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人間有味》是在掌閱電子書上,現在是信息時代,電腦、手機成了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我的手機上有壹個閱讀APP,就是掌閱。我被掌閱上電子書所吸引,它上面很多書都是免費,由於它用起來十分方便,它的VIP有很多很多免費閱讀的書,而且都是名著和新書,排版有非常漂亮,字體還可以調節,我漸漸的變成了它的VIP,習慣用它來進行閱讀。《人間有味》扉頁上的壹句話:壹個人的口味要寬壹點,雜壹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壹嘗。 ——汪曾祺。這立刻吸引我翻開書頁,慢慢研讀,很少有壹本如此誘人的書,在短瞬間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畢竟我也是個沒大有時間讀書的人。
於是在不著急趕路的公交車上,在吃完晚餐後的閑暇時光,除了看看新聞,學習壹下強國,然後就開始《人間有味》的閱讀。後來,學校又專門為我們讀書團隊購買了紙質新書,我就更加如視珍寶,隨身攜帶,壹有空閑便沈浸其中。
汪曾祺先生在書的開頭介紹了許多四方美食,其特殊點、做法及不解之緣,每壹道菜什麽來頭,又是什麽烹飪方法,嘗起來是何種滋味,娓娓道來,平添了些生活情趣,從他寫作出版過去了這麽多年,現在讀起來還是很接近我們的生活,很多食物和風俗還能有些影子,能勾起了我們的想象。像那些個油滋滋作響,菜冒出騰騰熱氣,香味撲面而來的畫面浮現在眼前,揮之不去。像那些“格炸炸,格炸炸”、“起火升到天上,哧——,滅了”猶在耳畔。然而無論在外面吃到多美味的食物,對美食的記憶卻永遠停留在母親忙碌的背影裏。汪曾祺先生怕是感觸到我的心思,他隨後寫道許多家鄉美食,汪先生是高郵人,特別對高郵鹹鴨蛋進行了詳細描寫,真想吃端午的鴨蛋了。對於其他美食的描述有詳有略,雖然語言簡潔幽默,卻絲毫沒有減弱他的思鄉之情,愈是簡略,這種感情愈發濃重,壹切盡在不言中。我也有些思念家鄉的煎餅、糝(sa)湯和炒雞了,等新冠肺炎疫情散去,可要出去大吃壹通。
引人入勝的,除各色美食外,正是這些幽默有趣的人和故事。現代社會,我們大多人都象被鞭子抽打的陀螺,高速地旋轉,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喘息壓抑。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更加明白,我們之所以為人,離不開這壹生煙火氣,所謂食色性也。我甘願做個俗人,讓生活慢下來,享受這美好時光,愛我所擁有的壹切。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從生活出發,詼諧的語言背後藏有對人生、對生活的態度和智慧,善於留心,妳也會發現生活的樂趣和美。人,若能春賞百花,夏聽蟬鳴,秋享楓月,冬遇浩雪,如此周而復始,長久輪回,該是何等幸運!我們若能在四季輪回裏穿行回往,聽溪聲流水潺潺、望青山松濤陣陣,不枉此生,且聽風吟且漫行,此等人生怎能無趣?
願我們不枉來此生,放下迷茫,治愈心靈,在不知所往的蕓蕓眾生實現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