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中藥時的飲食禁忌包括疾病禁忌和用藥禁忌。疾病的禁忌是根據疾病的性質來講究“禁忌”。例如,濕熱應避免辛辣、油膩和油炸食物,而感冒疾病應避免吃生冷的東西。結腸炎屬於濕熱疾病,應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而狗肉幹燥,此時不適合滋補。
中醫更要註意吃藥忌口。若服人參,忌蘿蔔,鱉甲忌莧菜。服用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濃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與中藥壹起服用會降低療效,所以應以開水為主。服用中藥時不宜吃辣椒,尤其是熱射病,服用清熱涼血或滋陰消炎藥物時更不宜吃辣椒,否則治療無效或療效減弱。腐乳中含有壹種蛋白酶,這種蛋白酶會抵消中藥的功效,因此也有必要“避免食用”。服用中藥湯劑和丸劑時應避免生冷油膩食物。
至於老壹輩人常說的“發物”,是指患有某種疾病的人在治療期間不宜吃的食物。中藥根據其性能分為六大類,如姜、蒜等發熱的東西,蝦、蟹等祛風的東西。“發”是否需要“禁忌”取決於中醫的方法。有些哮喘患者平時可以自由吃喝,但在哮喘發作期間,雞蛋、牛奶、魚蝦等高蛋白食物卻成了加重病情的“發物”,應該“忌口”。此外,患有疥瘡和皮膚病的人不宜食用過鹹的魚、蝦、蟹、羊肉、豬肉等食物;水腫者不宜吃鹽;肝炎患者不宜吃辛辣、刺激和油膩的食物。
禁忌的問題是相對的。
1忌吃就是要避免吃容易被致癌物汙染的食物,也就是經過燒、烤、熏、鹽、黴變和浸泡的食物。
要知道世界上沒有癌癥患者必須避免的食物。即使是剛才提到的燒、烤、熏、腌等食物,也不是絕對不能吃的。少吃食物是絕對可以的,沒有絕對的禁忌。
如今,社會上的禁忌話題非常激烈,以至於壹些患者不敢吃任何東西。這說不通。歷史上《黃帝內經》中提到“熱消則不可立即食之,食之者必復之”,熱指的是感染和傳染。“如果妳吃了東西,妳就會恢復健康。不要讓自己吃飽。吃飽了就恢復了。如果妳康復了,妳會很重。”不要吃得太多。發燒後要清淡少量進食,所以發燒時要避免。張仲景《食略》中說:“凡食之味,皆養身,食之有害,但可悅人”,“食之味,宜病不宜,宜生不宜”。但現在已經從古代對發燒的禁忌逐漸演變為現在對不發燒患者的禁忌。即使是現在,腫瘤等難以治療和治愈的疾病也應避免廣泛傳播,這種傳播正在擴大。
目前社會上流行的禁忌是“禁酒”。例如,雞和雞蛋患者很害怕,不碰它們。這是不合理的。這是禁酒令。中醫發展史上也有不同的說法。清朝以前強調的重點是開心舒服,就是樂觀開朗心情好,忌諱不是主要問題。社會上吃不到的雞和蛋,從中醫秘方和驗方中就能看出來。雞肉是滋補品,蘑菇燉雞用於治療肝癌,蠍子蛋和榕樹蛋是抗癌方劑。
中醫認為,海鮮軟堅、滋補,螃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而蟹爪殼有壹點抗腫瘤的作用。從歷史上講,忌諱和不忌諱是相對的。壹般來說,壹開始避免發燒是不合理的,但現在任何疾病都流行發燒。
然而,在治療中應考慮中醫的問題。中醫最大的特點是把人體和自然視為壹個整體,可分為陰陽兩種。有些飲食有時會降低中藥的功效,因此避免它們是有意義的。藥物和飲食是兩回事。在金元時期,張何誌表明胃是水和山谷的海洋,妳不應該害怕它。如果妳害怕它,所有的邪惡都會進入妳的身體,或者如果妳想壹想,妳可以吃壹點,盡管它與疾病相反。胃是消化的主要場所。如果妳不敢吃東西,那麽邪惡就會襲擊妳。如果妳想吃點東西,雖然他的病有點不符合它,但少吃點是可以的。飲食和藥物是兩回事。太多的禁忌會導致患者不吃東西,影響他們的食欲,甚至不吃東西,所以我們談到以歡樂為補充。
飲食的原則是保持正常體重,清淡,厚瘦,營養豐富,彌補快樂,適度饑餓,食譜廣泛,烹飪得當。
推薦的飲食是:
1)國外最近報道了天然黃色蔬菜和新鮮蔬菜,如卷心菜。
2)豆類及豆制品。有些人害怕吃豆類,認為豆類含有雌激素,對乳腺癌沒有好處。豆類有植物異黃酮,對人體無害,它們對體內雌激素有拮抗作用。
3)西紅柿、茄子、黃瓜和新鮮水果都不錯。
4)肉菜以魚為主,油少。
5)適當的瘦肉、禽肉和蛋類。肉類主要是家禽,營養上有紅肉和白肉。白肉主要是家禽和魚,紅肉包括豬、牛和羊肉。飲食以白肉為主,紅肉想吃就少吃,肥肉也要少吃。
6)低脂乳制品、茶、粗糧和全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