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註釋
1.民不畏威:威,指統治者的鎮壓和威懾。此句意為,百姓們不畏懼統治者的高壓政策。
2.大威至:這個威是指人民的反抗鬥爭。
3.無狎:狎通狹,意為壓迫、逼迫。無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
4無厭:厭指壹面指心理上瞧不起老百姓,壹方面在行為上壓迫老百姓的意思。
5.不厭:這個厭指人民對統治者的厭惡、反抗鬥爭。
6.不自見:不自我表現,不自誇,不驕傲。
7.自愛不自貴:指聖人但求自愛而不求自顯高貴。
8.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見”、“自貴”,而取“自知”、“自愛”。
譯文
當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麽,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謀生的道路。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才不厭惡統治者。因此,有道的聖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所以要舍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
賞析
本章的意思可以分幾層來理解:
1.第壹層,老子要求統治者對人民不要過分壓迫,統治政策力度要適當,要讓人民有生存的空間。
2.第二層意思從否定的方面指出了生存空間的具體表現: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這個意思在80章也有正面的具體論述,就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從老百姓的吃、穿、住、文化生活,都考慮全面了,多有超前意識。3.第三層意思,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才不厭惡統治者。老子指出,人民和統治階級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的,引用儒家孟子的話來說明這個道理就更加具體明確好懂了:《孟子·離婁下》:“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正面的意思就是說,君愛民,民才能愛君,君民和諧魚水壹家人。
4.第四層意思就是告訴聖人(國君和統治階級)應該怎麽來達到前面的好的效果,從治國落實到國君的修身上面。修齊治平的思想,我們壹般從儒家經典《大學》之中可以看到,其實這種思想在《道德經》中也有相類似的論述: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zhǎng);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儒家和道家在治國修身理念上有許多的相同點,我們如果能夠貫通起來理解,這些句子就好理解了。因此,有道的聖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所以要舍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這層的意思非常深刻,他告訴國君“聖人自知不自見”,治國的道理必須要懂得,但卻不能夠事事親為,事必躬親,應該交給有專業知識的具體人才去治理某壹具體領域,自己可以從戰略上指導,卻不能從戰術上去幹擾下級的具體治理措施。“自愛不自貴”,這壹句的意思是告誡統治階級要愛自己,但不能把自己看得過分高貴,窮奢極欲,只管自己的享受,而不管百姓的死活。這句話也可以用孟子的思想來詮釋:《孟子見梁惠王》文道:(齊宣)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只是老子從否定方面說,而孟子從肯定的方面說。中心意思是:妳齊宣王在自己好色的同時,只要能夠認真考慮並滿足老百姓的色欲需要,又有誰會指責妳呢?把老子的話換個說法,就是聖人在愛自己的同時,只要能夠認真考慮並滿足老百姓愛好,又有誰會指責妳呢?從這裏可以看出,統治階級(聖人)能夠推己及人,全心全意為老百姓著想,為人民服務,那就是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幸福,當然也是聖人自己的幸福。這種思想就是放在現在,也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光耀古今:可以安邦定國,可以造福百姓。
? 《道德經》的思想運用可大可小,本章思想運用在教育學生,治理班級上也是非常有指導意義。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可以說就是非常生動的詮釋了老師愛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愛,老師要給學生的思想壹定的成長空間和成長時間,現在我們反對老師體罰學生,就是防止“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的現象發生,這裏面的道理非常深刻,我們可以慢慢去體會,慢慢去驗證,用正確的道理去指導我們正確的行動,用《陰符經》的話說就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