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篆刻的篆刻欣賞

篆刻的篆刻欣賞

篆刻是壹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直溯文字淵源,旁通書、畫之理,與其姊妹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又兼涉鐫刻技藝,內含人品性格和文學修養,從裏到外都散發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關於“篆刻”的含義、“篆刻”與“印章”的關系,以及古代的璽印制度首都師範大學趙宏教授的《篆刻教程》有生動、詳細的介紹,此處不再枝蔓。  “印宗秦漢”幾乎是所以篆刻學習者的座右銘,可見秦漢印是篆刻史上的壹座豐碑!傳世的“作品”也不少,但需要註意的是,人們主動地去創造篆刻之美,是在宋元以後,文人篆刻,才漸漸拉開帷幕。在此之前,“篆”與“刻”通常是由文人和工匠合作進行的,到宋元以後,篆刻的材質也由原來的銅、玉等轉變為石料等,文人才有能力自篆自刻。這種由“被動”到“主動”變化,使得篆刻的藝術性、可視性得到提升。以致到了明清,提出的 “刀法者,所以傳筆法者也”(朱簡語)的刀法觀念,強調“印從書出”,這是篆刻藝術的壹大突破!這壹時期,也出現了大量的名家,譬如:明中期的文彭、何震等;清初的程邃、林臯等;清中期的西泠前四家(丁敬、蔣仁、黃易、奚岡)、後四家(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皖派”代表鄧石如、巴慰祖;清晚期的有鄧的弟子吳讓之、融合皖浙兩派的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等都是各具特色的大師級人物!

有關篆刻流派以及篆刻的發展史,請詳細閱讀沙孟海的《印學史》這是壹本篆刻史上的經典之作。學習篆刻的第壹步是學習篆書,學習篆書的第壹步是識篆,《說文解字》就是我們識篆不可或缺的壹本工具書。在古文人中,文字學屬於“小學”,是基礎的基礎,所以如民國的大學問家章太炎、羅振玉、王國維等,都熟記《說文解字》,對於學習篆刻和篆書者而言,這也是必修課。篆書由秦篆(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等)入手還是清代篆書(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入手說法不壹,從客觀講,清代篆書較易入手,比較適合出學,走這個路子的人也比較多;而秦篆對線條力度的要求極高,不允許壹絲偏差,容易使初學者失去信心和興趣,故我們不支持由此入手,但日後不能不學。

篆刻與篆書的學習是分不開的,那些急功近利不學書法而直奔篆刻的人是不會有多大成就的。篆刻以刀法至上,而刀法種類繁多,我們主要使用沖刀法和切刀法,這些內容在西泠印社社員、西泠印社版副總編輯李早先生的《怎樣學篆刻》壹書中有詳細介紹,該書圖文並茂,清晰直觀,可以幫助初學者解決許許多多的問題!要想提升自己對篆刻章法的認知和理解,可參考西泠印社社員谷松章先生的《篆刻章法百講》,內有大量篆刻經典作品,系統化、調理化地給篆刻章法處理技巧分了類別。在平常,我們還需大量觀摩印譜,從前人那裏汲取營養,我認為這個過程是充滿樂趣和享受的。 面對壹件篆刻作品,有些人可能會無法解讀(無法從中獲取信息),就是所謂審美的“失語癥”。那麽,我們應該如何著手去解讀呢?既然是審美,那麽,它除了具有壹些主觀因素外,必然會有壹些客觀的評判標準。我根據自己平時的壹些經驗,借用平時用來評點菜肴的“色、香、味、意、養、形”六大方面,試著講講對如何進行篆刻作品解讀,或許對壹些初涉篆刻的朋友有所啟發。

壹、“色”。主要是指視覺效果、觀感。我們面對壹件篆刻作品,首先要大處著眼。解讀作品時,要相信自己的第壹感覺。章法要看分紅布白是否視覺平衡,是否醒目精神,是否安妥停勻,是否氣韻生動。字法要看配篆是否統壹和諧,是否騰挪變形有度,是否生造誇張過度,是否相互關照呼應。刀法要看技法是否使用得當,是否自然,是否刀筆相融筆意傳達到位,是否輕重徐疾富於節奏。總之,在大的視覺效果上要首先把握壹個基本的定位。

二、“香”。指“香氣”,原本是指菜肴的嗅覺效果。用在篆刻方面,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篆刻作品的“氣”或者“氣息”,我們要看作品是否具有金石氣、書卷氣、山林氣、村野氣、江湖氣、廟堂氣、狂狷氣、奇氣,甚至是戾氣、俗氣、匠氣、習氣。它或濃或淡,或清或濁,或遠或近,或俗或雅。篆刻作品的氣息是作品氣質品位的體現,它往往是評判壹件篆刻作品高下的重要標準。

三、“味”。就是口感,落到篆刻作品上,就是作品的風格定位,是醇古還是辛辣,是淡雅安寧還是生猛活脫,是寓巧於拙還是空靈淡定,是艱澀難咽還是味滯雜陳,是形同嚼蠟還是回味無窮,是清淡還是嗆鼻。雖說酸甜苦辣各有所愛,各人口味不同,把握好調味火候,都是能整出佳肴來的。我們在解讀作品時,可以有自己的口味偏好,但也要盡量做到就味論味,嘗盡百味才能成為壹名美食家。

四、“意”。就是指意態、意韻、意境、用意、創意。“意”是判斷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表現力、藝術感染力的重要因素。無論寫意或是工整,缺乏意態意趣的篆刻作品是不成功的創作。用意貴自然,忌做作或用意太顯。

五、“養”。是指營養。就篆刻作品而言,就是指作品的根源、基礎,要看是否取法有源、是否充分吸收前人經驗,是否根正苗紅,是否缺鈣軟骨缺鐵貧血,是否脂肪過剩導致癡肥,是否營養不良萎靡不振,是否內分泌失調導致滿臉豆豆,是否氣結虛火徒生浮躁,是否催生早熟,是否夾生囫圇,是否營養失衡。

六、“形”。是指形制、形式、樣式,壹些可視的外部特點。篆刻中的三要素章法、字法、刀法都會通過壹定的“形”表現出來。我們要看作品所采用的形制形式是否適當(比如,隨意形、加分欄是否應用得當),陰刻陽刻的使用是否得當,印文布局配篆是否合理,章法字法刀法是否配合協調到位,邊欄與印文是否和諧,等等。

以上六方面的發揮,直接影響作品的效果。另外,每壹種藝術都具有自身特質,但是它們之間也會存在壹些***性的東西,譬如,篆刻之於文學繪畫的意境,篆刻之於書法的筆情墨趣,篆刻之於音樂舞蹈的旋律節奏,篆刻之於建築雕塑的空間結構,等等,所有這些,都為我們在解讀篆刻作品時提供更廣闊的聯想空間,我們可以“印外讀印”,可以從作品中獲取到更多的信息。

總之,解讀篆刻作品的過程是復雜而有趣的。從某種意義上講,解讀是“二度創作”當我們掌握了壹套解讀的路徑,可以對壹件篆刻作品從外而內地層層分析理解,那麽,解讀的過程就成為我們不斷提高自身水平的壹個很好的途徑了 。 先秦及秦、漢的璽印,是古代人們在交往時,做為權力和憑證的信物。此外,吉語印、肖形印、黃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會生活習俗和人們的思想意識。

當時不分尊卑都稱為璽。璽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稱陽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稱陰文)兩種,古璽的形狀、大小不壹,有長方形、方形、圓形和其他異形。內容有官職、姓名、吉語和肖形圖案等。古璽制作精工,或鑿或鑄;璽文精細,章法生動。朱文璽有的邊欄寬闊,白文璽多有界格,還有壹種朱白文相間的古璽也很別致,可見當時璽的制作已趨成熟。在河南安陽殷墟曾發現過3枚類似古璽的實物,有人據此推斷古璽的起源當在商代,但尚須進壹步探討。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稱璽,壹般人的則稱印。秦印文字是秦書八體之壹的摹印篆,與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秦印印文莊重秀麗,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長方形印上(又稱半通印)加日字格,這是秦印顯著的特點。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還有以成語入印的,已開後世閑文印的先河。

現代的篆刻家在繼續開創篆刻流派藝術的發展道路,借鑒民族的優秀藝術傳統,突破秦、漢璽印和明、清流派篆刻的規範,勇於革新,不斷探索,揭開了現代篆刻藝術新的壹頁。現代有成就的篆刻家有丁仁、王□、易熹、王大昕、喬曾劬、錢瘦鐵、趙叔孺、陳半丁、壽石工、來楚生、傅抱石、黃琦等,而以齊白石影響最大。他的篆刻初學丁敬和黃易,進而又追摹趙之謙和漢鑿印。他還把《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等漢、魏碑刻書法,融化到他的篆刻中去。他以簡練的單刀法和漢代《急就章》的神韻,創造出奇恣跌宕、淋漓雄健的齊派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