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雲貴川三省得名的雲南路、貴州路、四川路,橫穿市區西南部的西鎮,成為西鎮東西向三大幹道;加上同在西鎮的 *** 路、西康路(西康,1955年撤省),祖國西南
五省名齊全了。
大港、小鮑島壹帶,位於老市區偏北偏西,幾條主要道路則以祖國偏北偏西的省名命名,有新疆路、甘肅路、青海路、綏遠路(綏遠,1954年撤省),上世紀50年代綏遠路改名包頭路。
延續綿聯之,則有熱河路、遼寧路、(內)蒙古路、吉林路。
中山路,原名山東路,因紀念中山先生而改(同時改名的中山公園,原名匯泉公園)。
這壹帶南北向的依次為,山西路、河南路、河北路、山東路、浙江路、安徽路、江蘇路,江蘇路延長,是上海路。
東西向則有廣西路、湖南路、湖北路。
至於太平路,不知何以得名。
偶作猜想,廣東路不應在現在的位置上,太平路該叫廣東路,廣東、廣西、湖南、湖北,不是很順,很自然,很規律嗎?
天橋西首,火車站車輛段墻外,是廣州路。
天橋東首,五路交匯,濟南路、北京路、天津路、大沽路,大沽路延伸,是保定路。
這些路名取之於國內大城市或著名商埠名。
同樣的類型還有江蘇路上海路綿聯的蘇州路、常州路、吳淞路。
當年青島老市區的道路以省內省外大城市或著名商埠命名的,畢竟不多。
除上述之外,有旅順路、大連路、威海路、武昌路、江寧路、沈陽路。
這些路的命名和分布,好像看不出什麽規律。
不知為什麽,當年連南京路也沒有,僅有小小江寧路(劈柴院兒)代之,聊勝於無。
現在的南京路是東部開發以後才有的。
鞍山路、撫順路,好像是建國後陸續才有的。
杭州路,原名奉化路(浙江奉化是蔣介石原籍),上世紀50年代改名。
可以猜想,當年奉化路的命名,是有些政治因素的。
當然,改稱杭州路,也是有些政治因素的。
由此,不禁想到芝泉路。
芝泉,北洋皖系軍閥段其瑞的字。
據說芝泉路是以此命名的。
若果真如此,芝泉路在青島的道路命名中很是另類。
那時的芝泉路,偏處城市郊野壹隅的山間,僅在匯泉至浮山所的湛山大路壹側,露出她恬靜安謐的路口,而另壹端則不知所終。
壹點也不顯山露水。
恕我孤陋寡聞,青島老市區有大名鼎鼎的威海路,可有煙臺路?煙臺威海應是並列雙雄的,何以有此無彼。
當然,永遠值得青島人津津樂道的,是八大關道路的命名。
雖稱八大關,實際是這個區域的10條道路分別以祖國10個著名關隘的名字命名。
隨著城市的建設,又有了八大峽路、八大湖路、八大嶺路,巧妙之至,蔚為大觀,彰顯青島路名的命名特色和亮色。
此外,還有篇文章參考
清朝末年,青島地區在被德國占領之後,開始了現代化的城市建設,所以青島第壹批路名是德國式的路名,如“威廉街”(今太平路)、“柏林街”(今曲阜路)、“亨利親王街”(今廣西路)、“漢堡街”(今河南路)。
民國初年,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日本借口對德國宣戰,占領了青島,於是青島的路名也穿上了“和服”。
如“佐賀町”(今廣西路)、“萬年町”(今江蘇路)、“舞鶴町”(今太平路)、“靜崗町”(今中山路南段)等等。
青島現在的命名體系是1922年青島回歸祖國之後形成的,於是就形成了以“江蘇”、“湖南”、“北京”、“廣州”、“泰安”等集省名、市名、縣名為壹體的命名方式。
另外,還有許多地方是以別稱來命名的,如“芝罘”就是“煙臺”、“滋陽”即“兗州”、“蘭山”就是“臨沂”。
此外,上世紀二十年代建設了“八大關”—— 山海關路、嘉峪關路、居庸關路、正陽關路、寧武關路、韶關路、臨淮關路、紫荊關路、武勝關路、函谷關路,這些以祖國10個著名關隘的名字命名的道路。
繼而,又出現了以“峽”(團島的八大峽)、“湖”(南京路周邊)、“江”、“山”和“島”命名的路。
壹個熟悉的地名往往構成記憶的大海,而路名像珊瑚礁保存壹個錯綜的秘密,在人和路名之間有壹份默契。
對於壹座城市,路名就像壹套密碼,妳只有了解這座城市的全部底蘊,才有可能壹壹破譯。
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控制了青島後,當局極力擴展市區,建設工業。
日人在實行擴充市街約可以分為三期,第壹期為日僑居住地,即今天市場壹路、二路、三路和聊城路、臨沂路壹帶,以聊城路壹帶為商業中心區,稱“新市區”;第二期為臺東鎮壹帶及廣州路和臺西鎮之間的高地,前者以商店和工業用地為主,後者為居住用地;第三期為臺東鎮西北之商業區和大港防波堤內填海地面,主要為工業用地。
在第壹次日本占領青島後期,日本紡織業迅速湧入青島,在沿鐵路線的四方和滄口壹帶形成了集中工業區。
至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時,青島市區規模比德占時期擴大了三倍,而在空間布局上城市形成了臺東及大港周邊、四方、滄口三個集中的工業帶。
1929年南京國民 *** 接收青島,規劃市區範圍向北擴展至滄口、李村,向東擴展至辛家莊、麥島壹帶。
這壹時期的城市建設,繼續完成充實原市區外,同時開辟新市區,新辟了齊東路-大學路間、登州路-西山路間及臺東鎮東南住宅區,榮城路東“特別規定建築地”,湛山以東等住宅區;開辟了臺東鎮西北工廠地,四方-滄口之間大工業區。
在旅遊開發方面,沿海壹線建立起壹系列旅遊景點,以中山路為核心的金融商業娛樂區、八大關別墅區相繼建成,嶗山風景區開發建設,棧橋整修擴建,水族館竣工開放,湛山寺開工修建,第三海水浴場建成。
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後將市區向北發展至白沙河,向東擴展至午山,成為壹長25公裏,寬約4-5公裏的帶形城市,市區中心北移。
滄口及其以北至白沙河填海地及平坦地為集中工業區;市南為高級住宅區。
建國之後,1981年提出發展隔海相望的黃島區,辟建新港。
路名無言,卻幾乎是我們政治、社會生活演變過程的顯示卡。
而任何壹項試圖窮盡地名意味的努力,也就難免成為美麗的愚蠢。
路名就像是壹個城市的名片,是壹個地方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民俗等多種社會和自然現象的忠實記錄。
現在講城市“文化論輸贏”,而道路名稱就是整個城市文化很基礎、很重要的壹個方面——畢竟它與市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如果把城市道路、橋梁、立交等稱為城市建設的“硬件”,那麽也可以把路名稱為城市建設的“軟件”。
路名標識出壹個個個體生命或城市生命的車站,不管我們曾作過逗留還是呼嘯而過,我們都已進入了它珊瑚礁般的纏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