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蕩風景區是沙家浜景區的精華所在,位於江蘇省常熟市沙家浜鎮,以視覺上的浩浩蕩蕩,壹望無際的蘆葦蕩為主景,充分體現“春來碧水綠蘆接藍天,魚歡鳥歌;秋到金谷白玉鋪沃土,花放稻香”的詩清畫意。整個景區追求自然生態所給予的野趣,竭力營造壹種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氛圍。
景區規劃由革命傳統教育區、紅石民俗文化村和水生植物觀賞區、蘆葦蕩水上活動區、水產觀賞區、農業觀光區是、運動休閑區、美食購物區八個遊覽區構成。
革命傳統教育區,是以革命史跡介紹和《沙家浜》創作過程為主線的人文景觀區,突出蘆葦蕩風景區以革命傳統教育為內涵的性質。主要有瞻仰廣場、浮雕墻、沙家浜亭、東進橋、魚水亭和碑廊、象征十八個傷病員的十八塊形態各異的自然石等景點,以雕塑為主要表現手段,其中位於瞻仰廣場中央的主雕高達8米,重60噸,由創作毛澤東紀念堂毛主席座像的著名雕塑家、原四川美院院長葉毓山創作。
沙家浜革命傳統教育館位於沙家浜鎮。它始建時為“橫涇地區抗日鬥爭展覽陳列室”;後於1988年6月改建為“沙家浜革命展覽館”;1991年正式命名為“沙家浜革命傳統教育館”。全館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展廳陳列***分五大部分,有600多幅照片、48件革命文物及23幅首長題詞。沙家浜革命傳統教育館是生動的德育基地。
1969年,正是蘆花放稻谷香的季節,剛剛從上海警備區動員處副處長崗位上退下來的費介成,來到了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曾經戰鬥過的橫涇公社。他是當年在此養傷的新四軍傷病員之壹,滬劇《蘆蕩火種》和京劇《沙家浜》劇情的見證人。費介成來此的目的,是想在這塊他和他的戰友曾經灑過鮮血的地方建立起壹塊豐碑,以記載那壹段血與火的戰鬥歲月,紀念在此英勇戰鬥、流血犧牲的人民子弟兵。他憑著驚人的記憶,不顧年邁體弱,在陽澄湖畔,踏遍壹塊塊舊戰場,尋訪壹個個知情人。
在北泗涇,他會見了當年的抗日積極分子蘇貽民老媽媽。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裏,正是這位老媽媽象對自己的親人壹樣無微不至地照顧子弟兵,她的家成了新四軍戰士的家,不知有多少好同誌在她的掩護下從敵人的魔爪下安全轉移。為了抗日,她家的房子被日本鬼子燒毀,她本人也被敵人抓去,受到嚴刑拷打。這些情況費介成如果不說,當地的人誰也不知道。
在龔家浜,費介成見到了於銀生老人。於銀生說:當時的新四軍印報所經常活動在龔家浜壹帶。有壹次,印報所要轉移,有20箱鉛字委托於銀生保管。為了確保安全,於銀生就壹個人摸黑將鉛字用船運到荒野裏的壹塊墳地上,堆砌成壹口棺材,再蓋上磚瓦,偽裝成這壹帶農村常見的瓦廬棺材。就這樣,日本鬼子幾次下鄉搜查都撲了空。
在雙浜村,費介成指著村南那頂木橋對村裏的領導說:抗戰時期,這座橋好像還應向南移10米左右,橋東面這幢房子曾經是新“江抗”的司令部,橋西面有壹家茶館,老板姓沈。說到這裏,他問周圍的人:“是不是這樣的?”當時村(大隊)革委會主任陸興說:“您說的完全正確!”
在羅家草蕩、黃橋村,費介成找到了當年後方醫院的小房東孫大生。費介成在陽溝?戰鬥中右腿負傷,曾在孫大生家裏養過傷,就是用孫大生家的扁擔當夾板治好了腿。
鮑家河灣是當年新四軍非常活躍的地方,在這裏,費介成找到了當年印報所的房東宋三保。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裏,宋三保壹家人作出了很大的犧牲。1941年2月下旬,日本鬼子沖到鮑家河灣,直奔宋三保家,把宋家搶劫壹空,不能搶走的統統丟到河裏。日本鬼子還搜去了新四軍的部分《大眾報》和《江南》半月刊。
費介成還去了陽溝?、張家浜、肖涇、陸巷等村,豐富了他原來擁有的資料,為建立沙家浜革命傳統陳列室奠定了基礎。二1970年11月16日,小說《鐵道遊擊隊》裏隊長劉洪的生活原型,時任蘇州軍分區司令員的劉金山慕名來到橫涇公社,他召集了部分支部書記開座談會,談了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性。臨行時,他囑咐橫涇公社革委會主任曹興福說:“把沙家浜建設好。”
僅隔了7 天,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楊廣立也來了。恰逢老地下黨員時根元獻出了壹把上面刻有“春來”字樣的茶壺,引起了楊廣立的極大興趣。當時有人提議,請楊廣立把這壹把茶壺帶回去,交給許世友司令員。
據後來調查,這把茶壺的真正出處是陸家村,是老黨員時根元年輕時從陸家嶽父家捧回來的。“春來”茶壺是確實有的,但“春來茶館”卻沒有發現。這件事也說明,《沙家浜》戲裏的“春來茶館”並不是編劇憑空虛構的,而是有壹定的根據的。後來又在曹家浜發現,抗日戰爭時期確有壹家“東來茶館”和壹家“春海茶館”,曾經都是新四軍的聯絡站。
就在上級領導相繼視察的同時,公社於這年的11月25日召開了“建設今日沙家浜”誓師大會,這次會議在當時產生過比較深遠的影響。
1971年5月26日,在縣鄉兩級***同關心下,成立了“橫涇地區抗日鬥爭展覽”七人籌備領導小組。籌備領導小組下設資料組。
1971年11月,在廣征博采的基礎上,沙家浜革命傳統教育陳列室正式開辦,主要展出壹些革命文物,有老戰士捐贈的手槍、大眾報、《江南》半月刊、軍用水壺等;有從民間征集到的鐵篩、榔頭、鐵墩、風箱等原來修槍所工具;有普通老百姓捐贈出來的蚊帳、藤椅、棉胎等。這些東西有的是當年從胡肇漢小老婆家裏繳獲後由新四軍分給搖船農民的戰利品;還有新四軍後方醫院使用過的醫療工具以及壹條曾護送過新四軍傷病員的交通船等等。
1972年4月,剛上任的公社黨委書記奚君十分重視陳列室的建設,在他的過問下,確定了壹些參觀點,主要是湖浜、龔浜、蘆蕩、曹浜四個大隊,有印報所、修槍所、後方醫院、彈壁洞、殲敵弄、擒敵處、慶功場等。奚君為這些參觀點定名和撰寫解說詞,還在殲敵弄、擒敵處、慶功場三處建碑以示紀念。正是這些形象化的教育形式,發揮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吸引了各地幹部群眾、部隊戰士、大專院校和中小學的學生來此參觀學習。
這個簡陋的陳列室從1971年11月建辦至1974年5月正式關閉,前後不足三年。關閉後,革命文物移交給了縣文管會。三盡管陳列室關閉了,但已經形成的那些教育點還存在,慕名而來的人仍絡繹不絕。
1981年5月10日,經省政府批準,橫涇公社更名為蘆蕩公社。後來撤銷公社改建鄉,蘆蕩公社改名蘆蕩鄉。
1988年6月間,上海同濟大學社會科學系師生在社會調查中發現,蘆蕩鄉地處昆承湖邊,與虞山隔湖相望,可謂山明水秀,風光美麗,是塊大有發展前途的旅遊寶地。於是他們就提出了與蘆蕩鄉合作開發的建議。這個建議得到了蘆蕩工業公司的重視,在經濟尚不寬裕的條件下,開始在昆承湖邊籌建“沙家浜遊泳場”。同時,開始了展覽館的籌建工作。利用原成人教育室,僅用了壹個星期時間,因陋就簡完成了布館的全部工作,於1988年7月22 日,“沙家浜革命傳統展覽館”和“沙家浜遊泳場”同時對外開放。
由於有關“沙家浜”的消息被封閉了10 多年,這次通過同濟大學在上海各大報紙首次披露後,引起了外界的極大興趣,在上海出現了轟動效應。上海人士蜂擁而至,引起了常熟壹些部門的關註,他們也組織黨、團員前來參觀學習,這就大大加重了蘆蕩鄉的接待任務。第二年,在上海同濟大學和蘆蕩鄉的***同努力下,對原有的展覽館進行了重新布置,擴大到48平方米,展出內容是:今日蘆蕩、農民暴動、江抗東進、蘆蕩養傷、重建武裝、後方基地、浴血奮戰、寧死不屈、迎接解放等九個部分,圖文並茂,受到參觀者的好評。
1989年,沙家浜革命傳統展覽館帶動了沙家浜遊泳場的發展。遊泳場增設了劃船、垂釣、野餐燒烤、品茶、飛艇遊湖等活動項目,還配備了三艘客輪,壹艘消防艇,組織遊陽澄湖、遊蘆葦蕩等活動。上海人民廣場上樹起了 “沙家浜三日遊” 大型廣告牌,《新民晚報》刊登了有關沙家浜的消息,上海各大旅行社紛至沓來,旅遊旺季日人流量在萬人以上,最多壹天達1.73萬人次。四1990年5月5日,77歲高齡的葉飛副委員長偕同夫人專程來到蘆蕩鄉。下午2時許,他在市、鄉黨政領導的陪同下,仔細參觀了展覽館。他壹邊參觀壹邊對周圍的人說:“當年新四軍東進是有爭議的,由於陳老總果斷決策,力排眾議,壹人承擔風險,派我帶了800多名戰士來到東路……”他建議,“江抗”東進在新四軍建軍史上有著特殊的作用,“江抗”東進的內容要增加。他還專門作了關於“沙家浜的意義……”的題詞,並題寫了“沙家浜革命傳統教育館”的館名。從此,“沙家浜革命傳統展覽館”就正式改名為“沙家浜革命傳統教育館”。
葉飛視察後,蘆蕩鄉黨委專門召集會議,研究決定重建“沙家浜革命傳統教育館”。1991年,為了籌建“沙家浜革命傳統教育館”,在鎮黨委號召下,全鎮黨團員掀起了壹個募捐熱潮,不到壹個月,捐款總數達12.6萬元,填補了建設費用的不足。這年6月30日,“沙家浜革命傳統教育館”正式竣工。副省長高德正和省委宣傳部發來了賀電,蘇州市市長章新勝、常熟市委領導等前來參加了落成典禮。
沙家浜革命傳統教育館坐落在沙家浜鎮汽車站附近,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建築有三層:底層為文化活動中心,中層為展廳,陳列了300多幅照片、圖片和51件文物,還有葉飛、江渭清、周文在、夏光、楊浩廬、包厚昌、諸敏等革命老前輩的題詞。展出的內容分三大部分:“崢嶸歲月”、“水鄉烽火”和“今日沙家浜”。主要記錄了北橋伏擊戰、陽溝?殺敵、八字橋激戰、血戰張家浜……等軍民團結抗戰的動人事跡。教育館的三樓設有壹個大教室,用於在參觀之余播放壹些錄像片,作專題報告等。
教育館也接待過壹些外國人,其中主要是在同濟大學讀書的外國留學生。在接待壹批日本客人時,沙家浜革命傳統教育館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向他們展示了日本軍人的暴行和沙家浜軍民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日本客人看了展覽後表示:以史為鑒,面向未來,要努力發展日中之間壹衣帶水的友好關系。五1992年3月12日,經省政府批準,撤蘆蕩鄉建沙家浜鎮。1996年,在市鎮兩級的***同關心下,沙家浜革命傳統教育館改版,新版進壹步充實了抗戰內容,並增加了日軍暴行的壹些珍貴照片;較詳細地反映了當年新四軍與日偽頑開展的復雜鬥爭狀況;在每個部分的最後壹塊版面上,增加了沙家浜鎮的大事記;還增加了改革開放以來,全鎮在兩個文明建設中取得的巨大成果的內容。改版重展的新館在這年的“七壹”前夕正式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