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阜陽的特產美食

阜陽的特產美食

阜陽鹹鴨蛋阜陽河流眾多也是養鴨蛋好地方,自然鴨蛋也很多,阜陽有個最普遍也是最傳統的方法,是由天然燒堿(草木灰),食用鹽(無公害),腌制15——20天,個個出油。

太和貢椿中國唐代曾用此物作貢禮,清朝時被禦封為“貢椿”,名揚天下。 尤其在谷雨前采摘的椿芽,更是香鮮脆嫩,食之能使人提神、明目。既可沏成椿芽茶,又可調拌成面食。 據《中國中藥大全》記載,椿芽可防止咳嗽、嘶啞、水土不服及妊娠反應等癥狀。 太和椿芽尤以黑油椿品質最佳,谷雨前來摘,腌制後長年不腐,常食可抗腫瘤。

紅薯粉絲阜陽自古盛產紅薯粉絲,但產於阜南縣苗集鎮的“張古牌傳統農家粉絲”最為著名。

太和櫻桃太和縣是中國櫻桃的主要產地,唐宋時期已有名氣,著名品種有:大鷹嘴、杏黃桃、黃金桃、金畿桃、銀紅桃等。其特點為成熟早,果核內無仁、含糖量高。

荊芥是安徽省阜陽市栽培歷史較久的壹種夏季綠葉香辛蔬菜,其柔嫩莖葉可作涼拌菜,具有清涼薄荷香味;炒食魚、肉、蝦時,放入荊芥可解除腥味。荊芥在醫學上也有壹定價值,取其花穗入藥,可祛風利咽,消除咽腫、火眼等。

柳編阜南黃崗、潁上半崗利用當地豐富的杞柳資源,早在明清時期,就從事柳編生產,為傳統手工藝產品,主要有各式提籃、面包籃、水果盤、食物箱、花籃、動物籃等40多種型號,600多個品種。產品已遠銷日、意、荷、英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阜南杞柳:全縣已發展杞柳十萬畝,年產鮮條1.5億公斤,年創產值2.5億元,面積、產值均居全省第壹,是中國四大杞柳產區之壹。阜南縣柳編工藝已有500年的歷史,產品暢銷國內二十多個省市、出口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阜南縣有二十余萬人從事柳編加工。2000年,阜南縣被評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之鄉”。

界首盧氏彩陶

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遺風,又吸收了剪紙、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在制陶技藝中自成流派。在胎面的制作上,界首彩陶飾以兩層化妝土,在刻畫過程中表現出赭、黃或赭、白兩種基本對比色;在刻畫題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鳥、魚、蟲為創作對象外,還著重吸取了傳統戲曲中的藝術元素,以壹幕幕場景的形式加以表現,盧山義的刀馬人系列是其代表! 阜陽小吃屬安徽沿淮風味,以蚌埠、宿縣、阜陽等地為代表,主要流行於安徽中北部。沿淮風味有質樸、酥脆,鹹鮮、爽口的特色。在烹調上長於燒、炸、餾等技法,善用芫荽、辣椒配色佐味。

地鍋雞

地鍋雞,現盛行於皖北壹帶,特點:地鍋雞很嫩,又保住了雞特有的香味。名稱來歷:舊時農村用的鍋多用磚頭砌起外糊泥巴,在地上添柴燒飯,所以稱為地鍋。地鍋雞的特色在於燒時用木炭,大鐵鍋保持土菜風味,鍋上貼壹圈死面鍋餅。起鍋時雞香餅脆。

格拉條

大概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阜陽,是阜陽特有的壹種食物,頗受當地人的喜愛,它的名字來源大概是以下原因:在阜陽“攪拌”的方言是“擱拉”。而這種類似面條的食物需要將各種作料均勻攪拌所以就被稱為“格拉條”格拉條是壹種面條,都叫格拉條。

太和板面

即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區面食的壹面旗幟。相傳太和板面源於三國時期。桃園兄弟”劉備、關羽、張飛駐守潁州(今安徽阜陽),張飛吃面總嫌太軟、不筋鬥、清淡無味;廚師多次琢磨,面經過上百次的試和面成功了;而後張飛對廚師又指明要用羊肉做湯為料,廚師靈機壹動,添加近十多種能食用的藥材(當然也包括辣椒)和羊肉壹起為張飛做面,張飛吃後頓感可口。之後安徽板面便在穎(阜陽)、宛(南陽)、襄(襄樊)廣為流行。

撒湯

撒湯,是流傳於民間的壹種小吃,起源於古潁州。撒湯以其簡單的做法和鮮美的口味被流傳開來。撒湯主要是用羊或者雞的骨頭來熬制的湯,湯裏稍微勾點芡汁,讓湯濃壹點。打壹個雞蛋在碗裏攪勻,用滾開的湯汁壹沖,沖成蛋花,鮮美的撒湯就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