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記得嫩過年,四歲多嘰,到哩年下,俺屋娘就做不洋。嫩姑時機,俺屋娘在酒埠江合作社營業。嘰上早就拿些哩,年
下冇氣息,要忙到夜杯嘰咋個時候。俺屋娘要工作,就要俺直愛婆屋裏過年。早就跟東塘車站個人哇好哩,要嘰邊搭些俺直,到哩修配廠停壹下。俺嫩姑時機也老
拉,曉得走愛婆屋裏個路。嫩姑時機坐湘運個班車,早上得東塘上車,沙路,走些灰是光嘣。到哩修配廠,俺邊得車子上下來,原來是俺屋娘早就哇好哩日子,要大
舅來接俺,同來接俺個還有大表姐,其實大表姐比俺屋娘只細得幾歲人。大表姐接過從車上遞下來個竹藍,裏邊有尾子布、沙子鹽、紅砂糖、煤油、洋堿(即香
皂)、火柴等。大舅穿著壹身棉布衫褲,腰裏紮著壹根蘿白手巾,路邊放著壹部木式土車子。俺喊過大舅和大表姐後,就坐到木式土車子上直。大舅幹咳了壹聲,推
起土車子朝山坳裏直哩。到大舅屋裏,要過壹條壟,翻壹座山,又過壹條壟,就到哩。-
嫩時大舅屋裏,有五只妹姬,壹只乃姬。大舅
母早就在屋裏打茫,當俺得土車子上下來,表姐表妹和表弟就都圍哩上來,問光樣個事,問嫩樣個事。俺細哩就有個壞習慣,不見雞腿不開口。愛婆曉得俺想咋個,
背起俺就進屋。鄉下個早飯,壹般在九點多,俺到大舅屋裏時,有可能過哩吃早飯個時辰。大舅母笑著哇:“仔嘰,就等妳啦!”吃飯在高桌子上,但俺是不上高桌
子吃飯個,偏要直坑橙上坐,因為坑橙個火架裏有爐盆火,暖和。愛婆就裝了飯來餵,俺細哩不歡喜吃蔬菜,只歡喜吃腿巴。俺扯些脛根谷茫,看碗裏有腿不?如果
冇得,嫩就銜口飯不吃也不咽。大舅母歡喜開玩笑,事先不加腿,只加些黃菜在碗裏。俺就銜著這口飯,佳火。直到愛婆把腿加些來,俺才正式開口吃飯。愛公壹年
養壹伴鴨,嘰歡喜吃屁股,俺歡喜吃腿,所以俺吃腿呀,從年頭吃到年尾。大舅母殺哩養雙,連唐腿壹塊剁,壹只養雙就有四只腿。-
愛
婆屋裏人多,過年就格外個鬧熱,也格外個做不洋。先是洗洗刷刷,裏裏外外搞簡潔,桌、椅、板橙,門、窗、床、櫃,鍋、碗、瓢、盆,都搞些靈光。表姐們除了
這些事,還得擔滿水缸,聽老輩人哇,正月三日不擔水、不掃地下。柴也得把竈下堆些咋個樣。嫩時自家作豆腐,表姐們輪流上陣,直推磨。俺嫩時還小,咋個都做
不得,只在邊上看熱鬧。磨圓哩豆子,還要作米豆腐。俺就歡喜吃米豆腐,只是現在個米豆腐冇得嫩姑時機好吃。年下嫩幾日,大舅母帶些表姐們,做個冇停息。晚
上還要炒薯皮、薯絲、豆子,俺曉得,就等呀,不直困覺,有東西吃羅。-
愛公是屠員,過年有肉吃。嫩光大品碗,堆堆壹碗粉子肉,
巴掌姑大塊。嫩時過年,也冇春聯,也冇炮仗,就是俺帶個火紙槍最神氣。場上五分錢壹張個火紙,俺屋娘幫俺買哩兩張。俺個火紙槍是板車蒂子做個,硬是有光
響,扳壹下,“啪”,冇擔心就嚇勒光樂些。有時俺就直嚇壹下表姐,嚇些嘰邊是光釀。表姐就告狀到大舅母嫩裏,大舅母為哩不駁表姐個面子,就裝做打俺幾下,
口裏還邊哇:要妳日,要妳日!俺笑笑就走開哩。表姐們就罵:秋乃,過直!-
穿上大舅母做個新布鞋,別提有多神氣哩,走
些路來,那叫爽!年下三十日,殺雞過年,先在神堂前燒點紙,上柱香。大舅母就喊俺也到廳屋直,直叩個頭。嫩姑時機,廳屋上席,正中間,貼著毛主席個像,兩
邊個字後來才認得:聽毛主席話,跟***產黨走。大舅母哇:秋乃,妳給毛主席叩個頭羅!俺那裏曉得叩咋個頭呀,倒是表姐們壹個個都跪在神堂上,叩起了頭。當然
叩頭不能免,俺就跪下叩頭。剛叩完,表姐們就唏唏,要俺向毛主席下保證,以後不日哩,而且還要哇出聲來。俺叩了頭,起身躲到愛婆懷裏,愛婆背起俺就走出
哩廳屋。-
年飯,好鬧熱個。加俺秋乃,十壹個,壹大桌打圍。平時表姐表妹是不能上桌的,大年三十個年飯,個個都能上桌,也不會
打筷子腦。俺上桌也沒講究,壹手抓壹只雞腿。大舅母笑著說:妳慢點吃,冇那個敢跟妳搶。粉子肉,粉皮煮雞,臘肉,臘魚,活豆腐,黃菜,壹桌子個菜呀。-
大舅母並不上桌,加點菜在邊上吃,又把老口標哇勒出來哩:大人茫插田,細孩茫過年。
————————————————————————————————
家鄉對每個人來說,總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我的記憶中,這是壹個農村集鎮,狹長的街道貫穿南北,足有三裏多路。從南到北有兩個拐彎,延伸出幾條小巷。大街小巷都是用麻石鋪成的路面,南來北往的腳步將條石磨得發亮。趕集的人們天蒙蒙亮便從街的兩頭魚貫而入,寂靜的老街剎時變得喧囂起來。 小鎮地處縣城東部的中心,是方園幾十裏內的集散地。這裏除了有些市井生活氣息外,更多的仍然是沿襲著鄉土的習俗。遵循傳統的做法,人們以各種方式紀念四時八節。過年當算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大家印象特別深刻的節氣。接著是端午、中秋典故的年年重溫。與此同時,我不禁想起了家鄉特有的習俗——七月半的茄餅。每年的農歷七月半前十天,家家戶戶忙著祭祀祖先,俗稱過節。在供奉先人的飯菜中,有壹樣東西是絕對少不了的,那就是茄餅。這個風俗不知何時興起,至今仍然為後人所沿用。提起茄餅,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大人夾茄餅,孩子吃茄餅的情景。外形園園的、呈金黃色的茄餅每年也只能企盼壹次。進入七月,大人們經常提及過節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小孩也就讒起了茄餅,眼巴巴地扳著手指數日子,恨不得明天就能吃到。家鄉的茄餅外形是園園的,經過油煎兩面呈金黃色。如果以餡心區分,大體分為鹹甜兩種。制作茄餅的必備原料是茄子、豬肉、青菜、豆沙及相應的佐料。不過,所需原料還是有講究的。比方說,茄子最好半斤左右壹個,且兩頭基本相似,這樣做好的餅子差異不大,裝盤後比較美觀。豬肉挑選肥瘦搭配的前夾較為理想。青菜當然是老嫩適中的最為適宜,過於嬌嫩相反影響菜餡質量。豆沙的熬制要求更高,對浸泡、蒸煮、去皮後的豆沙必須按要求加入豬油和白糖,用紋火慢慢熬制,冷卻後待用。這種甜餡程序略為復雜壹些,壹般都要提前準備。眼巴巴盼到七月十五那天,雖然茄餅還未做,但當我們看到茄餅的原料,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時,兄妹幾個早已開始咽口水了。這天我們特別興奮,裏裏外外不知跑了多少次。即便滿頭大汗也無瑕顧及。從院子裏奔回家中,我們終於可以觀看大人做茄餅的過程了。母親用鋒利的菜刀將刨過皮的茄子切成夾子。動作十分麻利,看上去也較細心,生怕切壞茄夾。陶瓷大盆裏整整齊齊地放著裝有餡心茄夾。當我們看到茄餅的雛形時心中十分高興,小手指指點點,嘴裏的口水越來越多了。煎茄餅是最後壹道工序。竈堂裏的火光映紅了添草人的臉龐,加熱後的食油發出了嗤嗤的聲響,粘有面粉的茄夾變成了半成品,壹個個平放在篩子裏等待再次油煎。聞到煎茄餅的香味了,我們踴到廚房,壹雙眼睛叮著鍋中的茄餅,油點濺到臉上也不理會。手指偷偷地在餅上觸摸,繼而放到嘴裏舔舔。見此情景,大人們總是挑上幾個次品給我們殺讒,並約法三章等祭過祖宗後再吃。我們無可奈何地散開了,口水伴隨著次品壹起呑下了肚。幾十年過去了,只要趕上這個時節回去,依然能嘗到小鎮的茄餅,記起家鄉的習“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壹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壹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壹,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癥。其中王老吉的藥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壹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藥物組成,適用於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癥。適用於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濕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幹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壹的感受就是壹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壹口,壹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壹年壹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湧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裏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壹直鬧到初壹淩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莊頭村壹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莊頭的種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壹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煲湯、
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著我們去發現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