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都城汴京在當時都已經是人口超百萬的大型城市,另外鄉村小鎮(又名“草市鎮”)也逐漸發展起來。在這些城鎮裏,商業繁榮,市肆極為發達。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東京汴梁城“東華門外,市井最盛,……凡飲食、時新花果、魚蝦鱉蟹、鶉兔脯臘、金玉珍玩、衣著,無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數十分,客要壹二十味下酒,隨索目下便有之。其歲時果瓜、蔬茹新上市,並茄瓠(壹種葫蘆,嫩時可食)之類,新出每對可直三五十千,諸閣紛爭以貴價取之”,真是壹幅繁榮景象。另外,每天有成千上萬頭豬被趕入城市中肉市待宰,每日消耗的魚達數千擔。這時的夜市也更加興盛,往往直到三更方散,市場交易,動輒千萬。還有作為說書遊藝場所的“瓦肆”,大者可容納數千人,許多膾炙人口的評書和歷史故事就是在這裏經過說書藝人的精彩演繹傳遍千家萬戶。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流傳至今,更為了解當時汴京市肆的繁榮情況提供了有力而形象的證據。
北宋的都城汴京,是人口超過百萬的大都會,城中店鋪達6400多家。汴京中心街道稱作禦街,寬兩百步,路兩邊是禦廊。北宋政府改變了周、秦、漢、唐時期居民不得向大街開門、不得在指定的市坊以外從事買賣活動的舊規矩,允許市民在禦廊開店設鋪和沿街做買賣。為活躍經濟文化生活,還放寬了宵禁,城門關得很晚,開得很早。禦街上每隔二三百步設壹個軍巡鋪,鋪中的防隅巡警,白天維持交通秩序,疏導人流車流;夜間警衛官府商宅,防盜,防火,防止意外事故。這恐怕是歷史上最早的巡警了。
/question/3876117.html
=================================================
南宋都城——臨安府,今杭州
北宋統壹後,杭州為兩浙路治所,已成為“東南第壹州”。宋時對西湖曾進行過多次疏浚,特別是哲宗元佑年間(1085—1093年)蘇軾任杭州知州時,對西湖所作的壹次大規模疏浚工程。這次工程,在清除占湖面二分之壹的私圍葑田時,將疏浚出來的大量葑泥堆積成壹條從南到北、橫貫湖面長達五裏的長堤,又於其上建石橋六座以流通湖水,這就是有名的“蘇堤”。在疏浚西湖的同時,蘇軾壹面建築閘堰於運河與西湖之間,使運河專受湖水,隔絕江潮,保證漕運的暢通;壹面擘劃用瓦管代替竹管引湖水入城區的六井,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給水條件。
宋室南渡後,建都於杭州,改稱臨安府。杭州從此成為南宋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從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開始,南宋政府在吳越國都的基礎上擴建宮城及其東南的外城。
1.城垣宮闕的擴建
(1)宮城 又稱“大內”或“皇城”,位於鳳凰山麓,北起鳳山門,南到錢塘江邊,東止候潮門,西至萬松嶺,城周約九華裏,乃就吳越“子城”改建。宮城四面各有壹門,南門改吳越通越門為麗正門,北門改吳越雙門為和寧門,另增辟東華、西華二門。麗正門是宮殿的大門,有三重門,每重“皆金釘朱戶,畫棟雕甍,覆以銅瓦,鐫鏤龍鳳飛驤之狀,巍峨壯麗,光耀溢目”①。門上還築有禦樓,門外兩旁排紅杈子,戒備森嚴。北面的和寧門也有三門,其壯麗略同。
宮城內有“大殿三十座,室三十三,閣十三,齋四,樓七,臺六,亭十九”②。與麗正門相對的是莊嚴宏偉、富麗堂皇的文德殿,俗稱金鑾殿,是禁城內最高大的壹座建築物,用漢白玉砌成的殿基即高達二丈多。殿高約十丈,正中在高約六至七尺的平臺上,設有金漆雕龍寶座,兩旁為蟠龍金柱,座頂正中的天花板上刻有金龍藻井,倒垂著圓球軒轅鏡,整個裝飾顯示出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是皇帝“外朝”舉行重大典禮的所在。
文德殿後面是垂拱殿。殿有五間十二架,長六丈,寬八丈四尺,是皇帝“內朝”日常接見群臣商討國家大事的地方。垂拱殿後面是皇帝、後妃、太子生活起居的內廷,有皇帝就寢、用膳的福寧殿、勤政殿等宮殿。宮城內除了這些華麗的宮殿外,還有專供皇室享用的禦花園——後苑。苑內有模仿西湖景致精心建築的人造小西湖,假山飛泉,亭臺樓閣,美不勝收。
(2)外城 又名“羅城”。基本上是吳越西府城的規模,只是在東南部略有擴展,西北部稍有緊縮,成了內跨吳山,北到武林門,東南靠錢塘江,西瀕西湖的氣勢宏偉的大城。城墻高三丈,寬丈余。***有城門十三座:東七門,北起為艮山門(今艮山門西南東河西岸)、東青門(壹名菜市門,今東青巷南口)、崇新門(壹名薦橋門,今城頭巷北口)、新開門(壹名草橋門,今望江門內竹椅子巷北口)、保安門(為吳越通江門)、候潮門(即今址)和便門(今候潮門南);西四門,南起為錢湖門(今清波門南雲居山上)、清波門(即今址)、豐豫門(今湧金門)和錢塘門(今教場路西口);南有嘉會門(今南星橋北);北有余杭門(今武林門)。此外,還有北水門、南水門、保安水門、天宗水門和余杭水門等五座水門①。
十三門中的艮山門、東青門、便門建有甕城,其余各門均修有城樓,尤以嘉會門城樓“絢麗為諸門冠”,每年皇帝“南郊”(冬至日祭天)時的禦車即由此門進出。城外繞有寬達十丈的護城河,亦稱城濠(即今東河)。河岸種植楊柳,禁人往來。
2.臨安城的空前繁榮
臨安城有壹條縱貫南北由石板鋪成的禦街,亦稱天街。它北起中正橋(俗稱斜橋),南到正陽門(即鳳山門),長壹萬三千五百余尺。街中心是專供皇帝用的禦道,兩旁是用磚石砌成的河道。河裏種植荷花,岸邊植桃、李、梨、杏,春夏之間,如繡如畫。河道外邊是供市民行走的走廊。街道如此布局,也顯示了封建帝王的唯我獨尊。
羅城內外有八十余坊,但坊墻早已拆毀,坊制名存實亡,政府另在坊之上分成十三廂以加強對市民的控制。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臨安城內造船、陶瓷、紡織、印刷、造紙等手工業,都建立了大規模的作坊。專業性的集市和商行遍布於城內外,“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①,天街兩邊也店鋪林立,“無壹家不買賣者”②,由於坊制、市制的破壞與夜禁的松弛,城內還出現了夜市,“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遊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③。城北運河中,來自江、淮的河舟,檣櫓相接,晝夜不舍;城南江幹壹帶來往於臺州、溫州、福州、泉州以及遠航日本、朝鮮和南洋各國的海舶雲集,桅檣林立,臨安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商業都市。
南宋初期孝宗乾道年間(1165—1173年),臨安人口為“戶二十六萬壹千六百九十二,口五十五萬二千五百零七”④,到南宋末年鹹淳年間(1265—1274年),已增至“戶三十九萬壹千二百五十九,口壹百二十四萬七百六十”⑤,這是臨安府九縣的戶口總數。杭州城“為行都二百余年,戶口蕃盛,商賈買賣者,十倍於昔”⑥。城市的服務行業茶坊、酒肆、食店等遍布於大街小巷。供市民娛樂的場所“瓦市”,在城內外達二十處之多,在今眾安橋南的規模最大的北瓦,有十三座“勾欄”,分別演出各種雜劇、雜技、相撲、傀儡戲、說書、講史等,晝夜不輟。
南宋的臨安還是全國文化中心。雕版印刷業為全國之冠,杭刻書籍成為我國宋版書的精華。南宋最高學府——太學設在紀家橋附近,規模最為宏闊。它與武學,宗學合稱為“三學”。此外還有算學、書學、醫學等專門學校,以及臨安府學和錢塘、仁和二縣的縣學。在這些學校之下,還有為數眾多的“鄉校、家塾、舍館、書會,每裏巷須壹、二所,弦誦之聲,往往相聞”①。可見其教育事業的普及。
西湖經過唐宋以來的疏浚和整治,到了南宋時,其繁華已達於極點。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鐘、三潭印月等所謂“西湖十景”,即在此時形成。南宋統治者為了滿足其窮奢極侈的享受,先後建造了聚景、真珠、南屏、集芳、延祥、玉壺等禦花園,遍布於西湖之上及其周圍,正是“自六蜚(皇帝車駕)駐蹕,日益繁艷湖上;屋宇連接,不減城中。有為詩曰:‘壹色樓臺三十裏,不知何處覓孤山’,其盛可想矣”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