的放糖精也不是不行,不過糖精這東西得少放,放多了發苦,而且有股鬧騰味兒。
攥出來的豆餡按照老規矩,壹定會損失壹小部分。因為總有許多嘴饞的孩子,自告奮勇幫大人攥豆餡,壹邊兒攥壹邊往自己嘴裏塞,就他們攥的那點玩意,都趕不上吃的多!
發好的黃米面用搟面杖搟成巴掌大的面餅,把壹團豆餡包進去,沾點水放在蓋簾上。人多手快,有倆小時就能包出好幾大蓋簾。
這時候,老爺們兒在外屋地已經燒開了水,把包好的粘豆包放上蒸屜,必須壹個挨壹個放得滿滿登登,否則粘豆包壹蒸就倒了。
蓋上鍋蓋,鍋蓋四圈兒用麻袋片子捂住,嚴絲合縫。不壹會兒的功夫,麻袋片就被鍋蓋縫裏透出來的水蒸氣打濕了。隨即,壹股香濃的豆包味兒也彌漫了整個廚房。
豆包蒸熟以後,拿壹個薄薄的小木片,沾點水把豆包壹個壹個盛出來,就可以開吃了。不過有假牙的老頭老太太,吃這東西得加點小心,否則把牙黏掉了沒人負責任!
壹旦到了冬天,東北家家戶戶都蒸粘豆包,蒸好之後放在面板上,拿到院子裏凍上,凍它個半麻袋。什麽時候想吃,放進鍋裏熱壹熱就成。
那個誰,把粘豆包給我熱乎幾個,別忘了給我拿半碗白糖啊!
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