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臺灣省冬天的至日有什麽習俗?

臺灣省冬天的至日有什麽習俗?

在冬季的至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北方有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在南方,有在冬季至日吃湯圓和長面條的習俗,而蘇南人在冬季至日吃大蔥和炸豆腐。

在臺灣省,有壹個非常受重視和有趣的傳統節日——冬季節。臺灣同胞過去把冬天的至日稱為“冬節”,非常重視熱鬧的冬節。在臺灣省同胞眼中,冬季節就像壹個小型的中國新年。臺灣有句俗話叫“冬節大如年”和“冬節不歸祖”,意思是外出的人必須回家祭拜祖先,否則就沒有祖宅的概念。可以看出,臺灣省的冬季節日比多隆省的要重。

臺灣省的冬季至日習俗:吃飯團、長面條、貼門餃子、吃肉、吃冬節蛋糕、祭祀祖先、慶祝冬季和制作年糕。我認為冬天的至日有五個習俗值得壹提。讓我們壹起來看看:

至日冬季習俗之壹:九層糕祭祖。

在中國臺灣省,在冬天的至日上用九層糕點祭祀祖先的傳統習俗仍然保留著。糯米粉被用來揉搓象征吉祥和好運的雞、鴨、龜、豬、牛和羊等動物,然後在蒸籠中分層蒸熟以祭祀祖先,以表明他們不忘祖先。在冬季至日或約定的早日前後,同姓同宗的人聚集在祠堂裏按輩分順序逐壹祭拜祖先,俗稱“祭祖”。儀式結束後,將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前來祭祖的族人。大家開懷暢飲,久別重逢,這就是所謂的“吃祖”。冬季至日節的祖先在臺灣省代代相傳,以表明他們從未忘記自己的根。

除了祭拜直系祖先之外,所有有祠堂或祠堂的家庭都應該舉行冬季儀式。有些人在祠堂裏舉行盛大的宴會招待前來祭祖的族人,這就是所謂的“吃祖”。大家盡情喝酒,保持彼此久違的感情。這種特殊的親人團聚活動有其積極的壹面,即通過祭祖活動,我們懷念我們在中國大陸的祖籍,並教育後代不要忘記我們在中國大陸的根。因此,說冬季節是壹個思鄉、團圓和友誼的節日是恰當的。

臺灣省冬季至日習俗二:吃冬節圓。

“家家戶戶都砸米團圓,要知道這是明朝的冬天至日。“吃冬節團圓飯是臺灣省壹項重要的節日習俗。冬節前壹兩天,家家戶戶都忙著磨米糊。在冬季節日前夕,每個家庭主婦都會在大廳裏放壹個大簸箕,將過濾後的米糊揉成壹團,全家人圍坐在壹起,笑著慶祝冬季節日。這種情況不亞於除夕。簸箕裏的冬節圈有大有小,有紅有白,非常耀眼。老壹輩人常說:“冬天節日圈子不均勻也沒關系。這是父子公孫圈,這是全家的象征,大大小小,團團圓圓!”孩子們喜歡用現成的飯團給雞、狗、豬和其他家禽家畜化妝,玩得很開心。農民希望有壹個“繁榮的六種動物”,父母不會幹涉他們的孩子。

在冬節的清晨,家庭主婦們用紅糖和生姜煮冬節圓,然後放在碗裏祭拜祖先。全家人跪在祖先牌位前,長輩們告訴我們他們的“根”在哪裏,讓子孫後代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祖先。除了在大廳祭祖外,還提供井口,爐竈和田地,以祈求家庭安全,莊稼豐收和六畜繁榮。對此,重建於清代的臺灣省《鳳山縣誌》記載:“凡在冬季至日在家做飯團,祭拜祖先,孝敬長輩者,簡寫為元旦。”臺灣省民間信仰百科全書節卷也記載:“臺灣省人民慶祝冬季至日,重要的是吃湯圓以延長新年,並向祠堂祭祀等……”大人和孩子起床後早餐吃冬節餃子。

有趣的是,在我國大多數地區,春節是計算年齡的標準,而臺灣省同胞則以冬季節日為標準。所以民間有“吃冬節加壹歲”的說法。因此,即使是嬰兒也應該象征性地舔甜湯圓,並餵他們餃子湯。對於遠離家鄉或因條件限制不能回家的親戚,他們的家人必須為他們留下米糊,當他們回來時,全家人將慶祝團聚,這被稱為“彌補舊歲。”

臺灣省冬季至日習俗三:牛節

此外,在冬季的至日,臺灣省的農民給他們的牛放假,讓他們喝酒驅寒,並感謝他們壹年來的辛勤勞動,俗稱“牛節”,這表明臺灣省的同胞多麽重視農業!

起初,臺灣省沒有養牛業,但後來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從國外和中國大陸閩南等地引進了養牛業。明朝末年,荷蘭人占領臺灣省,發現臺灣省沒有牛。但是他們想在臺灣省發展甘蔗種植。如果沒有牛,效率就很低。因此,專門從爪哇島殖民地運來200頭奶牛,用作耕地和甘蔗種植。這就是臺灣省黃牛的起源。第壹批從爪哇島買來的200頭牛不夠用,於是荷蘭人在臺灣省成立了壹家“養牛公司”,專門管理牛只、訓練和繁殖牛只,並鼓勵原住民將捕獲的野牛用柵欄圍起來,在鞭打和虐待後再餵養。這樣,經過半年的快速馴服和壹年的緩慢馴服,野牛可以聽人的話並參與到培育的行列中來。臺灣省的水牛是清朝以後從中國大陸運來的。

在這壹天,牛的主人會給牛放假。為了感謝牛兒們壹年來的辛勤勞動,他們還用節日食品糯米球粘在牛角上,以示牛兒們放假了。冬天天氣特別冷的時候,我們要給牛喝酒精來禦寒。即使在物資極度匱乏的20世紀60年代,閩南地區的商業部門也專門發放酒票給牛喝禦寒,當地人俗稱“牛酒”。這種以酒為主,人牛同慶的場面,堪稱兩岸護牛敬牛習俗的奇觀!

臺灣省冬季至日的第四個習俗:在冬天的節日裏粘門環。

說起冬節貼門環的莊嚴習俗,臺灣省民間流傳著壹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傳說:從前,臺灣省某地有壹家三口過著乞丐般的生活。有壹年冬天的節日,母親因饑寒而死,在女兒痛哭之後,她決定賣身安葬母親。離開時,女兒和父親約定,無論女兒漂到哪裏,每年冬天都會在雇主的門環上貼上兩個冬節圈,這樣父親就能輕松找到她。

第二年的冬天,在富人家做女傭的女兒渴望父親。她有壹個計劃,對她的老板說:“在冬天的節日裏尊重妳的祖先和門神,這樣就會迎來財神。”主人壹向迷信,聽說有道理,就讓她在大門的門環上貼兩個糯米球。從寒冷到夏天,父女倆終於因為門環上卡著的冬節圈而走到了壹起。後來,他們有了自己的家,但每到冬天的節日,父女倆仍然不忘那段辛酸的往事,並總是在門環上貼壹個冬天的節日圈。

壹來二去,村民和鄰居也紛紛效仿,為的就是把記憶和祝福寄托在離家的親人身上,希望他們早日回家。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為冬季節日增添了豐富而富有人情味的習俗。

臺省冬季至日第五大習俗:吃雞補冬

在臺灣省,在冬季至日補冬也很常見。冬天至日的前壹天,晚飯後,家家戶戶在大廳裏搓圓。在古代,搓圓時禁止說不祥的話。搓圓餃子後,應補冬。年糕是補品之壹。甜年糕要加桂圓肉幹。鹹年糕包括羊肉年糕和紅年糕。還有用公番鴨、公雞和甲魚燉的八寶。

在冬天的至日,壹家人的晚餐不亞於除夕的團圓飯,而且菜肴特別豐富,包括火鍋、湯圓等。,並保持了“無雞不成宴”的傳統。在冬季的至日,經常有吃雞的習俗。

在冬季至日節期間,人們會吃許多傳統食物。在壹些地區,會吃包子、年糕和年糕,這些都與當地的飲食習慣和習俗有關。事實上,無論妳吃什麽,每個人的初衷都是壹樣的,都是為了迎接冬季至日年的到來和慶祝新年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