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飲膳劄記》記錄了十九道她曾經為親朋、恩師、學生們做過的美食,借口前人“古詩十九首”乃輯成壹冊。
她曾說:“平凡事物,若能寫出真性情或普遍之理趣,未始不可喜。而三餐的烹調,正是普通人所能施展的最好的生活魔法。”閱此書,聽她娓娓道來那些記憶中的味道,不免發出生活可以如此美好的感嘆!
01 ?柴米油鹽間的生活樂趣
如何在宴席之前開始準備?如何在準備之間謀劃自己日常的家務?如何在壹道道看似平常的菜式上加上自己的玲瓏心思?都是她經過長時間考量的智慧。
在那些沖淡平和的文字中,時常有這些字眼擒下了我,如“甜蜜又感傷”、“暮春黃昏”、“濃郁鮮美”、“清純鮮美”、“人情味”等。
再看她如何描述食材與餐具的搭配“橘紅與翠綠在素白的瓷盤上相映成趣,十分醒目”。這些字眼壹壹琢磨,竟然有著詩意的美。
林女士在臺大讀書期間就開始陸續在夏濟安先生主編的《文學雜誌》上發表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的論文,由於見解獨到而文筆清麗,甚受歡迎。
這些脫胎於中華詩篇中的字眼,讓我們知道了什麽是美——溫文爾雅,自然閑美,淡定從容。
十分羨慕林文月女士通過這些詩篇裏的浸潤,讓自己的居家生活,穿插於書房與廚房之間,得到了愉悅的平衡。
“自省人性和物性的差強,而柴米油鹽、雞鴨魚肉、瓜果蔬菜之間,亦多生活樂趣。”
在那些動蕩不安的歲月裏,她將柴米油鹽醬醋茶編織成了琴棋書畫詩酒花。
02 ?把時間花在哪裏,愛就在哪裏
隨著壹道道美味呈現而來的其實還有那些遠去的回憶,林女士總是能從回憶某道菜的做法中憶起當年餐桌上令人悵惘的往事。
而她也壹直秉持著“飲食固然重要,賓主從容盡歡,才是宴會的最高境界”之理念。
要想賓主盡歡,這些都要事先謀劃。有些食材如魚翅發妥後再裝入高湯,文火慢煨,需要提前兩天準備,海參也是,要先凈水吐沙,再慢煨,也是需要花去壹天半時間,費時又費神,但都在她的運籌帷幄之間。
此為宴席高潮部分,足以表達主人的誠意和心情,但也只宜壹二,否則容易讓人過猶不及,感覺庸俗。這便是林女士的智慧所在,也不得不讓人驚嘆,事無小事,無研不精。
她有隨時思考、記錄、制卡片的習慣,這習慣能讓她壹方面收集資料,分類條析,壹方面擬定範圍,安排整頓為有系統的結果。
所以她的菜單擬定根據人數和對象而考量,順便排列先後上場順序,再者去采購時也能做到沒有遺漏之憾。
而且她的菜單還要題上日期和客人名字,這是為了避免客人老是在她家吃到同樣的菜肴。
在做菜這件事情上是將簡單的事情探究下去,觸摸其豐富之內涵,在做學問這件事情上是將復雜的事情探究下去,梳理其細膩之脈絡。
她將做菜做的跟探究學問壹樣,試問怎能不讓人感嘆其用心!
妳把時間花在哪裏,愛就在哪裏?在現代如此繁忙的工作當中,洗手做羹湯的那種愜意,足以抵消工作上的沈重,可以輕盈呈現離地壹厘米的飛翔。
03 ?色身已老猶疑惑,天道至真唯簡單
“烹調也是壹種藝術,藝術則不論繪畫、雕刻、音樂或文學,未聞有不麻煩者”。
林女士壹直從事著研究學者、寫作者、翻譯家的工作。在過去的歲月裏,既有如此需要靜心且繁忙的工作,也有生兒育女、侍奉老人之人間煙火,家務雖然有幫傭,但是做飯總是要自己親歷親為。
我想,她未嘗不是知道,為親朋、恩師、學生們做菜乃是壹件愉悅的事情,工作的壓力和競爭已然消弭於廚房之間。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
既然需要但自己又不知道,那麽就去探究吧。如果都失去了探究的興趣,人生還有何意義?
事事都是如此復雜,不要被麻煩嚇到!
事事也是如此簡單,唯有用心才能體會。
如果妳不知道做什麽,那就做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