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天津食品“三絕”是什麽?

天津食品“三絕”是什麽?

狗不理包子 個人 感覺 超級 超級 好吃

耳朵眼炸糕 沒吃過

十八街麻花 個人 感覺 超級好吃

天津“三絕”享譽天下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十八街大麻花,被人們稱為天津風味小吃中的“三絕”,不僅有名沽上,享譽全國,而且受到國際友人的贊揚。

回顧這三絕的創始人,別看他們出身貧寒,但他們都有誌氣,不斷鉆研烹飪技術,特別重視投料標準,絕不自欺欺人,故制做出了顧客信得過的食品,這三種絕品小吃直至現在仍是天津人的驕傲。

先說狗不理包子。天津賣包子的多種多樣,除有北門西劉記牛肉包,東馬路恩發德羊肉包,宮南大街石頭門坎素包,還有侯家後狗不理豬肉包。沿傳到今天,論聲名的遠揚和營業的興旺,則以狗不理包子為個中之最,它冠居天津三絕之首。

“狗不理”始創於1858年。清鹹豐年間,河北武清縣壹農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取名“狗子”,期望像小狗壹樣好養活(按照北方習俗,此名飽含著淳樸的摯愛親情)。狗子14歲來津學藝,在壹家蒸食鋪做小夥計。狗子心靈手巧又勤奮好學,練就壹手好活,不甘寄人籬下,自己擺起了包子攤。包子是以水餡兒半發面、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裏百裏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狗子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壹來,吃包子的人都說“狗子賣包子不理人”,日久天長,都叫他“狗不理”。

當年,袁世凱在天津編練新軍,將狗不理包子帶入皇宮,敬獻慈禧,太後膳畢大悅,曰:山中走獸雲中燕,腹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從此,狗不理名聲大振。狗不理的特點主要體現在調餡、和面以及蒸包火候等方面,它有嚴格的投料標準和操作規程,經過精細制作,蒸出的包子水分大,營養豐富,看著鮮美柔軟,吃著肥而不膩,清香適口,易於消化,所以多年來受到中外顧客的贊賞。狗不理包子鋪老字號在天津開設了四個分店。從1980年以來,先後同國內的北京、杭州、桂林、哈爾濱、石家莊、泊頭市、包頭、滄州、邢臺、北戴河等20多個地區進行聯營,開設分店。在日本東京也開辦了狗不理包子分號,其名聲已經傳向世界。

再說耳朵眼炸糕。耳朵眼炸糕的“耳朵眼”三字,與狗不理包子的“狗不理”三字壹樣,全不是真正的商店字號名稱。耳朵眼炸糕因為賣這個炸糕的店鋪地處在壹個狹窄的小胡同口,這條胡同正好名叫耳朵眼胡同,因而得名。耳朵眼炸糕的創始人是壹位回民名叫劉萬春,也是窮苦人家出身。劉萬春在清末光緒年間湊了些錢,購置壹盤小石磨、壹口鍋和壹輛小推車。他同妻子和孩子們壹齊動手,有的磨面、和面,有的做餡,然後推著小車到估衣街、南門外各處走街串巷,現炸現賣。劉萬春在小車上掛著壹塊小木牌,牌上寫著“回民劉記”四個字,這就是他最早賣炸糕的標記。當時每天可賣二三十斤面的炸糕,賴此維持全家生活。

劉萬春這樣風吹日曬地在街頭生活了好幾年,到1892年時,他開始在北門外路東找了壹間小門臉,後來擴為兩間,又租用隔壁鄰居的兩間樓上,成為壹個炸糕鋪。

劉萬春經營炸糕鋪,雖是小本營業,但他精心操作,以貨贏人。選料謹嚴,制作精細,采用北河、西河產的好黏黃米,經水泡脹,用石磨磨成粥狀,盛在布袋中,淋水發酵後兌入適量堿當做皮面。另選用上好的朱砂紅小豆煮開花後放壹點食堿,撈出過籮、搓沙、去皮,同時用優質紅糖熬好糖汁兌入豆沙,調和均勻,下鍋炒至不粘手時即成豆餡,更要摻上少許桂花提味。包時要大小均勻,厚薄適度,絕不能在炸時露出餡來。成品炸糕色澤金黃,外皮酥脆,內餡松軟,香氣醇郁,聞之令人垂涎欲滴。

耳朵眼炸糕能存放多日不壞,即使在盛暑季節,雖經歷幾天,也不會變質,用溫火略烤壹下,味道仍是鮮美。人們為了買到可口的耳朵眼炸糕,常常不惜排隊久候,盡管如此,還是有人買不到,失望而歸。來到天津的外地顧客為飽口福,多是想方設法,希望能買些耳朵眼炸糕嘗嘗。

最後說十八街大麻花。當時天津賣炸麻花的店攤可不少,層次質量各不相同。範桂林為與別人競爭,獨出心裁,精心設計,除將炸麻花的面改為半發面外,他還在麻花白條中間夾壹條含有桂花、糖、桃仁、青紅絲、冰糖等各種小料的酥餡。經過這樣設計,炸出來的麻花酥脆香甜,味美適口。而且存放幹燥處雖經多日仍能保持酥脆味道。另壹方面,範桂林炸的麻花尺寸較大,能炸出幾斤重的大麻花,並且裏外壹樣酥脆,這是壹般人難以做到的。這些大麻花不僅是美食美味,而且是絕妙的藝術品。

範桂林根據個人多年實踐經驗,投料配比講究準確。根據氣溫高低的變化,和面時適當地增減肥堿劑量,以用溫火炸透為宜。炸出的金黃色酥脆大麻花,受到顧客的嘖嘖稱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