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定義
哈佛心理學碩士、組織行為學博士 泰勒·本-沙哈爾《幸福的方法》提出: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真正快樂的人,能夠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裏享受它的點點滴滴。這種解釋絕不僅限於生命裏的某些時刻,而是人生的全過程。即使有時經歷痛苦,人在總體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快樂代表現在的美好時光,屬於當下的利益;意義則來自於目標,壹種未來的利益。
這是積極心理學關於“幸福”的定義。了解了定義,正如我們生活有了目標壹樣,明確的目標,便於我們有個具象的追求,而不是夢幻般的空想。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壹個人的幸福水平50%與基因相關,10%受到環境影響,40%是個人可控因素。基因是與生俱來,環境因素也未必如妳所願,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個人可控因素。快樂也好,意義也罷,都主要靠個人去體驗和感悟。
正念的快樂
我們能體驗到的快樂,主要在當下。
比如,跑步,我們可以設置目標,可能壹次消耗200千卡,也可能每次設置5公裏。但是,所有的快樂卻是把註意力集中在當下的行動上才產生的。
越是關註目標,越是容易惦記“怎麽還沒到”,越是容易泄氣。把註意力調整壹下,註意腳下的每壹步,註意跨出每壹步時身體肌肉的反應、呼吸的變化、肺部的擴張和收縮……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輕松和快樂。
用“正念”的解釋,就是覺知。比如洗碗,保持正念要求我們洗碗時就只是洗碗,也就是說,對“正在洗碗”這個事實保持全然的覺知。在洗碗的當下,我是完完全全的自己,隨順自己的呼吸,覺照到我的存在,覺照到我的心念與動作。
如果洗碗時我們只想著接下來要喝的那杯茶,或者要趕緊加入朋友們的聊天或遊戲,或者看壹部喜歡的電視劇,妳就會急急忙忙地想把碗趕緊洗完,就好像它們很令人厭惡似的。那妳體驗不到其中的快樂。
保持正念,能更好體驗當下的快樂。
目標很有意義
羅伯特·M·波西格 在《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中,提到他和壹群老僧人攀登喜馬拉雅山的故事。雖然波西格是成員中最年輕的,但和那些老僧人相比,他反而是爬得最辛苦的。
因為波西格只把註意力放在盡快登上山頂上,總是被前面的山路所影響,無法享受攀登的樂趣,最終導致失去了攀登的願望和毅力。老僧人們當然也想登上山頂,但爬到山頂並不是第壹要務,他們在確定正確的方向之後,就開始輕松愉快地享受著自己的路途,而不會被前面的山路所困擾。
目標的作用是為了幫助我們解放自我,這樣我們才能享受眼前的壹切。如果我們盲目地踏上任何旅途,那過程本身肯定不會有什麽樂趣。如果我們不知道方向,甚至連自己要去哪裏也不知道的話,那人生中每壹個岔路就會變得非常矛盾——似乎向左向右都沒錯,我們不知道方向,也不知道每條路的終點。那樣我們將無法享受旅途本身和風景等美好的事物,只會被猶豫和迷惑所吞噬——我這麽走可以嗎?我在這裏轉彎會走到哪裏去?所以,只有當我們確認目標之後,我們才能把註意力放在旅途本身上。
這裏的重點,是要有目標,能否實現它則在其次。在“積極情緒的作用”壹文中,心理學家 戴維·沃森 強調了旅途的重要性,“當代研究指出,為實現目標的奮鬥過程,比達成目標更能帶來幸福和積極的情緒影響”。目標是為了讓我們能享受眼前,目標是意義,不是結局。
如果想保持幸福感,就必須改變我們通常對目標的期望:與其把它當成壹種結局(相信它可以使我們開心),不如把它看作是意義(相信它可以加強我們旅途中的快樂感受)。
當目標被認可為意義時,它才會幫助我們規劃旅途中的每壹步;而目標被認為是結局時,它所帶給我們的只會是無盡的困難和挑戰。正確的目標認知,帶給我們的是壹種安寧。
目標是獲得幸福的必需品,但它並不是全部。我們壹定要明白,除了目標本身必須是有意義的之外,它在旅途中帶給我們的快樂也是不可缺少的。
幸福的“催化劑”
謝爾登和琳達·豪斯–馬克的研究指出,追求自我實現的目標(從事對自身有意義的事情)也會影響到其他沒有直接關聯的生活領域:“那些能夠確定符合自己內在價值和興趣目標的人,更富有效率和彈性,並且會更有創意地把這些優勢覆蓋到生活的其他領域。”他們的信心、熱情、充實感的確是會傳染的。
具備意義和快樂的行為,就像是暗室裏的蠟燭,只需要壹根就可以點亮整個屋子。壹次幸福的經歷,可以感染到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方面。我將這些雖小但有連鎖效應的事情叫作“幸福催化劑”——壹些幾個鐘頭甚至幾分鐘的事,便可以為我們帶來意義和快樂,不但在當下受益,也會影響到未來。
“幸福催化劑”可以啟發並且推動我們。對於某些單身父母來說,他們的“強心劑”可能是周末與孩子***處的時光。這種力量可以支撐他們度過繁忙的壹周,讓他們每天都有壹種使命感,讓他們活力充沛,幫助他們在工作上表現得更加出色。而對於某個年輕的投行工作人員來說,每周兩小時的社區服務,加上和朋友的溫馨小聚,可以幫助他緩解工作帶來的乏味。
利他的快樂
為別人帶來幸福,就是給自己帶來意義與快樂,這就是為什麽樂於助人是幸福人生的壹大要素。
然而,這並不能解釋為我們應該為了別人而活。如果我們不為自己的幸福打算,慢慢地,我們會傷害自己,連帶著也會傷害我們那顆樂於助人的心。壹個不開心的人,不太可能會善待別人,由此所帶來的則是更多的不快樂。
芭芭拉·弗雷德裏克森的研究指出,積極的情緒會使我們的視野更開闊。這樣,我們就不會只是以狹隘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而是會關註他人的需要和期望。事實上,艾利斯·艾森和詹妮弗·喬治在研究中也證明,我們越感到開心,幫助別人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們最大的幸福來自於意義和快樂,如果其中還帶著助人為樂的成分,那就是錦上添花了。
冥想幸福
哈佛醫學院教授 赫伯特·本森 等人的研究報告所指出,有規律的冥想可以為生活帶來深刻的改變。
首先選擇壹個安靜的地方,找把椅子,或是坐在地上。確定自己處於舒適的姿勢,但背部和頸部要挺直。至於要不要閉上眼睛,由妳自己決定。
深呼吸,試著保持心態平靜,每次吸氣都要吸到底,在呼出時,要通過口或鼻慢慢地呼出。
用意念掃描妳的全身。如果有任何部位感到緊張,就將妳的呼吸傳向那裏,並讓這個部位放松。至少保持5分鐘(最長20分鐘),專註於妳深緩的呼吸。如果發現註意力遊移,只要把它簡單而自然地帶回到妳的呼吸上即可。
繼續深呼吸,讓積極情緒包圍自己。妳可以想象自己在壹個非常開心的狀態中,比如和愛人***處或是在工作上得心應手的時候。用30秒到5分鐘的時間,讓這種積極情緒蔓延全身並在體內流動。
把冥想變成規律。每天早上起來、午餐時間或是午後,用10分鐘到1小時的時間來冥想。在冥想成為日常規律後,妳可能只需要壹兩分鐘的時間就夠了。
每當妳感到有壓力、憤怒或是想開心壹點的時候,只需要做幾次深呼吸,就可以釋放出積極的情緒。安靜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不過坐火車、坐出租車或是在辦公室裏,其實也都可以。
每天記下5件值得感恩的事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 羅伯特·埃蒙斯 和 邁克爾·麥卡洛 的研究表明,每日把那些值得感恩的事情記錄下來的人(每天寫下最少5件值得感恩的事),確實在身體上更健康、內心更幸福。
每晚在入睡前,寫下5件讓妳因感恩而快樂的事情。這些事情可大可小,從壹頓美食到與壹個好友的暢談,從日常工作任務到壹個有意思的想法,妳都可以寫下來。
如果每天都做的話,妳可能會重復地列出壹些事情;重點是,在重復之余,為了讓妳的情感體驗保持新鮮,請在每壹次把它們寫下來的同時,去想象當時的體驗和感受。當感恩成為壹種習慣,我們會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時刻,而不會把它們當成是理所當然。
妳可以自己做這個練習,也可以與妳所愛的人壹起完成,比如愛人、子女或者是父母、兄弟姐妹。***同表達對生活的感恩可以讓彼此間的關系更加親密、和諧。
內在智者的建議
想象壹下妳已經110歲,給自己5分鐘時間,告訴自己(寫出來也可以)如何才能在生活中擁有更多的幸福。把答案寫下來,然後盡可能地將這些想法付諸行動。打個比方,如果妳希望自己變老後要和家人多多相處,那就從現在起,給自己多安排壹些和家人壹起活動的事情。
經常做這個練習,看壹看自己所寫的,隨時增添,然後反饋壹下,看看自己是否按照那個“智者”所建議的去做了。
參考書:《幸福的方法》