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在投放活動材料的時候,應該處理好哪些關系?

在投放活動材料的時候,應該處理好哪些關系?

在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復雜,它的重要性體現在缺少材料,就會影響區域活動的正常開展;復雜性體現在既要滿足幼兒的興趣探究,還要保證幼兒取得與教育目標壹致的探究結果。作為幼教工作者,如何投放區域活動中的相關材料,以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需求,是值得我們當前探討的壹個重要問題.因此,我們在組織區域活動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區域活動立體化。壹、變材料提供的盲目性為有目的性。區域活動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學具,幼兒學習、遊戲的物質基礎。提供什麽樣的材料就可以引發相應的活動,幼兒是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積累各種經驗的。材料直接影響幼兒的活動質量,關系到幼兒發展的速度和方向,在區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根據小班幼兒的能力水平和興趣需要,在材料的選取方面,註意了以下幾個方面:1、豐富的材料≠越多越好活動區材料投放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包括材料自身應附著多種教育因素。如:穿珠中的珠子可以是有色、有形、有孔、有大小、有質地區別的,且數量充足,以保證幼兒通過對材料的充分操作,獲得某些感知和經驗的積累,從而促進其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然而,豐富的材料並不等於越多越好。有些老師為了豐富活動區材料,傾其所能,聚其所有,投放的材料可謂五花八門。其實,多則濫,濫則泛。幼兒註意力具有不穩定性,過多過雜的材料投放,盡管能吸引幼兒投入活動,但也易造成幼兒玩得分心,玩得花眼,壹會兒拿這個玩玩,壹會兒拿那個玩玩,只學會了拿起壹物——擺弄片刻——丟棄——另換壹物。顯然這與我們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時,應考慮材料與活動目標的關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強材料投放的針對性、目的性和科學性,並依據對幼兒活動的觀察,進行定期更換與補充。2、有價的材料≠越美越好根據《幼兒心理學》中“壹切鮮明、具體、生動的形象和新異多變的刺激物,都能引起幼兒的註意,因此教育活動中的玩教具必須是顏色鮮明,形象生動,新穎多變。”這壹闡述,我們很容易跟幼兒喜歡玩的“變形金剛”之類昂貴的成品玩具聯系在壹起,同時會不惜花錢購買壹些漂亮的玩具,不惜加班加點制作壹些逼真的玩具,投放到活動區中。精美的材料能吸引幼兒,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這壹點無可非議。然而,我們更應註意材料自身是否會有促進幼兒學習、探究等活動的價值,絕不能僅看其外表。如果只是好看,幼兒拿著玩玩,玩厭之後棄之,那麽,再精美的玩具又有什麽用呢?正如有些老師反映的,自己辛辛苦苦地制作了逼真的包子、漂亮的廚具等,卻幾乎沒有孩子玩,即使有,也只是呆坐或擺弄。因為孩子面對這些精美的玩具,無需自己再做什麽協商、討論、創造,只簡單地分個角色,全家壹起吃個飯就行了。看起來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給孩子提供想象與創造的操作平臺,也就失去了材料投放的價值。事實上,壹些其貌不揚的原始材料,如衛生紙筒,在孩子們的手中,可能會是漂亮娃娃或望遠鏡的制作原材料;在娃娃家中,無需任何裝飾或改造,也許就已變成了小電筒、搟面杖或卷發筒等等。由此可見,有價的材料不等於越美越好。要使投放的材料具有價值,應盡量少提供壹些成品材料,多研究開發壹些半成品材料或原始材料(如各式紙盒、橡皮泥、廢舊毛線等),以及有助於“檢驗”幼兒想法的材料。3、推廣的材料≠人人適宜活動區活動的開展在我國幼兒園已較為廣泛了,也取得了諸多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的確值得老師們選擇和借鑒。那麽,是不是所有值得推廣應用的活動區材料都可以不加選擇地取之用之呢?據筆者觀察,有些老師在投放活動區材料時出現了偏差,主要受三種思維影響:壹是認為材料在其他班投放時很受幼兒歡迎;二是見他人對該廢舊物的利用很有創意;三是認為該材料是原班(不同年齡班)幼兒十分喜愛玩的。從中不難看出,老師在投放材料時,十分註重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利用自己先前積累的壹定經驗,卻並未將投放依據重點放在孩子身上,依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特點,做出準確、科學的選擇,這顯然是偏頗的。成人在給孩子制定教育目標時,常提出要達到“跳起摘桃”的水準,足以見得,過難或過於簡單的材料投放,都不利於幼兒活動興趣和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們在投放活動區材料時,壹定要明確教育對象的年齡及身心發展特點。如投放鉆爬區活動材料時,小班幼兒年齡小,膽子小,動作發展不夠靈敏與協調,那麽,鉆爬器材可大些、高些;而中大班幼兒則可以開展壹些匍匐爬行、側身爬行等難度較大的鉆爬活動,用於鉆爬的器材則可稍矮些。二、變封閉式為開放式,強化幼兒自主遊戲的意識。強調教育環境的設計要能鼓勵幼兒自主選擇、自主探索,在氣氛上必須是開放的、非正式的、結構松弛的,教室不要成為講堂,而是能鼓勵和支持幼兒自由遊戲的場所。以往幼兒雖然可以在相對穩定的區域內自由選擇玩具,可是對區域的布局,玩具的取放都是有壹定限制的,現在我們允許幼兒不受區域限制,自由取放玩具,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改變區域的範圍、布局和功用。如玩“娃娃家”的孩子在扮演角色的時候,常常根據角色的需要,到“表演角”自由選取服飾、頭飾、樂器等道具;當“美工區”的孩子用橡皮泥捏出了各種好吃的東西後,他們覺得這麽多好吃的東西不給同伴分享太可惜了,於是“美工區”又成了“美食店”……開放的區域,使幼兒在遊戲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膽、積極主動,更富有創造性。三、變壹成不變的時間安排為靈活多變的自主遊戲。以往幼兒壹日活動的時間都在老師的安排下有條不紊地進行,幼兒沒有選擇遊戲時間的權利,而且遊戲時間的長短也必須受教師的控制。現在,我們主要由幼兒決定遊戲時間的運用。決定遊戲時間運用的因素,是幼兒的興趣與需要,而不是科目和時間表。這樣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主地選擇遊戲時間、時間的長短,他們既有了充分和完整的時間建構他們自己的遊戲,又有了與別人交談分享的時間。這種多角度、全方位、自由寬松的遊戲環境,帶來的是幼兒快樂地陶醉在自己的遊戲中,自由地創造,主動地發展。四、改變教師的角色地位,變 “傳統”角色為“協助”角色。教師的責任是提供優良的環境和資源,讓幼兒自由、自主、彈性、主動地投入遊戲,生動而快樂地學習。教師的工作是協助幼兒沿著其興趣的廣大路徑去發展,而且發展的焦點是整體的;教師應在幼兒興趣基礎上建立遊戲活動,捕捉幼兒活動中出現的新興趣,導向新的遊戲活動。在遊戲過程中,教師應扮演“催化劑”或***同學習者的角色,而不是引導學習或塑造幼兒行為,應成為兒童發展的觀察者、促進者、支持者、引導者。如幼兒在“科學角”裏對新投放的“變幻鏡”、“放大鏡”、“多棱鏡”、“萬花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玩中他們引發了很多的疑問:“為什麽我在鏡子裏看到了許多個褚老師?”“為什麽鏡子裏小碎花轉動後會變成許多五顏六色的花?”“為什麽我的手指在鏡子裏變得這麽大?”……面對孩子壹連串的問題,我們沒有把問題的答案直接告訴他們,而是提出進壹步探索的問題,引導幼兒進行討論:“鏡子還有哪些秘密?”“妳還見過什麽樣的鏡子?”“鏡子有什麽用?”……這種有意義的討論可以使幼兒彼此思維的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華,操作經驗得以提升。在“討論”中滲透“鼓勵”,在“鼓勵”中體現“激趣”,孩子們在探索的過程中對鏡子的種類、功能及原理產生了探索的激情,激發了幼兒下壹次繼續活動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