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賓利蓮(Sprüngli-Lindt)是壹個已經傳承了六代的瑞士巧克力制造商。這家企業經歷過壹段極度混亂的日子,卻奇跡式地存活下來,成為19世紀眾多優質巧克力創新者中,唯壹存活下來的家族掌控的瑞士巧克力制造商。史賓利蓮獲利已超過100年,目前全球的銷售量是17億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幣約101億元),在歐洲、亞洲與美國的員工人數超過6千人。
它的巧克力品牌包括Caffarel、Fioretto、Chirardelli,Lindor、Lindt(瑞士蓮)、NouvelleConfiserie和SwissTradition,涵蓋了巧克力的所有相關產品,如杏仁糖、夾心糖、巧克力棒、巧克力脆餅、復活節巧克力蛋與巧克力兔子等。
該公司在蘇黎世起家,1845年時還是壹家手工糖果店,消費群多為當地的甜食愛好者。1892年轉型為創新的巧克力制造商。1920年代,產品行銷法國、德國與意大利。在1960年代,位於歐洲的事業被整合。自1992年開始,當三個主要市場——瑞士、德國與法國的交易額仍高達全部營業額的80%時,公司就開始擴充,以成為壹個真正的全球化企業。現在,其核心市場以外地區的營業額已成長至55%的市場比例,單單美國與加拿大市場就占了24%,其中當地特有的商店(瑞士蓮精致巧克力店)成長更高達兩位數。
由於主要的可可供應國,科特迪瓦,發生內戰與動亂,導致可可的價格過高,因而重創巧克力市場。尤有甚者,巧克力制造商在毀滅性的價格戰中也開始自毀長城,進而危及品牌。而瑞士蓮卻采取高級巧克力的品牌戰略,只使用頂級的原料,非常註重純度、新鮮度和口味,這樣的戰略在全球壹片低迷的巧克力市場,竟創造了奇跡。正如瑞士最重要的報紙《蘇黎世報》(NeueZürcherZeitung)所描述:“趕走壹成不變,讓人耳目壹新。”
這個正面的發展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自壹開始從壹家小店做起,史賓利蓮就經常遭遇嚴峻的挑戰。然而,在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資本主義社會中,這家公司最終還是存活了下來,並且持續擴大、繁榮。
史賓利蓮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1819年,戴維德·史賓利(DavidSprüngli),他原本是壹個很窮的面包店臨時雇工,到了當地壹個非常有規模的蘇黎世糖果糕點鋪上班。當這家店的老板在1836年去世時,時年60歲的史賓利,買下了其遺孀的所有股份,成為當地有名的糖果鋪主人,而他本人也變成蘇黎世當地資產階級的壹分子。如果不是他的兒子魯道夫(Rudolf)在1845年開始實驗改良巧克力制造,故事或許會就此打住。當時,北方意大利人有壹種制作名叫“Cioccolattieri”的商業機密,但是,因為生產的數量太少,品質也不穩定,所以無法滿足婦女飲啜熱巧克力的流行熱潮。對於社會地位較高的仕女來說,在咖啡廳獨自壹人,或者身旁沒有男性友人陪伴時,喝熱巧克力是她唯壹可被社會接受的事。這項實驗的挑戰性在於將生產過程機械化:如何壓碎與研磨烘焙過的可可豆,並將之與糖及香料(主要是香草)加以混合,最後制作成褐色的巧克力糊。
魯道夫·史賓利只是瑞士許多熱衷於創新巧克力生產的人中間壹位。當時還有在日內瓦湖畔威薇(Vevey)的凱勒(Cailler);在紐沙泰爾(Neuchatel)的蘇查德(Suchard,他在1879年建立了國外的生產據點,位於德國西南方的洛拉茨〈L?rrach〉,並註冊商標,開始現代化的營銷,亦即在巧克力包裝內加入壹張供收集的圖片;以及亨利·雀巢,他在1867年發明了奶粉,讓牛奶的保存期限可以延長。另外還有壹個人叫丹尼爾·彼得(DanielPeter),他設法將牛奶與巧克力這兩種油脂無法兼容的東西混在壹起,他的秘訣是從可可中取出油脂,加熱後放入奶粉與糖,最後再將可可油脂放回去,因此,1825年,“牛奶巧克力”(Chocolateaulait)誕生了。這些偉大的巧克力發明家,大部分都住在瑞士的法語區——“瑞士羅曼德”(SuisseRomande)。有壹些巧克力制作的先驅,受到加爾文主義工作倫理的影響,加上本身是工作狂,投身於壹種放縱式的奢侈品的制作,這是道德上極端拘謹的加爾文主義者,不會皺起眉頭的少數罪惡之壹。
1880年代,巧克力的產量增加,價格下跌,當時,瑞士的巧克力業者為這壹種新“大眾食品”的大量生產,找到壹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們宣稱,巧克力有益健康,因為它對於營養普遍不良的民眾來說,是壹種富於營養又有益健康的補給品。
1892年,由於對生產方式、營銷策略以及資金需求等的觀念有歧異,魯道夫·史賓利的兒子們分裂成“甜食陣線”(Confiserieline)(目前在蘇黎世的“閱兵廣場”仍然經營壹家頂級的咖啡廳),以及“工廠陣線”(factoryline)。後者為了籌集資金購置其位於蘇黎世近郊的新生產設備,包括昂貴的新機器以及冷凍庫等,在1898年公開發行,變成壹家股份公司,稱為史賓利巧克力股份公司(ChocolatSprüngliAG),其中大部分的股份由家族成員、資深經理以及朋友所持有(從此以後,壹直遵守這項優良的瑞士傳統,即董事會壹直由家族成員與朋友組成,而股東則因為有定期發放的紅利與貼心的紀念品,亦皆大歡喜)。 1899年,位於伯恩(Berne)的羅道夫·蓮(RodolpheLindt)發明了壹種特殊的巧克力混合物,不僅風味絕佳,而且入口即化(不用咬斷與用力咀嚼)。此壹發明引起全世界的註意,更深獲壹向對巧克力生產要求嚴格的史賓利家族的青睞。1899年,魯道夫·史賓利采取了壹個決定性的行動,決定並購羅道夫·蓮,並以他的姓氏Lindt(瑞士蓮)作為產品品牌。在獲得大量現金與史賓利的股份之後,羅道夫·蓮同意***享其獨門的頂級巧克力的制作機密、顧客群以及生產設備。羅道夫·蓮雖說是壹個有創意的人,但是性情急躁而難以捉摸,屬於壹個古怪的“紳士型生產者”,對於銷售與商業促銷沒有興趣,因此,羅道夫·蓮很快就與史賓利家族不合。他開始不理會他的合並義務,轉而繼續獨自生產自己的巧克力。為此,他們打了10年的法律訴訟戰爭,最終,這壹交惡的合並,在1927年確認了當初的合並條件應該執行。因此,1930年以後,該公司就叫做蓮史賓利巧克力股份公司(ChocolatefabrikenLindt&SprüngliAG)。
不過就在此時,蓮史賓利以及瑞士巧克力產業遭逢“壹戰”,俄國市場因為發生革命而失去,德國則發生惡性通貨膨脹,最後又碰上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瑞士巧克力制造商,都曾利用大戰的那幾年,快速向海外擴張。然而,在黑色星期五之後,彼得與凱勒兩家巧克力制造商都被雀巢吞並了。而蘇查德與托布勒被現在的菲力普·莫裏斯(PhilipMorris)所收購。1928年,蓮史賓利只有與位於柏林的Rowntree,以及隨後1932年,與其位於英國的公司合資,才使他們成為至今仍保持獨立經營的唯壹的瑞士巧克力制造商。
“二戰”使得巧克力產業失去大部分出口市場,而且也使得位居內陸的瑞士,原料供應中斷。戰時的配給措施更限制壹個人壹個月只有壹根巧克力棒。然而蓮史賓利設法要維持獲利,並保持其中型區域性生產商的定位。若非魯道夫·史賓利(RudolphSpüngli)在1962年成功取得第五代的企業繼承權,該公司本來打算壹直維持這樣的定位。他的博士論文主題是有關競爭對手托布勒的財務與策略的失誤,並且,他開始壹連串的歐洲市場拓展行動。魯道夫·史賓利與壹位有錢的建築公司女繼承人結婚,讓他有足夠的實力買下意見不合的家族成員以及其他少數股東的股票,由此讓其專斷與越來越自我中心的管理風格得以充分展現。他甚至借由頻頻更換經理來強化其控制。
20年後,蓮史賓利收購了位於庫爾(Chur)的ChocolateGisonAG,位於朗根塔爾(Langenthal)的ChocoladefabrikGubor,位於歐特恩市(Olten)的NagoN?hrmittelAG,這些公司全部位於瑞士。它也繼續其與英國Rowntree的合作關系(即LindtEnglandLtd),並開始在法國生產“ConsortiumFran?aisdeConfiserie”。在意大利,它擁有位於瓦雷澤(Varese)的BulgheroniSpA的11%股份。在壹個意大利的行賄醜聞案爆發之後,史賓利買下了其余89%的股份。1993年,工廠改名為Sprüngli&LindtSpA。其德國的特許生產商——位於亞琛(Aachen)的LeonardMonhard,為壹位有名的當代藝術收藏者彼得·路德維希(PeterLudwig)所有。或許由於此人關心他的名畫甚於公司的獲利,他在1986年宣告破產。此後,蓮史賓利於1987年以1.2億德國馬克的代價加以收購。隨後,他們在此新的生產基地再投資2.2億馬克,以更換過時的戰後舊機器設備。
1989年,在新罕布什爾(NewHampshire)的斯特拉漢(Stratham),蓮史賓利成立了專門負責美國東海岸生產與配送的機構,同時在香港也成立壹家銷售公司。 到了1980年代後期,蓮史賓利無論於公於私都碰上了困難。品牌戰略在當時的四個核心市場出現了不壹致的情況:在德國與意大利采取的是頂級的品牌戰略,法國則是主打促銷折扣戰,至於瑞士則是“隨便什麽都好”。
由來自瑞士與國外的經理***同組成的“決策小組會議”認為,國外的營運在創造利潤,但是傳統的吉錫貝格(Kilchberg)生產中心卻是造成虧損的來源。這樣的說法,對於傳統派的擁護者魯道夫·史賓利而言,相當刺耳。這個老邁的專權者,被壹個迷人卻名聲不佳,名為赫迪·剛特本(HeidiGantenbein)的女信仰治療師迷得團團轉(這位小姐現在仍在網絡上提供付費的心靈咨詢服務)。他與結婚多年的妻子離異,並娶剛特本小姐為妻,後來也根據新任妻子的靈性建議,開除了很多經理。而新的管理階層則被迫參加剛特本小姐的心靈課程。全瑞士的美食精神堡壘就這樣落在壹個前脫衣舞女的手中,著實震動了蘇黎世湖周邊。到了1993年,魯道夫·史賓利博士退休,成為名譽董事長,並任命正派的恩斯特·坦納(ErnstTanner)擔任首席執行官,而之前不受其父及剛特本小姐所喜愛的魯道夫·康瑞德·史賓利(RudolfKonradSprüengli),即魯道夫的兒子,也重新恢復為董事長。其後,公司采取了適當的歐洲品牌戰略,原來的合資企業變成子公司,而在吉錫貝格的生產基地也采取了縮減成本的措施。
經過10年的持續進步,以及具有壹致性的生產、營銷與創新,恩斯特·坦納的努力帶來了壹連串的成果,而有效地維持了蓮史賓利的獨立性。這也是公司在1990年初期的並購狂潮中沒有被吞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