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霜降節是壯族典型的民俗活動,主要流行於廣西壯族地區的天等、大新、德保、靖西、那坡等縣,其中又以天等縣的向都地區壯族霜降節最為典型,其節日影響範圍遠及雲南和越南。壯族霜降節在每年農歷霜降後的9天內舉行,每年參加人數有數萬人之多。霜降節依托於壯族稻作文化,最初是壯族民眾酬謝自然、慶祝豐收的壹種形式,表達祈盼五谷豐登的良好願望。
從歷史來看,明代嘉靖後,壯族霜降節就融入了紀念民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的內容,瓦氏夫人(1496-1555),本姓岑,是廣西土官岑璋之女。她自幼聰明好學,隨父攻讀詩書,習練武藝,精通兵法。長大成人以後,嫁給本州土官岑猛為妻。嘉靖時期岑猛曾任田州州事,在職時瓦氏夫人協助他善理州政,建義學、興教育,召集流民,穩定秩序。
嘉靖三十四年(1553)倭寇大舉進犯中國東南沿海,當時田州土官岑大祿年幼,已經是年近花甲的曾祖母瓦氏夫人毅然應朝廷征召,訓練壯族子弟兵7500人出戰,隸屬俞大猷部下,在抗倭戰爭中王江涇(今浙江嘉興北)壹役中,聯合湘西“土兵”大敗倭寇,獲得重大勝利。在殘酷抗倭戰爭中,瓦氏夫人幾個兒子和孫子都英勇為國捐軀,後來她家滿門忠烈的事跡為皇帝所知,被嘉靖帝隆重封為二品夫人。她率領將士抗擊倭寇的英雄事跡,也被後人世世代代紀念。
清代,壯族霜降節進入鼎盛時期,不但百姓祭祀,州官也常身著官服率眾拜祭,物資交流也更趨繁榮。壯族霜降節前,老人們便開始忙著準備物品,以便在霜降節時擺攤出賣。後來,各地商客也趕來銷售商品,甚至還有越南客商遠道而來。此外還有山歌對唱(以歌傳史、以歌交友、以歌傳情)、戲劇演出、走親訪友等內容。改革開放後,壯族霜降節更加興旺,除傳統內容外,還增加了祈福長壽以及籃球、拔河比賽等活動。
如今,天等縣當地壯族霜降節活動歷時9天。活動期間,各地群眾從四面八方趕集向都,感受延續三百多年民俗活動,場面極為壯觀。每年參加人數有十萬人之多,活動主要以壯族霜降節民族文化為主,內容有祭祀祈福大典、千人打榔、拜囊海表演,山歌對唱、《長奶夫人》話劇、民族武術表演、籃球比賽、打陀螺、打尺等民族體育項目比賽、美食節、商貿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通過壹年壹度的壯族霜降節活動,有效展現了壯族民俗風情,凝聚了人心,促進了民族團結,形成了民俗民情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